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贯通筋与架立筋的区别2页.docx
2页这是两个互相交叉的概念贯通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是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贯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立钢筋架立筋是构造要求的非受力钢筋,一般布置在梁的受压区切直径较小当梁的支座处上部有负弯矩钢筋是,架立筋可只布置在梁上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搭接时也要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并应绑扎架立筋也有贯通的,如规范中规定在梁上部两侧的架立筋必须是贯通的,此时的架立筋在支座处也可承担一部分负弯矩如在梁的上下都有通长的钢筋,一般在梁上(受压区)且直径较小的是架立筋,在梁下的都是受力钢筋一般地说,架立筋是梁中用来家里箍筋的,差不多出现三肢箍以上的梁,就是两边的筋是通过了,中部筋只有附加筋(也就是我们说的挑筋),如果没有架立筋的话,中部的那肢箍筋就没法绑了,所以出现了架立筋1. 梁往往并非一跨,而是多跨,贯通筋就是通长筋,一直穿过多跨,中间接头需要绑扎或机械连接,质量确有保证时也可用焊接2. 梁的集中标注中必注贯通筋,贯通筋是纵筋,是梁最重要的受力筋3. 梁的支座需要附加筋和负筋,此类钢筋往往伸入相邻跨三分之一处截断,不是贯通筋4. 非贯通筋应原位标注,多数时候也是受力筋。
5. 梁的箍筋为多肢,上下筋不能满足脂数要求是,需增加架立筋,架立筋计算式不考虑受力,仅为满足箍筋肢数要求,保证梁的整体性,图纸上不需要标注6. 梁的侧面有时需要增加构造筋,抗扭钢筋等等,集中标注必注架立筋是指梁内起架立作用的钢筋其主要功能是梁上部纵筋的根数少于箍筋上部的转角数目时使箍筋的角部有支承所以架立筋就是将箍筋架立起来的纵向构造钢筋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梁内架立钢筋的直径,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6m时,不宜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不宜小于12mm平法制图规则规定:架立筋写在括号内,以示与按计算配置的受力筋相区别通长筋源于抗震构造要求,这里“通长”的含义是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受拉承载力,以抵抗框架梁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反弯点位置可能发生的变化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规定: 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当抗震框架梁采用双肢箍时,跨中肯定只有通长筋而无架立筋;只有采用多于两肢箍时,才可能有架立筋。
通长筋需要按受拉搭接长度接长,而架立筋仅交错150,是“构造交错”,不起连接作用通长筋是“抗震构造”需要,架立筋是“一般构造”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