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轼《赤壁赋》艺术特色赏析.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卢卡****7
  • 文档编号:227866776
  • 上传时间:2021-12-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69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轼?赤壁赋?艺术特色赏析摘要:苏轼的?赤壁赋?包括?前、后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两文均以“赋〞記游,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那么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初秋江上夜景,后赋描写孟冬时节江岸上的活动赤壁景色相似,都具诗情画意,但意境不同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生动地描绘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给人以自然壮阔之美赤壁赋?千古传颂,至今仍令读者获得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和人生领悟本文试从异同角度对两赋进行艺术特色的鉴赏关键词:?前、后赤壁赋?艺术特色异同赏析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奇才22岁中进士,后又获宋代学子最高荣誉,官至礼部尚书然而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的苏轼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即被贬到现今的湖北黄冈、广东惠州和海南赋到沧桑句更工〞,坎坷的经历却造就了文学巨匠,为中国传统文化奉献出不朽的经典苏轼的散文才智驰骋,文理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赤壁赋?不仅描写了赤壁的山水景色和诗人们载酒中流、唱和赏月的过程,而且充分展现了苏轼在人生低谷的挣扎、反思和超越的心路历程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为黄州。

      三年后的七月和十月,苏轼偕同友人游黄州城外赤壁,分别写下侧重写水的?前赋?和侧重写山的?后赋?无论写水还是写山,都鲜明地表达了苏子的人文世界观,表达了他对生命里程的自我观照赤壁赋?不仅反映苏轼思想境界的转化和提升,也反映了他创作风格的变化与深化,成为代表文赋一体新高度和古代散文创作新境界的典范试对两赋作比较赏析,侧重探讨二者区别两赋相同点:一.文章体制相同清代浦起龙在?古文眉诠?中对?赤壁赋?有如下评论:二赋皆志游也记序之体,出以韵语,故曰赋焉其托物也不黏,其感兴也不脱,纯乎化机两赋形式都是“以文为赋〞,既保存了传统赋体的特质,又运用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文章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精辟理趣二.蕴涵的情感一致仕途的挫折使苏轼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两赋都以游乐为主题,两次游赤壁,苏轼寄情于山水之间,表现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两文写游玩之趣,际遇之悲,超脱之情,是在失意中坚持理想和信念并努力提升思想境界的伟大心灵的艺术再现三.诗情与哲理结合两赋艺术品位高,主要表达在景、情、理的高度融合,诗情和哲理的升华和凝聚,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古文观止里评论“?赤壁赋?不啻一部?南华?〞,它可以当做道家的?南华经?来读,因为它们在写景抒情中,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参悟。

      两赋不同点:一.结构的差异是创作心态的折射钟惺曰:?赤壁?二赋,皆赋之变也此又变中之至理奇趣,故取此可以赅彼苏轼创作两赋心态的差异和两赋结构上的区别表达在?前赋?跌宕起伏的情意变化与主客间恣畅的问答、?后赋?情意的隐曲性与主客间问答的浅表性之中前赋?构思更精巧,主客之间,思想的交流很深入,主客先后表达了对个人存在的不同感受和思考,之后主人再以带有禅意的哲思开导客人主客对答,实质是作者心灵的自我独白,表达出苏轼思想感情上挣扎、解脱的过程,也使得文意曲折有致而?后赋?,主客的感情交流相比照较浅表,苏轼借景抒情,借突兀的孤鹤意象来寄托情怀文末局部虽采用主客问答,然此客非彼客,他是与“二客〞无关的梦中道士,也是?前赋?中的道士之灵魂,而且他与主人间的问答也是引而不发前赋?主客关系的紧密和?后赋?主客关系的疏散,可谓是作者松弛与抑制两种不同创作心态的曲折反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自由飞动的境象,客之悲哀、主之宽解是自由宣发的内情,或歌或忧、或悲或笑,它是苏轼在自由的创作心态中完成的思想遨游后赋?是在创作心态被局部抑制中完成的,因此它不像?前赋?那样如波涛般起伏的情思节奏,整体情思是含蓄而内敛,是“断岸千尺〞所喻示的自然的压抑感,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形成的瘦削感,是孤鹤横江、掠舟而过和借道士以完成主客问答所形成的突兀感。

      道士梦影与孤鹤对接这特意的安排,使散文具有抒情诗般意味深长的意境,较?前赋?“文〞气稍浓二.意象的不同是省思人生的观照在?前赋?中,苏轼着重描写了水、月这两种能令人进入自由思考的优美意象时值初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皆是借用道家典籍所记真人、成仙之事说明内心空明之境苏轼在静观水月中由道入禅,合道与禅,仰观宇宙、反思自身与苍穹的本性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引出诗人与客人对人生的感慨,再通过三个设问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省思客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不管是困于周郎的曹孟德还是称一世之雄的曹孟德今天他在哪里?“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我们和天地比方沧海一粟,和无穷的长江比只是须臾,想挟仙遨游抱月长终都不行,只能寄托这悲凉的秋风诗人借景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困顿、迷茫和感悟作于孟冬的?后赋?表达复游赤壁的环境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条件比?前赋?差。

      现去捕鱼、与妇索酒苏轼看赤壁是“江流有声,断崖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他“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即登山而上直至“攀栖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连两个客人都追不上他,站在绝顶之上“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这是何等的气概!此情此景,此文此怀,只有被贬谪黄州后的东坡所独有!而山石和仙鹤的意象颇具特色,自然景物的变化,使苏轼向往自由的思想找到了对应点山石高峻怪异,既隐喻压迫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他郁闷难解的心情;“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突然一只东来的在暗夜独鸣的鹤振翅横江掠过小舟西去,它寄予了作者思念故友之情问入梦的道士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梦醒后他开门寻找,不见孤鹤,也无道士弃世自举的孤鹤在古代是隐逸旷达的象征,是超脱不群的象征,是超然尘世的象征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苏轼出世入世矛盾思想所带来的精神苦闷,而这番苦闷与希望皆寄托在诗化的境界中三.心境的不同是超越自我的升华?前賦?在设问后通过江水、明月的意象传达出精深的哲理,是作者超越自我境界的表达和升华苏子感慨:“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江水流动不止,但它永远流不走;月亮时圆时缺,但它永远在天上;从不变的方面看万物同我们一样是永恒的,何必羡慕它们呢;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没有我们一丝一毫,但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是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啊!水,逝者如斯,却未尝往;月,盈虚如彼,却卒莫消长从变者而观,天地不能一瞬;从不变而观,物我都将无穷只要延续自我的生命轨迹即可无尽〞者,永恒也江上清风有声,山间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我们大可不必发出人生苦短的哀叹,且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去享受这月明江阔的自然美吧极具形象化的说理表达出苏轼高远豁达的心境!像清风吹散了所有的迷茫和抑郁此番对白是昔日的苏轼和现在的苏轼的对话;是矛盾的苏轼与超逸的苏轼的对话;是困顿的苏轼与获得精神解放的苏轼的对话这意味着苏轼对于人生的省思和超越由此才有了末段的“客喜而笑……不知东方之既白〞才有了诗意盎然的?后赋?如果说?前赋?是苏轼人生的对白,那么?后赋?那么是他对生活中一幕场景的刻画苏轼把自己交给壮阔的大自然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最后,夜游的描述通过渗透着哲思的梦境来结束道士倏然不见,那么我的理想、追求、抱负又在何处呢?〞曾经的“忠君〞“佐君“思想在他心底依然挥之不去,这说明苏轼仍在不断地求索和挑战自己。

      经过三年黄州洗礼的苏轼已是崭新的苏轼,即使再次回朝高踞帝师之位、或再次被贬流放海南他都能到达无喜无悲、胜败皆忘的境界,其心胸之开阔、意志之坚决可谓史无他人也!经过挣扎和反思,诗人从他人生的矛盾、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精神上的超脱,也使读者获得心灵的超逸和享受前赋?的最大特色是作者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见解始终与赤壁之游的特定环境相联,把理论的论述同感情的变化以及文章的结构相结合,赋予抽象的观点形象性与感染力,并把读者带入奇幻的艺术境界,到达哲理与诗情的高度统一如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后赋?写苏轼单独登山的情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渲染,人如身临其境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饱含作者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对仗,增加语句的节奏感孤鹤〞那么平添了神秘意趣四.结语?前、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是苏轼际遇和心灵的艺术写照,是他人品和文品的结晶,反映了其矛盾的思想情感忠君用世而不可得的无奈、波澜迭起的政治生涯、对生命的尊重与正视、旷达乐观、超然物外、寻求自我超脱的境界铸就了两赋的辉煌。

      感动沉思,悟出真谛:无论山水江月如何变化,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人生怎样落寞,只要紧紧把握住人文自我,生命的步履就能坚实矫健、生命的内蕴就会厚重深刻,生命的华彩定会璀璨绽放!参考文献【1】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试验版语文必修〔三〕〔四〕教师教学用书阅读写作.[M].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出版社合编2021年1月第1版.157-158.【2】赵齐平.赤壁赋赏析.[M]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