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第4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doc
6页六年级数学教学教案人教版第4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和第60页例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的相似 2.掌握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过程与方法 经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探究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 自主探究,操作体验教学准备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方格纸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中,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明白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研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引入新课 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小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因为纸卡上的字为小五号字,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纸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思考相关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1.你能举出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现象的例子吗? 2.(1)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15cm,将其按(4∶1)的比放大加工后,边长变为60cm (2)一个图形按3∶1放大后,图形的周长将扩大到原来的(3)倍,面积将扩大到原来的(9)倍 3.将图形(1)按1∶2缩小,将图形(2)按3∶1放大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把它按10∶1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答案:100×102=10000(cm2) 答: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厘米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4 (2)小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5)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 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内角不变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 3.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 (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 (2)学生动手画一画 (3)交流可课件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师提问: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异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图形各边的长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1.(1)学生观察主题图,分辨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2)可以看出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映图表、灯光照出的影子都是把物体放大,而照相机照相是把物体缩小 (3)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感知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2.(1)学生观看课件,获取相关信息 (2)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4)学生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5)学生观察发现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3.(1)学生猜想各个图形缩小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4.学生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特点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63页第1、2题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四、课堂总结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布置作业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自由谈一谈五、教学板书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比例尺和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完成,在操作中体会前后图形形状不变,大小变了的规律,并结合具体图形让学生明白,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边长的放大与缩小,从而为以后引入“相似”这个概念打好基础。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完成本节课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点评和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