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策群力,开拓创新,为加快医学院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doc
8页1群策群力,开拓创新,为加快医学院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第三届教代会院长工作报告( 征求意见稿)(2005 年 1 月)各位代表、同志们: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了这次大会,是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部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我院实现跨越式发展,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下面我就第二届教代会以来学院工作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第一部分 学院工作回顾1999 年 6 月第二届教代会以来,在省市各级领导和李嘉诚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全院师生员工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汕头大学总体发展目标和医学院“以创新强校、国际化为指导思想,教学走‘精品’之路,重点发展临床医学七年制教育,科研立足 ‘点’的突破,三个‘突破口’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快速度,建设成为在国内特色鲜明、受人重视的医学院”的发展定位,同心同德,努力工作,在教学、科研、医疗、管理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医学精英教育成绩显著学院坚持走“精品”办学之路,以学生为本,采取精英教育策略,重点发展临床医学七年制教育,积极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现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办学体系。
一 ) 全力打造本科教学“精品”,重点发展七年制教育1、录取新生质量逐年提高 作为广东省第一批招生院校,1998 年至 2004 年录取本科新生连续 7 年均超过国家重点分数线,且为第一志愿2004 年第一批第一志愿上线考生数与计划招生数比率 1.86:1,位居全省第一批录取院校前茅,并录取到全省综合科状元,为历史最好成绩2、本科生考研成绩和就业率喜人毕业生考研率 2002 年为 16.1%,2003 年为24.9%,2004 年为 23.2%,连续三年居全省医学院校第一毕业生就业率 2001 年达99.12%,2002 年达 99.66%,2003 年达 99.53%, 2004 年达 99.60%, 连续四年保持全省高校第一在 2003 和 2004 年的执业医师考试中,我院毕业生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医学院校第十五名佳绩3、英语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实验班实行全英教学,普通班实行中英双语教学1998年至 2003 年医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四、六级英语统考通过率连续 6 年均超过全国重点院校2平均通过率4、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参加第六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4 项和团体总分金奖。
第七届获优秀组织奖、特等奖各 1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14 项参加第七届、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分别获二等奖 1 项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和“全国大学生三下乡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学生党员比例占全院学生数的 17.6%,列全省高校第三5、七年制招生逐年增加2002 年获准招收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 30 名;2003 年增加到 150 名;2004 年达到 180 名,占本科生招生总数的 72%,并在国内率先招收影像专业七年制学生 30 名,为国内解决急需影像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问题二 ) 积极 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形成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1、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快速,现有硕士点 14 个,博士点 1 个2004 年招收博士生15 人、硕士生 172 人(其中同等学力 46 人) ,比 2003 年增长 16%目前在校研究生人数达 555 人,其中博士生 52 人,硕士生 503 人(其中同等学力 223 人) 2、国家人事部于 2001 年批准在我院设立汕头大学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有105 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工作(其中 16 人已出站) ,成为各学科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新生力量,也是我院高层次人才来源的摇篮。
三 ) 借鉴 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实施教学体制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紧紧围绕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教育思想和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制度等的改革,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教学模式改革2002 年学院参照国际医学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以往的“以学科为主”教学模式,转变为基础课、临床课和临床实践互相渗透的“系统整合”教学模式,并建立了国内一流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2002 年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汕头召开,与会代表到我院参观考察后认为该模式在全国高校教学改革中处于领先位置, “汕头大学医学院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课题获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立项,并在 2003 年全球医学教育高峰论坛上作主题发言2004 年 7 月30 日,教育部在武汉大学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 ,汕头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分别向大会作了主题发言我院 PBL 教学受到与会者肯定,会上明确了 PBL 教学将作为我国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希望在全国推广应用2、实施浸入式全英语教学计划。
2004 级学生开始接受浸入式全英语教学,施行学习教材、课堂教学、考核模式全英化,在第一年第一个学期内集中强化完成大学 1~2 年级英语课程,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全面快速提升,为今后的全英教学奠定扎实基础33、教改成果取得较大进展学院以承担的国家级教改课题为龙头,带动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化2002 年,教育部立项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卫星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培养创造型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 年临床专业获广东省名牌专业,2004 年病理学、机能学两门课程获广东省“精品”课程;刚刚评审结束的广东省教学成果,我院“创造医学教学新模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教改项目被评为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创建新型综合课程,加强临床能力培养”项目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工作突飞猛进(一 )国家“ 211 工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学院自 1998 年全面启动“211 工程”第一期建设以来,师资队伍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层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整体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保障体系得到切实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质量和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211 工程”各项建设均达到或超过预期指标,第一期建设超额完成任务,并于 2003 年 7 月与汕头大学一起通过国家“211 工程”整体验收。
重点学科建设是“211 工程”的核心,我院重点建设三个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积极扶持五个学科:外科学、肿瘤学、药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预防医学,使其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承担国家、地方科研和开发任务的基地以上学科均顺利通过验收其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于 2002 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近几年来,我院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开发是学院发展重要推动力的管理理念,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护人才,全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并脱颖而出的机制和氛围,特别是经过“211 工程”建设的洗礼,使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全院现有教学科研主系列教师 179 名,其中高级职称人数 125 名,占教师总数的 69.83%;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 144 人,占教师总数的 80.45%;40 岁以下青年教师 69 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达 62 人,占青年教师总数的 90.5%,超过“211 工程”重点院校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二 ) 科研工作我院的科研工作立足于点的突破,已确定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研究” (“”项目) 、 “流感病毒研究” (与香港大学医学院合作项目)和“食管癌、鼻咽癌研究” (与剑桥大学医学院合作项目)三个科研“突破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
流感中心李康生教授等通过对流感病毒基因序列研究,证明流感病毒可跨越种族屏障,直接从鸭传给人,该研究成果于 2003 年 6 月被国际权威性学术刊物《自然》杂志专栏介绍,4 位国际顶级病毒学专家对流感病毒研究这一概念性突破发表正面评述2004 年 7 月, 《Nature》杂志又发表了李康生教授《具潜在流行性的东亚高致病性 H5N1 流感病毒之起源》论文,标4志着我院流感病毒研究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2004 年 11 月,流感中心和厦门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室联合开发研制的全国第一个 H5N1 禽流感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正式面世风湿病研究室曾庆馀受世界著名杂志《柳叶刀》 (影响因子高达 15.397)邀请,于2004 年 4 月在该杂志发表特约评论文章药理学教研室石刚刚教授的研究成果荣获创新药物“德彪—CCRF 中国奖”二等奖(全国设一、二、三等奖各 1 项) ,标志着我院的科研水平已迈上新的台阶211 工程”一期建设期间(1998 年至 2003 年) ,全院中标承担国家级课题 30 项,省部级课题 102 项有 90 篇论文被 SCI 收录获院外科研经费从 1997 年的 76 万元增长到 2003 年的 619 万元。
2004 年共有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 46 项,其中首次获得的国家 “973”项目和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各 1 项2004 年 1 月至 11 月份被 SCI 收录论文共44 篇,单篇影响因子高达 30.432,总影响因子 105.94 三、附属医院建设快速发展第一附属医院 1999 年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 ,2003 年作为汕头市抗击“非典”主战场,受到汕头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高度评价第二附属医院 2002 年和 2003 年分别顺利通过 ISO9001 和 ISO14000 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呈现良好快速发展势头肿瘤医院已成为粤东地区肿瘤防治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精神卫生中心办出自己的特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新建成的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采用全新管理模式,在推动汕头眼角膜捐献和眼科学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我院的特色项目宁养院、医疗扶贫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四、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一是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根据精简、统一、合理、高效,加强教学、科研和医疗第一线力量的原则,全院中层管理机构由原 22 个精简合并为 8 个,中层管理机构 18 名正副职干部全部竞争上岗。
受聘的各部门负责人实行重点目标责任制,大大增强了中层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促进了学院的改革和发展二是实行浮动聘任和院内特聘教授聘任制度,打破论资排辈,让有真才实学的人脱颖而出我院自 1998 年开始设立科教业绩排行榜,每半年进行一次,对进入前十名者内聘为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发给相应津贴对在科教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教师进行院内特聘,分别给予 10 至 14 万元的年薪学院还改革了教育奖励金制度,使科教业绩突出者的最高年薪达 50 万元三是加强院务公开制度实行院务公开制度,对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或关注的事项,如奖励金制度、职称晋升、干部任免、招生分配、工程投标、物资采购、评选先进等都给予公布,力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重大改革措施,采用几上几下,充分征求师生员工意见,使学院的各项改革措施不仅要得到师生员工的理解和支持,而且还要调动广大师5生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营造一个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团结和带领师生员工不断前进四是实施一系列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学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2002年,我院以 96.5 分通过广东省教育厅“高校后勤社会化达标评估验收” ,列全省医学院校第一名。
五、积极实施国际化合作战略,推动医学院的发展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爱媛大学、兵库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加拿大明尼托巴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