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行百颂》审定稿[1].doc
22页1修行百颂修行百颂帕·当巴桑杰大师著 顶果钦哲仁波切 译人人物物简简介介:帕·当巴桑杰(中国汉地称为 达摩祖师)是十一世纪(中国宋朝时期)古印度伟大的佛学家、大成就者晚年, 居住在西藏和尼泊尔交界的听瑞地区,一生拥有无数弟子一天,一 位亲近他的弟子在久违之后,抵达听瑞时,看到上师如此 年迈而感到非常悲伤,于是他问: “胜者,当你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毫无疑问 的,你将从一个净土到另一个净土, 但我们将 会如何?我们能够信任谁? ”面对热泪盈眼眶的弟子,帕当巴 于是教导了修行百颂 《修行百颂》是帕·当巴桑杰的心灵证言, 虽义理深奥,但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是正法修持的精髓本书由顶果钦哲法王 论释前前言言::《修行百颂》原本是西藏人和密教修学的法门,为什么我们也要看看?原因之一 是因为大部分学员虽然学的是最上 乘法门,但由于根性不契机,对见性大法很难悟入,修行时间虽然很长,却始终不能入道有的甚至越修越没劲,干脆不学 了原因之二是因为老年人居多,文化水平较低,看经书有一定难度,由于不解经中义理,看多少遍也无助于修行;原因之三 是业障重,智慧难开,对人世间的一切看不破、放不下凡此种种,都是我们不能成就的障碍。
出于这些考虑,我们也学学 《修行百颂》此颂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很适合初学者前半部分主要开示我们如何看破放下人世间一切虚妄的东西,生 命是短暂的,时间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不把了生死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到生命结束时,后悔就来不及了!后半部分主 要开示何谓心?如何修?如何成就我们只要按着方法一条条去落实,就能开悟 在看之前,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此书是针对密教讲的,他们是从着相(观想)开始起修,然后再进入无相(与自性 相应之大圆满法)修行,有修行次第 禅宗一开始就主张离相、见性,以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一步到位,没有 修行次第所以,在修法上是有区别的在看的时侯,如果与禅宗宗旨有冲突的地方,应以《达摩四论》、《六祖坛经》和上师 以往开示为准现摘录书中部分章节进行比较和说明,从中可以体悟禅与密在心法上之不同第第2 22 2 题题((1 15 5 页页))::“时时观想上师在你的头顶之上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慈悲的上师永远不会背弃你如果你信任他, 他将带领我们直至证悟你的信心愈坚定强烈,你的修行将愈快速地开展如果你真的能够把上师视为佛陀现前,你在修道 上的进展将非常迅速你应该如何依止一位上师?用你的身、语、意来供养上师,比物质的供养更重要。
然而最重要的是, 你必须非常努力地把上师授予的法教付诸实修,来回报他的仁慈 ” 按按::观想“上师住顶” ,是密宗身口意三密加持的一种,就是 “手结印,口念咒,意作观想 ” 他们是通过“观想上师形象” (有相化身)来达到与上师沟通,进而得到上师的加持我们虽然靠的是光轮效应,但要清楚,这套光轮是与上师同步的 如果你时时与上师“心灵相应” (无相法身) ,你的加持力就大,光轮效应就强;当你遇到危难之时,只要一喊名号,无形中 的上师就会帮助你,不用观想形象如果你对上师心不虔诚、道心不坚,德性又差,这套光轮就发暗,加持力就小;如果再 骂到上师,光轮会自动离你而去,无数的事实已充分证明这一点 净空法师在讲解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时说:“人有两条命:一个是生命,一个是慧命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我们的 慧命得自于善师 善师的恩德等同于父母的恩德善师是得道之人,其心行与佛相应,诸天善神无不崇敬护持如果恶意对待善 师,其果报在无间地狱,出离很难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切(上师)说: “上师的恩情,远超过父母的恩情上师灌顶时, 把(成佛的)种子永久地种在你的心田中;你下地狱,上师还会到地狱去救你他原本早已超脱轮回,却为了我们而不顾不净现 分(重新入五浊恶世),以种种方便示现、引导我们脱离生死苦海。
所以,上师的恩情是你用整个生命也无法报答的!”万行上师 也开示说: “开悟的明师所做的一切,就是佛所做的一切 亲近明师,就是亲近佛 虽然明师是以肉身存在,但他的震动频率是 和道一样的, 接近他,自己内在的震动频率也会改变 明师的一根头发,乃至所用过的一切,都具有同明师一样的震动力如 果你的敏锐力很强,靠近明师则完全可以感受到他的震动力穿透了你,你也会和明师具有同样的震动力成道的力量如同疾 病一样,具有传染性第第3 39 9 题题((2 22 2 页页))::“菩提心有两个层面:究竟菩提心和相对菩提心 究竟菩提心是了悟空性 ;它将随著时间慢慢地在 心中成熟相对菩提心则是根植於爱与慈悲的利他想法和利他行为 深刻地修持相对菩提心一段长时间之后,这种修持将自 然而然地转化你的心,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的曙光显现 按按::发菩提心很重要佛在 《华严经》上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 1、何谓究竟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称为觉 究竟菩提心就是真如本性,其表现就是清净心《维摩经》云:“菩提者, 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 慧律法师说:“如何发菩提心?无心可发 ”此就是指的究竟菩提心 2、何谓相对菩提心?就是慈悲心。
此心以“四弘誓愿”为主旨,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 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 为了利益一切有情, 发“上成佛道,下化众生 ”的大愿,这是大乘菩萨道 相对菩提心包括“愿”与“行”两部分: 愿者,就是发大愿:为普度一切众生,我今生一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如果只顾自己解脱,不管众生的轮回,那是小乘 人的狭隘境界但众生有两种:一是 “外众生” ;二是“内众生” 外众生就是法界“飞、潜、动、植”这些生命;内众生就是 自己的“贪、嗔、痴”等三毒心要想度外众生,必须先度尽自己的内众生,如果自己的三毒心都度不了,何谈度外众生呢? 所以,只有自己圆满成就了,才有能力度外众生 行者,就是行六度:布施、持戒、精进、禅定、忍辱、般若 因为开悟也好,往生净土也好,必须具备足够的福慧资粮 行六度时,前五度应以 “般若”为主导,以“无相”为前提,无为而无所不为 发愿如同誓言,此愿一发,十方世界皆知愿是因,行是果因大,果必大;因真,果亦真行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纵有千难万险而不退者当可满其大愿 我们应以上师为榜样,以 “净化天地人,弘扬宇宙魂 ”为己愿,在自利方面,明心见性,2开悟成佛;在利他方面,广结善缘,济世度人,共证圆满。
成佛作祖乃大丈夫事,只有大愿力、大心量、大行动,方可有大成就第第4 48 8 题题((2 25 5 页页))::“所有的行为和修持,都应该以 “观照”为指引无论你做什么,都应该以三个重点为圭臬 (guinie 准则):从事任何行为之时,皆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发心;用圆满的专注来从事一项行为,执著於做者、受者和所做的概念 ;最 后,把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证悟成佛按按::“从事任何行为之时,皆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发心 ” ,此是开发我们的善念、慈悲心; “用圆满的专注来从事一项行为 ” , 专著就是用“一心”去做一件事情,不分心,不夹杂; “执著於做者、受者和所做的概念 ” ,这是针对初学者说的对于禅宗 修持者来讲,应以达摩祖师“解脱三空,不倚不着 ”为准则例如无相布施:无有所施之人、无有受施对象,无有所施之物 因为有相布施是福德,无相布施才是 功德而且有相为小,无相为大 第第7 77 7 题题((3 35 5 页页))::“成佛的状态是由五 “身”或证悟的层面所构成:化身、报身、法身、自性身和不变金刚身 按按::什么是自性身?在第54 个问题里专门有解释:“心的本质--空性,即是法身心的自然显现--明晰,即是报身。
从 心所散发出来的遍在 慈悲,即是化身这三身的合一,即是自性身 莲花生大师解释说: “在一觉性之中,三身无别而完具 因它空性,什么也不生,是法身 ;它的空性本光明亮,是报身 ;因它能无碍显现一切,是化身 ,三身是圆具于一心中之体性 ” 什么是不变金刚身? 指修行者之肉身转换成本尊之三昧耶身 (佛之受用身),就是指报身佛第第8 89 9 题题((4 40 0 页页)):“在清晨,你的第一个念头应该是,要为一切众生的安乐来度过这一天在这一整天当中,把佛法付 诸实修在傍晚 ,检视一天当中的行为、言语和念头 不论你从事了什么样的善行,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并誓愿隔 天所从事的善行有所增长不论你从事了什么样的恶行,忏悔并承诺加以弥补如此一来,上等根器的修行者会日日有所进 展;中等根器的修行者会月月有所进展;下等根器的修行者则会年年有所进展 按按::这也是对初学者教授的一种对治方法如果你没有证到空性,此种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你悟到空性,善念恶念当 体即空,就是菩提;一切不着,就是自性显现中间不留痕迹,迷悟只在一念之间!但是能不能转过来,就要看你的“定慧力” 能否战胜“业力” 这里有一问题要弄清楚:说迷说悟只是方便说,是针对 “心识”而谈的。
对于自性来说,没有迷悟可言 达摩祖师在指玄宝录里说: “知道六根动的、知道烦恼的,即是自性,那个东西却从没有动过、烦恼过啊! ”达摩祖师在《悟 性论》里说:“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 ”为什么?留给大家细细去体悟修行百颂修行百颂 帕·当巴桑杰大师著 顶果钦哲仁波切 译向上师顶礼! 会聚在听瑞的幸运行者们,听啊! 在讲授法教之前,帕当巴先向上师顶礼上 师是一切加持之源,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之总集 他认为听瑞居民 “幸运”,是因 为他们热切地渴望研习与实修佛法,因而了解如何使生命具有意义 如同破烂之旧衣无法恢复原有的新貌, 一旦你患了不治之症, 向医师求诊是无用的 你必须离开 我们人类活在这个世间, 如同溪流河川流向海洋般 所有众生都朝向同一个目的地前进 如同一件衣物经过多年的使用而变得老旧,最后破烂不堪一般,生命也是分分秒秒、日复一日地枯竭殆尽没有任何人事物 能够阻止这个无可避免的过程在死亡的时刻,诸如土地和钱财等虚幻的财物,完全无用武之地我们终究免不了孤独地死 去,把所有事物留在身后,如同从一团奶油中抽出的一根毛发,我们抽离於生命中所熟悉的事物 除了死亡,我们的生命没有其他的结局,如同海洋是河流唯一的归处。
在死亡的时刻,修行是我们唯一的依赖,一生所行之 善业是我们唯一的朋友 此刻,如同一只飞离树梢的小鸟, 我也将不会在此地太久;很快地,我必须离开 没有任何事物比一个能够在死亡时刻协助我们的法教更加必要且珍贵诸佛与上师以法教的形式传下生动的智慧话语这样 的法教与伟大的诸佛上师是无二无别的;它们能使任何用心体悟法教的人,获得与他们相同的证量,也为那些渴望进入解脱 道的人,提供永不枯竭的启发之源31、 如果你们虚度此生,空手离开世间, 听瑞的人们啊, 有些人认为,他们不必急著遇见一位上师,未来总会有时间修持佛法这种态度使他们轻佛法而重俗务 当播种的时节来临,农人立刻开始播种,不会拖延到第二天同样的,当修持佛法的顺缘具足时,我们应该把全副精神用於 修行,不要耽搁片刻 2、 把身、语、意全用於实修殊胜的法教 听瑞的人们啊, 这是你们所能从事的最美好的事物 在不变的因果法则之下,我们的行为(身)、语言(语)和思想(意),决定了日后所要经历的快乐和痛苦如果行为之秤 的秤杆倾向不善的那一侧,我们将在轮回的下三道中受苦如果秤杆倾向善的那一侧,我们将能够从轮回中解脱,并在一个 生世内证悟成佛抉择显而易见:让我们避免痛苦之因,确保获得安乐。
如果你在佛法兴盛之处投生为人,遇见一位具有成就的上师,并把上师的教导付诸实修,那么将使今生及未来的生生世世获 得无限广大的利益 你将了悟,世俗的纷扰把你执囚在轮回的牢笼中,而生起一股渴望从轮回牢笼中解脱的强烈的欲望此刻, 你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一条通往解脱道,另一条则通向轮回六道 经典有云: 身是能够引导你渡往解脱彼岸之船, 身是能够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