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481141330
  • 上传时间:2023-10-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04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学院:文学院年级:09级专业:新闻硕士班 学号:2009122110 姓名:李昕泽 指导教师:刘坚公众舆论》读书报告一、书名:《公众舆论》二、 作者:【美】沃尔特•李普曼 阎克文 江红译三、 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四、页数:296页 版次:2006 年 4 月五、内容概要《公众舆论》写于 1922 年,是李普曼的著作中最有代表性、堪称经典的 佳作,也是传播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书中提出了一系列被后来学者深入研究 并发展成为传播学重要理论的组成部分的思想和论断,如“刻板印象”、“拟态 环境”、“议程设置”等一直都是传播领域探讨的重要课题本书由八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看似相对独立但其实又相互联系书中对舆 论研究中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做了有效的梳理,如舆论的形成、造成的结果、 公众舆论的意思、是什么影响了舆论的形成等等笔者认为,这本书的伟大之 处在于,李普曼用生动的事例和通俗的语言解释了传播学的诸多问题,并且没 有做出明确的论断,甚至可以说是含糊其辞的,在给后世的传播学研究提供思 考空间的同时也避免了因过于绝对的论断所带来的研究局限六、读后心得(一)《公众舆论》中各章节的主要观点第一部分 导论 这部分以太平洋中一个岛屿上发生的事情作为开端,供出了全书 的基本框架,“前五章构成了本书的描述性内容。

      接着是对传统的民主 政治舆论学说的分析”(P22),同时,作者对“拟态环境”作出了如下 的论断:1、“偶然的事实、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 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作出激烈的本能反应 显而易见,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像对待现实那样对虚拟的东西作出有 力的反应,而在许多场合,他们还会制造这种虚构的东西并作出反应P11)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概念应运而生我们尤其应当注意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他在虚拟环境中的表现就是一种反应,那么产生后果,不是激发了那种表现想虚拟环境,而是行动得以发生的真实环境”(p11)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建立在虚拟环境上的,但是一旦 我们做出反应,我们影响的却是真实的环境2、“舆论面对的是一些迂回曲折、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令人困惑的事 实,而且根本不可能一目了然舆论所指的环境不过是一些被了解到的 意见p20)可以说,虚拟环境是人性和环境的交杂物,不管是哲学还是政治,可能都只是对环境的解释,真正的环境是难以认清的第二部分 对外部世界的研究这部分是作者对影响人们难以接近事实真相的外部原因(也就是是 影响拟态环境形成的因素)的阐述,其主要原因李普曼在此部分的最后 有所概括,其中包括有:“通过源头上的检查与保密,通过另一端的物 质与社会障碍,通过飘忽的注意力,通过贫乏的语言,通过涣散的精神, 通过无意识的情感丛,通过损耗、暴力的千篇一律。

      ……此外还有事实 本身的朦胧与复杂p57)第三部分:成见 这一部分相对第二部分可以把它理解成作者对影响人们接近事实 真相的内部原因的阐述在这一部分中,李普曼提出了一个较为重要的概念,“刻板成见”(也 译为“刻板印象”),即“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 定义后理解……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 的方式去理解p62)李普曼认为,舆论是人们头脑中的想象,从而 肯定了有种类似于铅版浇铸的“固定成见”在形成舆论中起决定作用, 是成见促使了刻板印象的形成,因为“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 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 实就会视而不见”p89)那么,“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是“来自外 部的刺激,尤其是印刷品和口头语言发出的刺激,可以唤起一个成见系 统的某个部分p75)第四部分 兴趣这部分主要讲的是由于兴趣、自我利益等因素的不同,公众作出的 判断往往是主观的、非理性的第五部分 公意的形成和第六部分 民主形象 在这部分中,李普曼详细的阐述了公众舆论是如何被左右的在公众意见庞杂、非理性的情况下,作为领导者的人通过制造同意、 制造模糊概念、寻找共同情感等一系列手段,将公众的情绪和意见整合 起来,形成了所谓的公众舆论,因此公众舆论是可以被操纵、可以被疏 导、可以被利用的。

      而在公众之中走出来的领导者,并非是民主制度的 坚定执行者很多看似民主的、顺应民意的决定和决策,很多时候是通 过暗地操纵、疏导公众舆论造成的公众舆论的产生过程和它在书本 中表现出来的情况同样复杂,任何通晓这一过程的人都有机会去摆布 它,这是非常显见的pl82)在这部分中,作者提出了全书最核心的思想“任何一个共同体在看 待外部世界时形成的公众舆论,主要是由若干固定的想象组成的,人们 按照从共同体的法律和道德准则中演绎出来的模式对这些想象进行整 理,而赋予它们生命的则是由地方经验唤起的情感”(pl99)也就是说, 李普曼认为公众舆论中的客观成分极少,更多的是人们在受到生活的环 境、文化、宗教等因素的熏陶后,得出的想象出来的结论第七部分 报纸报纸是形成舆论的最有效途径,在李普曼看来,我们却不能指望 新闻机构有足够的力量去左右舆论,新闻机构常常错误的认为能够在 “在 24 小时之内对每个人产生 30 分钟的影响区造就叫做‘公众舆论' 的神奇力量,以填补公共机构的懈怠p258),对于舆论形成的手段, 作者肯定了新闻机构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新闻机构不是制度的替代 物,救世之道在于建立在一个分析和记录系统基础上的社会团体”(p259)这样,新闻将会通过一个信息系统无遮无拦地展示给新闻机构,同时又对新闻机构形成一种制约。

      这是一条根本途径因为,“自治的 人民不可能通过发明、创造和组织一种认识机制去超越自身的偶然经验 和偏见第八部分 有机化情报在这部分中,作者提出了解决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的一些看法,笔 者看到,就什么因素是影响公众舆论的形成的这一问题,李普曼的结论 是“情报工作乃救治良方”,“可以克服自治的最大难题——如何应付不 可见的现实p280),儿对于民主政治这一作者贯穿本书始终的议题, 他认为“诉诸理性”是能够找到的最好的办法,但李普曼自己也承认了 这个结论的牵强性,“以理性的方式对付非理性的世界,原本就是困难 的”(p292)二)李普曼的撰写逻辑及学术贡献1、李普曼的撰写逻辑纵观全书,作者用生动活泼的笔触给人们展示了就当时而言许多不可知的 问题,也正是他强而有力论证,把传播学中许多不易被人察觉的问题厘清,这 就使我们不得不看到李普曼在传播学创立中的重要地位在笔者看来,全书似 乎有着一个较为清楚的框架,第一部分是总论,提出真相是难以接近的;第二部 分可以说是分析真相难以接近的外部原因;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谈真相难以 接近的人自身原因;第五、六两个部分作者主要谈到所谓的公意是不存在的,这 动摇了传统民主的基础,另一方面,集权统治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更 是建立在对人性错误估计的基础上的;第七部分主要针对人们以为报纸可以为 人们提供真相提出作者的异议.第八部分卒章显志,终于提出作者的解决办法, 即诉诸理性。

      2、《公众舆论》的学术贡献沃尔特•李普曼的代表性学术贡献作为时代造就的大师级人物,他的 学术思想,尤其是传播学思想,对传播学本身的创立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可替代 的作用,纵观其学术生涯,他所提出的传播学理论影响深远《公众舆论》对 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 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书中 主要概念“拟态环境”、“刻板成见”(1)“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 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 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 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 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并不 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 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 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 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后来, “拟态环境”这一重要的思想被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被认为是“议程设置” 思想的早期雏形,直到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 程设置”才被命名2)刻板成见“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 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 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 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 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 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 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三)书中可能存在的悖论及解释不明的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公众舆论》这部传播学奠基作品推崇无比,一代 大师也对李普曼大加赞赏,但是,在品读这部作品时,笔者存有许多疑惑,这 可能是基于笔者自身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没有领悟到大师思想的精髓所在1、公众的理性与非理性 在书中,关于公众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给笔者带来的较大的困惑, 从李普曼的论证中我们不难发现,公众认识的局限源于虚拟环境,而意 见领袖对公众舆论的控制和操纵则源于其能够在不同的意见中制造同 意。

      公众在虚拟环境中受到刺激,却在现实环境中作出反应;意见领袖 通过对于不同意见的整合,让公众认为最终作出的决定确实是延续了自 己原有的想法和意见,自己的利益最终得到了实现和保留从这种程度 上说,公众是不能独立思考、思辨的,人们在开始认识问题时的局限性 也就决定了其对问题做出判断时不可能顾全整个局面人们对社会问题 提出的看法,只会在受生活环境、教育、经验等方面的影响下发表,而 这些见解显然是感性的,冲动的 由此是不是可以推断,公众的不能 独立思辨就决定了其自身的非理性呢?对于公众自身的理性与否李普曼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但是公众 舆论的非理性化、它是可以被人操纵的这一点却毋庸置疑的公众舆 论的产生过程和它在本书中表现出来的状况同样复杂,任何通晓这一过 程的人都有机会去摆布它,这是显而易见的pl82)而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李普曼认为改变现状的做法是诉诸公众和 诉诸理性,即让公众走出感性的泥潭,以理性的视角看待社会,用自身 理性来评价舆论、看待舆论那么,由此不难看出作者在逻辑上的矛盾, 既然已经承认公众非理性的现状,为何到最后又希望公众回归理性呢? 而且就如何回归理性李普曼本人也并没有给出我们明确的答案,只是较 为牵强的认为,诉诸理性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那么,他是不是 就解决方式上的考量过于单一和片面呢,并且在笔者看来,李普曼并不 满意自己的这一结论,“以理性的方式对付非理性的世界,原本就是困 难的”(p292)。

      因此,不得不说,从这方面看来,李普曼是具有局限性 的,而他的论证也在较大漏洞笔者认为,公众的理性与否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整体上看,公众是 理性的,但是,人们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来自文化、 社会压力或是舆论领袖,再受到刺激后,人们内心的感性或是从众的心 理就会被激发出来,或者是受到群体力量的左右(沉默的螺旋)只能 说,即使个人是理性的,但面对着价值观、偏见和虚拟环境的影响,用 理性的方式来对付这样一个非理性思维的世界,原本就是困难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