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站桩 武术之精华.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34681215
  • 上传时间:2018-02-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1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站桩——武术之精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门派众多,套路和内容非常丰富然而真正称得上精华的东西却是至简至易,普通平常而又深奥莫测,变化多端的站桩从古到今,凡是武学上有所建树,有所造诣的武林泰斗,功夫巨匠,技击大师莫不出自于站桩少林,武当,峨嵋各派拳法的修炼对站桩也极其重视,必须首先要练好蹲马、站桩拳家有云:“ 未习打,先站桩” ,“无腰无马不成功夫”中国近代拳学改革家,拳学理论家,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曾对站桩有过高度的评价:“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乃是生生不已之动”这些都说明了站桩在武功修炼过程中极其重要站桩是我国武术传统的基本功,犹如万丈高楼之地基,无基则无以成高楼从德虔先生编著的《少林武僧志》一书中记载,从北魏至今的 180 多位著名武僧习武的特长和武功造诣来看,没有哪一位不是由站桩而成就的少林寺千佛殿地面上有四排共四十八个陷坑,直径半米,深 20 厘米左右,据说这是历代僧徒站桩踩出来的脚窝 站桩是武术中最独特的修炼方法它是以静站的方法养练气息,增强力量,锻炼周身气血的活畅,达到强身、健身、养身、防身的目的站桩的桩字取义于“桩” ,它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是说像 “树桩”那样静止稳定不动,在不动中修炼内脏气息的调动,锻炼劲力的增长,即所谓“静中求动” ;另一方面则是说通过桩功的锻炼,气息调动了,劲力增长了,下盘能够像桩那样稳固不动。

      因而少林拳术秘诀里说“马步( 站桩)熟练纯习,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之翁” 所以不论什么拳种几乎都得 “练功先站桩”梁宝贵先生著的《少林寺内外功真传》一书中:“站桩为诸拳之基,为使打下最难的功夫基础和铁打铜铸的身子,必须坚持日日练,月月练,年年练,持之以恒,勿求速效,由微而著,以此为学拳入门之捷径而且还说:“练此( 站桩)之法,从不能投机取巧或一站而起,必须以憨厚傻直,悟性不假之精神去练习,以咬钉嚼铁,意志苦坚,硬如铁打的汉子去锻炼究其成功之时,虽足二寸在悬崖,而站立其上也能‘坚实咬定,推挽不坠,振摇不动,异常惊人’而后所学的一切拳法,打法,击法等等,均可疾速收到惊人罕见之效也可见“成功的根是苦的,而果子是甜的站桩不仅是习武者走向武术圣殿的云梯,修炼精深功夫的捷径,也是功效卓著的医疗方法站桩疗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无副作用,不论室内室外,摆好姿势,站立不动,犹如树桩,自然呼吸,全身保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状态,从而达到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此其道生 ”的境地站桩的时间愈长,疗效愈显著,究其原因,是由于站桩疗法能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深沉、广泛地抑制下来,使身体各组织系统增强抵抗力,使身体机能得到调节、增强和提高,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功效。

        目前,中国武术运动的练习只注重于套路运动和搏击运动的表面形式,练套路的只追求表面动作的美感,练散手的只追求结果的胜负,至于下盘的稳实有力,周身四肢内劲的厚实与否则不予考虑,造成下盘无劲,心浮气躁,飘忽不定且听听王芗斋先生的肺腑之言:“诚以一般拳家,多因注重形式与方法,而演成各种烦冗,畸形怪状之拳套,更因讲求蛮力之增进而操各项激烈运动,其神经、肢体、气管、筋肉,已受其摧残而致颓废,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字字珠玑,切中肯綮,不得不令人深思不练站桩,难以达到腿脚稳固,自然有力,行拳走势,气不上浮,拳不紊乱之境界少林拳谱曰:“拳把若不知炼气,纵有仙着不足恃”这说明没有站桩的炼意炼气,拳打得再好,再出色,再到家,再成功,也是微不足道,不足以恃,永远是关在门外的门外汉和半面俏的拳家大成拳的“七妙法门” 非常重视站桩的练习,王芗斋先生说过:“欲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从不动中求速动,从无力中求有力,从拙笨中求灵巧,从平常中求非常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是以“取其精华,剔其糟粕” 为原则,那么集强身、健身、养身、防身于一体的站桩算不算是武术的精华?回答是肯定的,并且是精华中的精髓,应该发扬光大,而不应该像糟粕一样被剔除。

      目前能将站桩功法纳入中国武术教学内容的有多少学校?每天练习套路和散手的运动员练习站桩的又有多少人?诚然,站桩是苦差使,也可说是自找苦吃,然而这种苦中有乐,苦尽甘来的滋味是一般人难以享受得到的不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刻苦的磨练,不经过循序渐进,长年累月的积累,想一蹴而就,甚至一步登天,达到武术的顶峰是不可能的这也许正是目前中国武术难以发展和进步的症结所在可能有人要说:“站桩确实是好功法,然而它需要的时间太长了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的传统练功方法,已经不适合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狭隘观点优秀的传统武术练功方法只要有利于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国民精神的发扬,又怎能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它的价值呢?只要十年能磨出一支宝剑,又何惜十年功夫中华武术要继承千百年来一直被人推崇的站桩功法,要将站桩功法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精华部分予以普及和推广,走有中国武术特色的发展之路,使目前困惑的中华武术少走弯路,循序渐进,参透精髓,直达武学理论和技术的最高境界,造福于世界,造福于未来体悟《习拳一得》 王芗斋先生一生致力于拳术的研究与推广,培养了一批大成拳精英他晚年撰写的《习拳一得》,是对其拳学经验的总结,可谓拳法拳理之精髓,所以非常值得习拳者体悟。

      他指出:习拳主要目的首先是卫生,其次为寻理趣,再次是自卫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上的差异,总要或多或少地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从而造成生理上的变异,引起疾病如果你有一个健全的心理环境,一个健康的体魄,则能承受或化解一系列心理或生理上所遭遇的压力,免除了疾患的产生对于有些病患,现代的医学手段很快可使之消除,但对于有些疾病,医疗的方法可能只是暂时地控制症状,却难以根除如何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或有效的祛病,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对此,王芗斋先生在《习拳一得》中做了精辟的阐述,他指出:“习拳能使医治无效的慢性疾病患者很快地恢复健康,使失去劳动力者能够恢复劳动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拳学在众多拳种中,大成拳极具养生价值大成拳的基础功法是站桩站桩是一种形体无位置变化的内在运动,这种运动要求全身各系统平均发展这就是为什么站桩时全身肌肉虽已疲劳,但心脏搏动与呼吸运动并不失常态,即脉搏加快而呼吸并无困难的原因,而且能感到呼吸更加轻松舒畅站桩不限年龄,不限性别,更没有任何招式与套路所以在这种运动中,脑神经不过度兴奋,又不紧张,因此,可以说它是运动中的休息,休息中的运动对于站桩的内在作用,王芗斋先生分析说:“站桩虽然只是站立不动,实则由于其四肢关节的角度变化,促使筋肉纤维开始不停止的牵拉运动。

      它完全在于求得身体内部的肌肉纤维收缩运动而非四肢外形之屈伸活动与位置移动要知中国拳学的精髓是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由此可知,站桩时肢体要维持某一特定的外形姿势,这样身体的相关肌群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收缩运动,骨骼亦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组成骨与肌的组织与细胞必定产生生生不已之运动,并可因此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使身体进行质的转化由于站桩是特殊运动,不少人对它缺乏了解,为此,王芗斋先生告诫道:“若主观地认为以很简单的姿势站住一动不动,如何能长力气?如何能练好身体? 这是没有认识这种运动的特殊性习大成拳能很好地修炼身心,陶冶性灵,当身体健康强壮后,则可进行自卫练习王芗斋先生说:“要想增长力量,站桩功时不可用力,一用力反而没有增长力量的希望要求身手敏捷,动作迅速,站桩时以不动为好,若觉得枯燥无味或烦累难支,也不妨稍事动作,可是要知道,动时要有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亦即只许有动之因,不许有动之果意思就是精神意念要深切,不要形式上做出来形式上一做出来就所谓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破体而力散,所以愈慢愈好站桩运动,“松极就紧,紧极就松,松紧紧松勿过;实极就虚,虚极就平,要实虚虚实得中平。

      横竖撑抱互为根,打顾钻闪同时用试力,是把体内劲力向空间延伸的过程,“ 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而始能得其所以用”运力,就是发力、用力之范畴 “大成拳有形无形之种种假借力量,若非逐渐地搜求钻研,深造力近,未易有得,而一经入手便感平凡无奇,非常容易因此,试力是最困难、最重要的功法内容在试力初期,可通过某些形体动作加以体认,到一定程度后,则应顺应于内力趋势而加以感知与强化大成拳发力,有外整与内整之分,外整发力,短期即可见效,把人放出;而内整发力,则需较长时间方可为之内整发力具有高强度的穿透性与重击性,学者应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体会发力的关键,是要看自己本身发出的力量是不是前后、左右、上下平衡均整,螺旋错综之动和无往不浪之力;是不是轻松准确,慢中寓快;是不是潜能发动的不期而然,莫知至而至技击是大成拳较高层次的练习,它可通过推手、单操手、模拟训练及实作等形式逐步加以训练王芗斋先生说:“学技击不是一般人士所想象的这手这么用,那手那么使,所谓技击既不那样复杂,但也不是如此简单由此可见,在技击中欲求这招克那招,这式如何用,那式如何用,简直是意想所为在技击状态下,双方可能会随时处于千变万化之中,它毕竟不是影视中随意安排的打斗模式。

      从形式上而言,技击并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追求简捷、实用欲使这些实用的形式在格斗中得以真正的发挥,必须要经过反复的磨炼首先,要把选定的致用方法练得精熟与顺手;其次,与拳友进行模拟对练;最后,临阵切磋只有千锤百炼,才能培养出自己的实战临敌感及交手应变感,才能使自己的力量与战术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王芗斋先生还指出,“欲求技击,应首重修养所谓修养必须由信条及四容八要方面做起信条:尊长护幼,信义仁爱,智勇深厚,果决坚忍四容: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八要:静、敬、虚、切、恭、慎、意、和果能如此,才真正具有一个武者的素质,才有望达到至高武学境界纵观《习拳一得》,我们可明了习拳有益于生命而站桩形式即可产生养生效果,又可具有拳道中的力量与精神素质,然后将此升华为技击但愿我们后学者能勤于学习与实践,在拳学的道路上学有所求,求有所得□道·法·术 道、法、术是武学中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习武者倘若能够对这些概念和相互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将会使得其所学和将要学的武学知识条分缕析,纲举目张,并且有意识地将其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最有效率的训练中一、释名  1.道道者,事物之一般规律也它是存在于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本源和基本线索。

      本文中所谈的“道”,并非“ 由武入道” 中了脱生死之“道”,而是相对来讲更狭义、更低层次的“道”,即武术本身的运动规律,更确切地说是在技击范畴内的“道” 从内家拳的角度来看,所谓“道” 就是发力是否会发力是鉴别一个内家拳手是否入门的基本标准,不能将人发出的拳手,即使套路打得再好,也不算入门反之,学会了发力,套路是否能连贯地打下来却不是绝对必要的当然,不同水平的拳手发力技术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至少应该掌握一般的中线发力人们常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讲的便是内行人伸手一接触便马上作出听力、化力、发力的反应,在这一瞬间,高低胜负已经分出法者,系统的操作方式也,它在层次上低于“ 道”法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道” 的指导下达到目的的方法,如技击手法、步法、身法等;二是领悟和掌握“道”过程中的阶梯——各种训练方法术者,具体之应用技巧也它较之“ 法”又低一个层次例如踢、打、摔、拿的各种招法,临敌作战时的一些经验等均属于“术”的范畴二、体用在武术中无论将“道”( 即发力) 的地位提高到怎样的位置也不过分,因为格斗的本质便是力学运动当你学会了发放整力,你就如同装上了一个高能电池,随时为你提供重创对手的必要条件。

      用中国学术界传统的“体用” 说法,“ 道”是武术之“体”,无“ 体”之“ 用”实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非明了发力之道,且孜孜以求者,更无异于缘木求鱼,。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