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浪涌防护器培训资料.doc
20页雷电浪涌防护器培训资料§1学习内容 §2.基础知识 §2.1雷电基础知识 2.1.1雷电及雷电的特点 22雷电的分类 21.3雷电入侵途径21.4雷电灾害的影响§22防雷工程基础知识2.2.1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2.22防雷区(LPZ)的划分 2.2.3防雷保护的主要措施 2.24年雷暴日指数 2.25供电系统的接地制式 §2.3相关的国内外标准 §3. 雷电浪涌防护器(电源用) §31常用元器件31.1氧化锌压敏电阻(MOV) 31.2雪崩二极管(SAD)(齐纳二极管TVS) 33气体放电管(GDT) §3.2主要技术指标 §3.3强世林(Joslyn)雷电浪涌防护器 3.31特点与优势 32常用型号 3.33安装及辅件 §4 雷电浪涌防护器(信号用)§4.1主要技术指标§4.2法国EUROTECT信号防雷器 §5. SPD的选用原则和选型计算§5.1电源用SPD的选用原则§5。
2电源用SPD的选型计算§5.3信号用SPD的选用原则 §6 防雷工程方案示例§6.1移动通信基站防雷工程方案§6.2智能楼宇防雷工程方案雷电浪涌防护器培训资料§1学习内容雷电基础知识防雷工程基础知识雷电浪涌防护器(SPD)及防雷元器件基础知识SPD技术参数及选型原则和计算§2.基础知识§21雷电基础知识21.1雷电及雷电的特点:雷电是自然界频繁的大气放电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特点:功率大、时间短、峰值高、波头陡(瞬时就造成损害)21.2雷电的分类 直击雷—-雷电落路上,称为直击雷 (直击雷--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其它物体、大地或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感应雷——雷电落路附近,耦合到线路上,称为感应雷 (雷电感应-—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雷电波侵入—-雷电波沿着金属线路或金属管道侵入屋内,称为雷电波侵入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3雷电入侵途径(对微电子设备及系统)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ﻫ A、由市电供电线路入侵 电力线路进入室内前,可能遭受直击雷和感应雷;产生的 过电压平均可达10000伏,对微电子设备及系统可造成毁灭性打击。
B、由各种通信线路入侵 由通信线路入侵分为三种情况.(A)、当地面突出物遭直击雷打击时,强雷电压将邻近土壤击穿,雷电流直接入侵到电缆外皮,进而击穿外皮,入侵线路.(B)、雷云对地面放电时,路上感应出上千伏的过电压,并通过设备连线侵入到其他通信线路这种入侵沿通信线路传播,涉及面广,危害范围大C)、若某一线路被雷电击中时,与其相邻并平行铺设的其他线路会感应出过电压冲击 C、地电位反击电压通过接地体入侵 雷电击中避雷针时强大的雷电流经过引下线和接地体泄入大地,在接地体附近产生放射型的电位分布,会在靠近的其他电子设备接地体产生高压地电位反击,入侵电压可高达数万伏 附:操作过电压在电网内部,由于各种开关电器的操作、或故障的发生与排除等运行状态的突然变化(如:大功率设备的开启、升降机的启停、配电房的开关试验等),将会产生频率较高、持续时间毫秒级、几倍幅值的操作过电压,通过电源线路侵入,影响微电子设备及系统的安全运行.2.14雷电灾害的影响 雷电灾害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称为“电子化时代的一大公害 ”,雷电灾害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在十多亿美元以上.目前最受影响的是:微电子设备(弱电设备)及系统。
微电子设备及系统对电磁干扰耐受力差,工作电压仅有几伏,电流仅为有微安级,对过电压、过电流、电磁脉冲等外来干扰极其敏感且耐受能力极低当雷电等过电压和伴随的电磁场强度达到某一限定值时,轻则引起系统失灵,重则导致系统或其元器件永久损坏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微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金融证券、电信电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及医疗保健等各行业,应用广泛、数量庞大微电子设备及系统的集成度高,信息存储量大, 遭受雷电侵害后经济损失大,甚至可能造成社会影响或政治影响一般建筑物上的避雷针只能预防直击雷目前,直击雷造成的灾害已明显减少,而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感应雷造成的危害却大大增加.雷电直击微电子设备及系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雷击附近大地、建筑物、交流供电线路或空中雷电感应形成的冲击过电压,都有可能通过与之相连的电源线、信号传输线或接地系统,侵入微电子设备及系统,轻则引起系统失灵,重则导致系统或元器件永久损坏据国外一家保险公司统计,在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害中,感应雷击造成的损害高居榜首,占全部灾害损失的33§2.2防雷工程基础知识2.21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三类。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A.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B.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D.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2防雷区(LPZ)的划分防雷区以其交界处的电磁环境有明显改变作为划分不同防雷区的特征防雷区宜按以下规定分区: LPZOA区——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受直接雷击和导走全部雷电流,本区的雷电电磁场没有衰减. LPZOB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但本区内的雷电电磁场的量级与1 LPZOA区一样 LPZ1区——本区内的各物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流经各导体的电流比LPZOB区更小,本区内的雷电电磁场可能衰减(雷电电磁场与LPZOA区、LPZOB区可能不一致),这取决屏蔽措施.后续防雷区(LPZ2等)——当需要进一步减小雷电流和电磁场时,应引入后续防雷区,并按照需要保护的系统所要求的环境选择后续防雷区的要求条件。
在两个防雷区的界面上,应将所有通过界面的金属物做等电位连接,并宜采用屏蔽措施 将一个建筑物划分为几个防雷区的图示22.3防雷保护的主要措施 微电子设备的抗冲击电磁干扰和过电压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贯彻整体防护思想,综合运用分流(泄流)、均压、屏蔽、接地和保护(箝位)等各项技术,构成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分流(泄流)——指的是对于可能的直击雷,要靠接闪器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或通过导电连接和接地良好的金属构架,将雷电流分流散流入地,而不流过被保护设备和部件.均压——是指对于同一楼层同一部位的不同的电缆外皮、设备外壳、金属构架(构件)、管道进行电气搭接,以均衡电位.屏蔽——指的是采用屏蔽电缆,利用各种人工的屏蔽箱盒、法拉第屏蔽笼、钢筋结构等和各种可以利用的自然屏蔽体来阻挡、衰减施加在微电子设备上的电磁干扰和过电压能量接地--是指将所有金属构架(构件)、管道、电缆金属屏蔽层、穿线铁管连在一起,与屏蔽笼及总接地网就近连接;电气、电子设备的防雷接地、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采用共地方式.箝位保护——在过电压可能侵入的所有端口,包括电源、电信、网络等端口装设必要的雷电浪涌保护装置, 将侵入电子系统的冲击过电压箝制到允许的程度。
微电子设备防止雷电过电压的侵害, 除做好屏蔽、接地和等电位连接外,一般都是在微电子设备系统的电源端口、各种信号的输入和输出端口,分别装设一级或多级浪涌防护器,包括粗保护和细保护,将侵入系统的冲击过电压箝制到允许的程度. 等电位连接——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少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共用接地系统—-一建筑物接至接地装置的所有互相连接的金属装置,包括防雷装置.24年雷暴日指数雷暴日指数——也叫做雷电日数,即只要在一天内曾经发生过雷暴,听到过雷声,而不论雷暴延续了多长时间,都算作一个雷电日. 年雷暴日数-—等于全年雷暴日数的总和雷电活动区——根据年平均雷暴日的多少,雷电活动区分为,少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和强雷区:少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不超过25的地区;中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在25~40以内的地区;多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在40~90以内的地区;强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超过90的地区我国西北地区的雷暴日在20天以下,属少雷区,雷害较轻;东北地区30天左右;华北和中部地区多在40~50天;长江以南至北纬23度大部分地区在40~80天,属多雷区;北纬23度以南,包括广东、广西、云南的大部分多在80天以上,属雷害严重地区.从雷害发生的地区看,我国人口居住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均处在中等以上雷电区,在这些地区计算机及其它电子信息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遇到雷害的概率很高.我国70%以上地区都在多雷区到强雷区的范围内,雷电灾害十分严重。
雷暴的一般规律——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二、三月份就进入了雷暴期. 雷暴的一般规律是:热而潮湿的地区要比冷而干燥的地区多雷暴,陆地要比海上多雷暴,山坡上要比平原上多雷暴全国部分城市年雷暴日数如下:地名年雷暴日数地名年雷暴日数地名年雷暴日数地名年雷暴日数北京市46.3上海市499黄石市60.4昆明市73.4天津市393南京市426长沙市56.6丽江县85.6石家庄市41.2杭州市47.6永州市74.9景洪县120.8承德市53.7温州市610广州市86.1拉萨市68.9张家口市40.3合肥市38.2深圳市83.9日喀则市78.8太原市445屯溪市70.8珠海市742西安市256大同市42.3福州市630湛江市1046兰州市23.6阳泉市400厦门市57.4南宁市94.6西宁市317呼和浩特市36.1三明市77.5桂林市88.2银川市28.3集宁市43.3南昌市66.4梧州市93.5乌鲁木齐市10.3沈阳市36.9鹰潭市80.0成都市44阿克苏市33.1长春市35.2济南市35.4西昌市83.2海口市114.3吉林市40.5郑州市31.4贵阳市59.4台北市47.9哈尔滨市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