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与外国文学的比较.doc
5页1《活着》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综述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09 汉语言 1 班 作者:黄慧瑜 指导老师:陈玉蓉 【内容提要】:《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出版发行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关注与反响,已被翻译成英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韩文、日文等多国语言,并于 1998 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4 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是 90 年代最具影响的十部作品之一近些年来不断有学者拿《活着》与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对以上研究成果分条缕析,审视评估,以期进一步推动《活着》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的发展关键字】:《活着》 外国文学 比较研究【正文】:余华是先锋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也是评论界最重视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风格历经了传统写实、先锋实验、再回归传统三阶段的演进为什么同一位作家在不同时期其作品会有如此迥异的风格特点呢?这不仅与他不断探求文学真谛不断调整写作理念有关,还与他所受外国作家影响有关他最早的创作启示来源于川端康成,先锋文学的辉煌则得益于卡夫卡对他的精神解放,而创作的逐步完善又是感悟于福克纳的结果余华在这种影响和接受中,不断地发现自己,使自己写作的独立性更加完整,彰显着接受主体的创造性,同时也使文学的生命力得到了延伸,这就是余华式的庞杂且具创造性的接受与吸纳。
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讨论下《活着》与不同的外国文学作品比较的异同一):《活着》与《老人与海》和的比较美国作家海明威和中国作家余华都是卓有成效的小说家,他们的作品《老人与海》和《活着》分别获诺贝尔文学奖和意大利利卡佛文学奖这两部作品共同关注相对渺小的个体在面对凶险的大自然和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如何应对的问题死亡是余华《活着》和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切入点,也是他们创作的本质表现,不同之处在于:活着中的福贵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乐天知命的豁达态度,而《老人与海》着重体现的是人的抗争精神通过对两部小说的死亡意识进行探讨、挖掘并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福贵以坚韧的“活”来抗死,而老人选择了与死亡作勇敢的抗争,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2生命里有多少无能为力,我们无从知晓,或许那头有着主人公所有亲人的名字的老牛知道活着是一种姿态,是弱者对待生命的唯一姿态活着像个巨大的车轮,碾过所有卑微的个体,并保持原有的速度前行一个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如何能如此强盛?看看圣地亚哥我们就知道了声明或许是一次流动的盛宴,或许是一次虚无的旅行,重要的是你要去了接她,控制她这也许就是中国一直推崇的“天人合一”与西方文学中的“征服自然”最本质的不同吧。
二):《活着》与《变形记》的比较刚才我们已经说过,卡夫卡对余华的创作影响非常大卡夫卡使余华找到了探询被遗忘了的存在的形式,并引发了余华对于现实的真实性、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的反思,使他以“精神真实”来抗拒“生活的真实”卡夫卡还教会了余华写作的方式,不仅是细节,而是从整体出发,去构筑主观化的小说大厦在卡夫卡的启示下,余华开始对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进行反思,他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假的,唯有个体的精神是真实的,要认识被现实遮蔽的本质,务必以主观的精神去穿透现实这种真实观体现在小说,便是小说不再模仿现实,反映生活,而是着力表现主观上的真实这种努力,使余华小说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昆德拉曾说:“在首席法官缺席的情况下,世界显示出可怕的模棱两可:单一的神圣真理被人们分解、分割成无数的相对真理,这就化育了现代纪元的世界,以及随之而来的这个世界的想象和模型——小说卡夫卡和余华就是在这个弥漫着混沌与模棱两可的现代纪元中,深入人类存在的极地与深渊,探讨人类生存可能性的伟大小说家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的作家在《活着》与《变形记》中勾画出了风格迥异的两幅存在的图格里高尔顽强的反抗还是凄凉地死亡和福贵默无声息的坚忍和怡然的生存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当我们从存在论的视角来分析两部作品的主题、情节及人物形象时,发现两部作品在勘探人类与生俱来的困境时,形象而深刻地构建了对这一话题相似的看法无论是格里高尔英勇地死亡还是福贵默无声息地生活,都是他们面对荒谬和非真理化悲惨人生的伟大行动,是他们摆脱了生存“临界状态”后自由个体的自我承担,是不顾“非存在”的威胁和挑战的自我肯定和对自身困境的不断超越三):《活着》与《百年孤独》的对比《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马尔克斯主要通3过布恩迪亚家族 7 代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甚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同样都写到死亡,同样都写到所有亲人的死去不同的是,破译手稿的奥雷利亚若·布恩蒂亚(布恩蒂亚家族的第六代传人),随着长猪尾巴的儿子的消亡也消亡了,而死去外孙的福贵却活着,顽强地活着,还能平静地给路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亲人死亡的经过《百年孤独》写到百年之间一个家庭七代二十四个人的死亡,《活着》写到五十年之间一个家庭四代七个人的死亡这样的死亡意识,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极大差距马尔克斯是大视野,预见的是整个人类的终极命运;余华是小视野,所写的是特定时代的断章命运。
《百年孤独》是从人性本身挖掘悲剧的起因,洞悉人类自己灭掉自己的真相;《活着》是从社会的角度剖析悲剧的根基,揭示客体环境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百年孤独》展示的是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活着》展示的是中国版图上的历史风云和沧桑变化马尔克斯写出了庞大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与不信任,余华再现的是人情味浓厚的小家庭成员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恋马尔克斯写悖谬的乱伦关系,写赤裸裸的情爱意识;余华写中国式的贞节情结,写传统的相濡以沫《百年孤独》流淌的情爱是涌动的大海,《活着》流淌的情爱是平静的溪流两种感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涌动的大海时时都会有翻船的险象,而平静的溪流随时都能找到小船靠岸的风向标涌动的大海会让你走向死亡的境地,平静的溪流会让你萌发出新生的希望这就是福贵还能支撑着活下去的根本原因,也是雷奥利亚若连同马孔多镇一起被飓风刮走的根本原因四 ):《活着》和《一个人的遭遇》的比较苏联作家米哈伊尔·亚力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是前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篇幅短小的小说较之许多大部头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 《活着》则是中国先锋派作家余华的一部经典作品,用国外媒体的评价来说, “这部小说不仅写得十分成功和感人,而且是一部伟大的书” 。
两位作者生活的年代不同,文化背景迥异,然而他们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本文试图通过对两部小说的主人公——索科洛夫与福贵的比较分析,进而揭示其背后的生命模式及苏中两国人民面对苦难时所展示出的不同精神4小说的名字叫《一个人的遭遇》 它的情节并不复杂,记叙的是卫国战争后第一个春天,坐在河滩的篱笆上等待渡船的“我” ,遇见了一对流浪的父子——索科洛夫和万尼亚出于对“司机”兄弟的好感,这个极其普通的男人向“我”讲述了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是 1900 年生人,曾参加过红军在 1922 年的大饥荒中,亲人全都饿死了后来他来到城里当了钳工,和孤儿院里长大的姑娘伊林娜结了婚十年间,他们有了一子两女,过着温馨平凡的生活但这时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索科洛夫奉命上了前线在战斗中,他负过两次伤,后来又成了战俘,被送往集中营服苦役,倍受折磨当他冒险俘虏了一个德国工程师逃回苏联时,他的妻子和女儿却已经被德军炸死了不久,在攻克柏林的战斗中,他已经当上军官的儿子也牺牲了战争终于结束,这位无名英雄收养了一个孤儿,带着他在祖国的大地上到处流浪而中国的文坛也没有落后,先锋主义作家余华发表在 1992 年的长篇小说《活着》几乎可以被称为中国版的《一个人的遭遇》。
在《活着》里,余华用他那近乎“冷漠叙述”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家庭几十年的受难史对比这两部小说,我们很容易发现,两位主人公——索科洛夫与福贵在许多方面都极其相似:第一,在叙述中,他们都是“第二人物” 《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都巧妙地采用了双层叙事的方式,通过空行、引号、人称转换完成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不断交互,克服了单层叙事结构的缺陷第二,在生活中,他们都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一方面,两人的妻子具有相似的美德:温柔、贤惠、对丈夫依恋而又宽容 第三,在人生中,他们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索科洛夫和福贵同样经历了早年的浪子生活、艰辛的战争岁月和不断失去亲人的痛苦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两位主人公的叙述作用、家庭生活和苦难遭遇都十分相似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经历着不同的时代,属于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有着不同的肤色和嗜好,却走过了几乎完全相同的人生历程,有时候就像是一个人,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双生子总结】:通过用《活着》与美国的《老人与海》、奥地利的《变形记》、哥伦比亚的《百年孤独》、俄国的《一个人的遭遇》相比,我们发现它们之间还有那么多相似处,为什么会会如此相似呢?也许正如同余华在《活着》的英文版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吧,“这是因为所有的不同都无法抵挡一个基本的共同之处,人的共同之处。
人的体验和欲望还有想象和理解,会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会让一个人从他人的经历里感受5到自己的命运,就像是在不同的镜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也就是说,为了表达同样的理念,追求同样的真理,作者们赋予了主人公相似的命运,使他们彼此成为“世界的另一个我”相得益彰参考文献:[1]. 何晓涛 ;;硬汉精神背后的思考—— 重读《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形象 [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 2005 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2].王凤霞 蔡冬桦 《老人与海》和《活着》的比较[J]. 2005. I106.2;I0-03[3 ]. 吴文皓 论余华的创作与外国文学的影响[A] ;四川大学文学会 2007[4]. 李明涛 向死而生——《活着》与《老人与海》死亡意识之比较 [A].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2009.4[5] .陈玉焕 相似的命运,不同的精神——《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 》主人公对比[J];文学教育(上);2010 年 01 期[6]. 李宏进 《百年孤独》与《活着》的对比[A]; 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学院;2003,9[7] 余华 《活着》[M]. 南海出版社 1998.5.1[8] 徐丽萍 《一个人的遭遇》的分析与鉴赏[A];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2)[9].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M].译林书版社.1998[10]. 雷碧乐 悲惨的人生,伟大的行动——存在论中的《变形记》 与《活着》的对比研究[A];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年 07 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