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发火观测点设置计划.docx
9页自然发火观测点设置计划/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二0 一八年自然发火观测点设置计划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参照《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编制井 下掘进工作面冒高处、封闭墙内外、采煤工作面及采空区、钻孔孔口 等地点的自然发火点设置计划观测内容:ch4、co 2、CO、气 温和水温等,具体要求如下:一、CO测定技术我矿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性气体为CO,临界值为0.07%,因此在 进行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时采用测定CO气体成分为主要手段目前, 测定CO气体的主要方法有两种第一是利用便携式CO测定仪和 CO传感器直接测定自燃煤体或其周围的CO气体浓度,该方法快 速直接、使用简单,是井下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但是受仪器仪表的精 确性、稳定性和操作的准确性,以及测定不同位置的影响测定误差较 大第二是人工间接或束管直接抽取气样后在实验室进行化验或色谱 分析仪测定该方法虽然精确度较高、测定范围广,适应性强,但是 因操作复杂不能直接测定的影响,只在自然发火隐患较大的地点定期 使用我矿现有CO测定技术如下:1.便携式CO测定技术便携式CO检测仪是采用电化学定位电解法检测CO气体的, 它在敏感元件工作电极和参考电极之间加一定电压,当环境中的CO 气体经过元件透气膜扩散到工作电极后,在催化作用下与电解液中水 发生反应,工作电极释放电流与CO浓度成正比,通过检测电流的大小可确定CO的浓度。
2. 束管检测技术工作原理:系统工作时先启动采样抽气泵使束管内形成负压, 让井下被测区域的气体进入束管传递到地面电磁阀前处于待检状态 当气相色谱仪达到稳定工作状态后,微机通过控制接口板输出一定开 关量给驱动电路导通待测支路束管电磁阀,气体被送入气相色谱仪进 行分析分析结果传输至微机内的数据采样接口板上,经信号放大、 模数转换后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由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形成谱图和 分析结果分别在屏幕和打印机上表现出来,就完成了束管气体检测的 分析过程3. 取气化验技术根据矿井自然发火观测点计划要求,定期对观测点取气化验 该技术是矿井日常巡查手段,是矿井预防自然发火技术的重要补充 取气地点一般为采煤工作面、上隅角及采空区,掘进工作面冒高处或 老硐子和封闭墙内等地点4. CO传感器监测技术为了实现对采掘工作面和地质构造复杂带以及老硐子等自然发 火隐患较大的地点实行实时监控,需要在上述地点安装CO传感 器,CO传感器与报警器配套使用当CO扩散到气体传感器时, 其输出端产生电流输出,提供给报警器中的采样电路,起着将化学能 转化为电能的作用当气体浓度发生变化时,气体传感器的输出电流 也随之成正比变化,经报警器的中间电路转换放大输出,以驱动不同 的执行装置,完成声、光和电等检测与报警功能,与相应的控制装 置一同构成了环境检测、监测报警和断电系统。
二、主要观测点的布置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及《矿井防灭火规范》的要求结合矿井日 常防灭火预测预报观测点布置的实用性,综合考虑采煤工作面、掘进 工作面冒高处、钻孔孔口及密闭墙内外等地点的防灭火观测点布置应 坚持“全面可靠,方便快捷”的原则1. 巷道冒高处1) 测点布置监控煤巷冒落区破碎煤体自燃隐患时应在封闭空洞区外口前,尽 量靠近顶部如果采用埋束管方式,按照其大小和深度合理地预先设 置一路或多路检测管并引出,根据防灭火的需要,适时连通主管路进 行周期性或长期的气样抽取单管密度可按10~15m每路设置,单 管的外侧应加设直径25mm的铁管防护2) 注意事项(1) 检查工作应由外向内依次进行当瓦斯浓度超过3%或其他 有害气体浓度超过规定时,立即停止前进或退到进风流中,并通知有 关人员和部门进行处理2) 在检查CO时,还必须注意检查有无局部瓦斯积聚3) 检查风筒末端至工作面距离及供风量是否符合规定及风筒 吊挂和安设质量,风筒有无破口等4) 检查甲烷传感器或断电仪安设和一氧化碳探头安设及报警、断电或复电设置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正常运行5)注意自身安全,防止冒顶、片帮、运输及窒息等因素可能 造成的危害等事故的发生。
2. 回采工作面及采空区1) 测点布置的原则选取采煤工作面及采空区测点,应能全面反映采煤工作面区域内 的指标气体和气温,水温等日常检查时自工作面下端至上风巷逐段 进行,将测定结果分别记入防火检查手册和检查地点的记录牌板上, 并通知现场工作人员2) 测点布置采煤工作面日常巡查应坚持从进风巷一工作面及采空区一回风 巷逐点进行的点线面、全方位、立体的监测模式,测定数据包括ch4、 co2、CO、气温和水温等,同时要对抽放管路气体进行防火检查回 采工作面应坚持定期取气化验进行色谱分析,一般取气周期为不大于 7天,采空区溢出的CO浓度如果超过规定值,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对 溢出点及其周围10〜20m范围内的气体每班取样化验分析3) 注意事项① 初采、初收前的采空区内也应选点测定② 重点检查回采工作面的上下隅角、回风流及采空区③ 发现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超限等隐患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 行处理,并向有关领导和地面调度室汇报④ 在检查的同时还应注意通风情况及其他通风设施是否存在问题,发现问题及时汇报⑤ 在检查过程中还应注意自身安全,防止冒顶、片帮、运输等因 素可能造成的危害⑥ 工作面过断层、破碎带和老硐子等地质条件复杂地点时应加大 巡查力度,同时应增加观测涌水量观测项目,防止工作面透水事故的 发生。
3. 封闭墙内外根据封闭墙的性质一般采用取气化验、埋束管结合便携仪检测技 术检查内容和方法:(1) 检查封闭墙内外压差的变化,分析封闭区内空气压力变化 情况;(2) 从回风侧封闭墙上的观测管内取气样进行气体成分分析, 并用温度计测温,观察分析封闭区内的自然发火情况;(3) 检查封闭墙质量有无裂缝,有无漏风现象;(4) 测定封闭墙上的出水孔水温,分析水温的变化情况三、测定方法分析根据矿井监测监控体系建设和实际工作的全面、易操作性,对全 矿井下自然发火隐患点实行分类观测的方法,具体分类如下:1. 束管检测束管检测适用于自然发火隐患较大并要求定期统计分析的地点, 如采空区、采后封闭墙内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巷道冒高处2. 取气检测对于自然发火隐患特别严重或者对矿井安全生产威胁较大的自 然发火隐患地点不仅要实施计算机智能监测技术,同时要结合矿井日 常巡查工作实施全方位的监控通过对发火隐患地点的取气化验,对 发火指标数据统计分析,科学合理指导矿井防火工作取气点主要 是采空区、封闭墙内等3. CO便携仪检测该方法主要是矿井日常防火巡查使用,主要地点是:采煤工作面 及采空区、封闭墙处、钻孔孔口和掘进巷道冒高处等。
4. CO传感器监测CO传感器监测用于采煤工作面上、下隅角,回风巷和掘进工作 面冒高处或老硐子等四、巡回检查时间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和矿《“一通三防”技术管理规定》, 结合本矿实际,制定以下巡回检查时间:早班第一遍检查时间段:8:00〜9:30;第二遍检查时间段:13:00〜14:30 中班第一遍检查时间段:16:00〜18:00;第二遍检查时间段:21:00〜23:00 夜班第一遍检查时间段:0:00〜2:30;第二遍检查时间段:4:00〜6:00五、检查人员安排根据当班出勤人数和井下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分工瓦斯检查区域 及检查人员六、自燃发火观测点设置我矿井下为一采一掘,回采工作面为3112采煤工作面,3113备 用工作面无人作业,3114运输顺槽正常掘进,无高冒处结合本矿 实际,我矿在采煤面、备用面、掘进面实行每班一次的人工检测,在 采煤面采空区闭墙里实行每周一次的色谱仪取样分析自燃发火观测点设置计划检测地点测点检测周期米煤工作 面米煤工作面进 风流每班一次米煤工作面下 隅角米煤工作面中 间米煤工作面上 隅角米煤工作面回 风流掘进面及备用工作 面掘进工作面迎 头5m处每班一次掘进工作面回 风流备用工作面进 风流备用工作面回 风流采空区3101米空区每班一次3102米空区3103米空区3110米空区3235米空区3237米空区3111米空区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测人员CH、CO、O、4温度2人工检测瓦斯检查员CH、CO、O、4温度2人工检测瓦斯检查员。
2、N、 CO'SS、 CH . CH .4 胡、温度束管检测、色谱仪进行分析监测监控人 员七、防灭火检查员岗位责任制1、 掌握瓦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多种气体检测及 业务知识2、 深入井下,熟悉矿井通风系统,常握采掘活动作业情况,常 握各密闭建筑地点及情况,并做好相应的记录3、 按《煤矿安全规程》及永乐煤矿规定,做好无人行走巷道、 采掘作业地点以及密闭的检查、取样、化验工作4、 发现采掘作业及其它地点瓦斯、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超限或 异常时,要及时进行汇报,采取措施进行处理5、 无人区或不经常行人巷道进行检查时,要两人同行,一前一 后,注意观察巷道支护等情况,出现冒顶等不安全情况时,不要冒险 通过,及时向通风科、矿调度汇报,采取措施进行处理6、 及时填写防灭火管理各类台帐,做好相应的防灭火基础资料 管理7、 积极参加各类安全培训,取得安全资格证,掌握相应的安全 及灾害预防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