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430475536
  • 上传时间:2023-09-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7.34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学科性质:边缘、交叉、中间学科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 心理过程理现象 人格心理认知过程——感觉 知觉 思维 现象 记忆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 情感 注意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人格倾向性——需要 动机 信念 理想 价值观 世界观 人格心理特征——能力 性格 气质心理实质1.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2. 大脑四叶:额叶 顶叶 枕叶——视觉中枢 颞叶——主要对听力刺激加工3.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三、心理学的体系心理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 为了简明, 我们可以把它粗略分为基础性心理学和应用性心 理学两大类(一)基础性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科学中与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以及 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它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活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1. 普通心理学它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或总学科, 主要任务是归纳心理学子啊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阐明心 理现象中各种最基本的事实与最一般的问题,探索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2.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 探究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淡水: 1882 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

      这本 书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 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普莱尔也被认为是儿童心理学真正的创 始人(2)发展: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 于 1903 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述》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二)应用性心理学 应用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把基础性心理学所揭示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 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实践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问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学科性质: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如何 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相互作用五要素: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 /反思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学生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2.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初创时期(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1968 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 果进行了总结,他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877 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事最早正 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03 年,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这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命名 的著作。

      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发展时期( 20 世纪 20年代到 50 年代末)1924 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成熟时期( 20 世纪 60年代到 70 年代末)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完善时期(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三)普通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教育心理 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判断: 那种认为教育心理学仅仅是普通心理学的原理、 原则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是一门缺 乏特殊性与独立性的学科的观点是不恰当的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与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尊重客观现实 发展性原则: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 系统性原则:放在系统中研究 实践性原则:研究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实践 教育性原则:更好地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良性发展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2)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对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三节 心理学的产生、独立与发展一、 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 学心理学的诞生因此,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他的代表作《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书二、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一) 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观点:主要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它的构成元素为感觉、意像和激情元素方法:实验内省法冯特代表作:《生理心理学原理》(二) 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观点:主张研究意识的机能、意识流(三) 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代表人物:华生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基本公式:S(刺激)-R (反应)代表作:《在行为主义看来的心理学》独立宣言书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 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一一医生、 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环境决定论)(四)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科勒、考卡夫观点:反对研究意识的元素,主张研究意识的整体名言: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五) 精神分析学派(第二势力)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观点: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 无意识的研究起源于精神病人的研究(六)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加涅、布鲁纳观点:信息加工诞生标志:1967年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七) 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观点:人性本善,强调人的自我实现 心理治疗方法:来访者中心治疗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是一切较高级的、 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因此说感觉是 认识的起点(二)感觉到种类 根据引起感觉的刺激物的来源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指感受外部刺激, 反 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视敏度,也称视力,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到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各不相同,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也会因人而异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叫最小可觉差 差别感觉阈限:能够感受刺激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暗适应 / 明适应 感觉的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性对比:几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同一灰色方块放在白色背景下更暗) 继时性对比:吃过糖后吃橘子,会特别酸 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或叫感觉后像 视觉后像:正后像、负后像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2)感觉的补偿:盲人的听觉更敏锐3)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如紫色给人高贵的感觉,黑色给人沉重、 压抑的感觉二、知觉(一)知觉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二)知觉的种类1. 根据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触知觉2. 根据人脑反映的对象不同:物体知觉、社会知觉3. 根据知觉对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精细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 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 知觉等 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实践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 运动知觉分为似动知觉和真正运动的知觉似动知觉: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 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 或在没有连续位 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 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动画片、霓虹灯)诱导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月动云静, 人在走、 月在动)自主运动:星星眨眼、暗夜中点燃的烟头运动后效: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之后, 如果将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 那么会看到静止的 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瀑布效应、坐火车)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错觉的种类: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时间错觉、倾斜错觉 错觉是不可以克服的(正确)(三)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 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 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 并把 知觉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一)客观方面1. 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强度律)2. 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性(差异律)3. 对象的活动性(活动律)4. 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新奇律)二)主观方面1. 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2. 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3. 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知觉的理解性: 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 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 说明的加工过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知觉的整体性: 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 统一整体的过程知觉的恒常性: 指客观事物本身不便, 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 人的知觉 映像仍然相对不变(颜色、亮度、形状、大小、声音恒常性)三、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1. 实物直观 :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Eg: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各种实验、实地参观访问 优点:通过实物直观获得的感性知识富有真实感与实际事物较接近,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局限:往往不容易如初事物的本质因素,受时空的影响,无法提供某些重要的感性材料2. 模像直观: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图片、图表、幻灯片、电影、录像、电视等) 形成感知表象优点: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 突出本质要素; 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改变扩大直观范围, 提高直观效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