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析美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6267149
  • 上传时间:2021-1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8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试析美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 王庆国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在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就业等方面的地位与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而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却很落后通过对美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的分析,进而为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关键词:美国;第三产业;工业化;启示:F713.58文献标志码:A:1673-291X(2009)15-0167-02美国的经济学家这样描述所发生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另一种转变,新型信息逐步取代传统工业基础中的旧支柱到了20世纪90年代,化学、电子、生物技术等方面的进步,生产出各种商从半导体电路到激光外科手术同样,新的农业技术改变了美国的农业,使得农民数量日益减少,但生产的粮食、棉花更多[1]所以,从历史角度来探讨美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将会对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美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首先,从就业构成来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从业人员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并最终居于首位美国在182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为15%,然后逐年增加,到1950年左右,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达到54%,这样,美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济国家,即第一个一半儿以上就业人口不从事食物、衣着、房屋、汽车或其他实物生产的国家。

      [2]到200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更是高达75%另据《2005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的数据,在2004年的劳动力就业的就业比率高达83%,占总就业增长的85%[3]其次,从产业构成来看,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上升,对信息、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出现了“”的趋势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从1820年的32%上升到2000年的73%,但由于第三产业包罗甚广,不同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值比重存在一定的差别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工业化开始时,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一般不大;随工业化的推进,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其增长速度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基本一致;到工业化接近完成时,第三产业在经济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到了所谓“后工业社会”,第三产业则进入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超过50%第三产业的这种发展轨迹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进程阶段密切相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为依托的这是因为工业生产的社会化加强了对生业的需求,使第三产业产品供给的压力增加,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如19世纪末,随着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旧的直接出售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现象逐渐减少,代之以直接与大企业集团挂钩的百货商店、联号商店、邮购商店以及它们下属的零售商店,形成了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连接的商品销售网[4]。

      正如法国历史学家保尔芒图说:“工业的进步和贸易的发展,彼此那么紧密地连在一起,而且彼此又那么大地互相影响着,以致往往难以发现它们真实的演变关系有时是工业发展迫使商业去扩大销路,因而扩大并增加了商业关系;有时反而是商业市场的扩大及其所引起的新需要促使工业企业的产生在今天,前一种情况是常见的那被内在力量——机械装置的力量——所推动的大工业,在其进程中带来了贸易和信贷,后二者便为它着手征服世界[5] 这说明,为第三产业的兴起,直接反映了工业化的客观要求2.随工业化的推进,国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也需要第三产业的兴起,以满足居民不断扩大和不断高级化的生活需求正像19世纪后半叶德国统计学家克里思琴恩格尔的理论所指出的,随国民收入的上升,人们发现,家庭用于食品的费用比例开始下降,边际增长额首先用来购买耐用消费品(衣着、住房、汽车),然后用于奢侈品、娱乐等方面[6]或者说,收入越高,居民的需求越是转向非物质方面的需求,即转向文化、教育、娱乐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于是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一大批满足这些需求的行业过去,美国的第三产业基本上是面向居民生活消费,提供低档次的因而批发与零售贸易、餐饮旅馆、住宅等在第三产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美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救助GDP中所占比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6.911%一直增加到2005年的7.828%[7]这说明疾病的消灭和过上丰裕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加上努力延长寿命,使医疗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色而技术需要、专业技能教育和进入高等教育机构日益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一个必经阶段3.通过联系效应或引致效应,第三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高质如人才、信息、技术等,使物质部门具备了扩张的能力,大大刺激和推动了物质部门的发展如19世纪末,美国的铁路网总里程从1870年的5.3万英里上升到1900年的近20万英里,超过当时欧洲铁路里程的总和,相当于世界铁路总长的1/31882—1900年铁路客运量从2.89亿人次增到5.77亿人次,翻了一番;货运量也增加了2倍[8]这使得全国市场进一步联结,便利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使美国的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到了189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其全面升级,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制造业成为推动美国经济扩张的第一大产业理查德蔡斯和大卫A.加文厂》一文中指出,现代工厂必透到制造之中,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制胜。

      否单纯看的事、把制裂开来的企业最后必定是输家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就是用制造喷气式飞机引擎、CT机、火车头和透平机一样的热情和创造力的创新,该公司医疗器材员通常是在医生和技术人员知道出问题之前就能够出现并且处理好MR和CT机的毛病,而不用跑到医院里去其它部门也做得一样出色通过这种良不但提高了客户的生产率,也使自己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从1996年的86亿美元的收入上升到1998年130亿美元的收的营业利润是平均利润的两倍[9]事实证明,用高新技术改造核产业,不但使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正在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使钢铁、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新技术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传统产业的衰落速度,使部分传统产业焕发了新的生命力4.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缓和社会冲突的作用在三大产业部门中,物质生产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大批工人失业,引发社会冲突,这就是工业化时期劳工游行和罢工何以时常发生的缘故受经济周期规律的影响小于其他产业,受危机的打击程度也较轻在二战后美国的历次经济危机期间,制造业的产值通常发生严重下降,甚至出现大幅度的负增长,制造业的就业人口比重趋于降低;由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故这种情况使得国民生产总值相应下降,乃至出现轻度的负增长。

      第三产业固然也难免受到危机的冲击,产值的增长率也出现下跌,但其中绝大多数部门的产值继续增长,就业人口继续增加因为第三产业的许多活动如公共交通、煤气供水、餐饮旅馆等即使在经济萧条时,依然有很大的需求这样就对制造业产值的下降起到了某种平衡作用,对经济危机的影响有所缓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10]总之,美国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关系,一方面是以工业化为前提,两者之间互相促进,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另一面,随着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第三产业取代了工业成为社会中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出现处“软化”的趋势,对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与美国相比,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如1980年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产值比例为30∶49∶21,2000年这一比例为16∶51∶33;1980年就业结构比例为69∶18∶12,2000年变为50∶23∶27[1]但这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三次产业结构的基本形式,第三产业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第三产业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为了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企业与居民等各方需求,引导中国第三产业健康发展,有必要依照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借鉴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第三产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1]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等.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148.[2][美]维克托R.富克济学[M].许微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9.[3]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2005 [R].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February, 2005.[4]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1-92.[5][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的产业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7.[6][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未来社会的一项探索[M].高銛,王宏周,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38.[7]袁奇,刘崇仪.美国产业结构变的发展[J].世界经济研究,2007,(2).[8]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Colonial Times to 1970.(自殖民地时代至1970年的美国历史统计,两卷本),Washington: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February 1975:428-431.[9]陈宝森.当代美国经济[M].上海: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89.[10]章嘉林.变化中的美国经济[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76-77.[责任编辑王薇]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