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北魏中期汉化政策对北魏政权之影响.docx
7页标题】论北魏中期汉化政策对北魏政权之影响 【作者】杨涛 【关键词】北魏中期 政权 影响 【指导老师】程刚 【专业】历史学 【正文】 引 言公元 386 年,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际,在盛乐称代王,并在同年改国 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珪就是北魏太祖道武帝到北魏中期(史学界一般认为 北魏中期的划分可以追溯到太武帝时期到孝文帝时期)[1]在道武帝和其孙子太武 帝的励精图治下北魏迅速强大公元 439 年太武帝拓跋焘先后灭西秦、北燕、北 凉,统一中国北方北魏在完成统一北方后,自太武帝开始统治者相继推行了多 项汉化政策,这些政策对北魏政权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太武帝、文成帝汉化政策对北魏政权的影响 (一)太武帝时期的汉化政策对北魏政权的影响 延和三年(432 年),太武帝下诏宣布推行革新在官制方面,在尚书省之下设立 十三曹上书,杂糅鲜卑与魏晋官制,又加强内侍诸曹系统,以强化君权在用人 方面,太武帝广泛吸收汉族地主参加政权,征召范阳卢玄,博陵崔绰等一大批汉 族名士入朝为官,不少汉族官员如崔浩、李孝伯等在北魏政权中深居要职教育 方面,太武帝提倡汉化教育,强迫鲜卑公卿子弟入太学学习在经济上,整顿租 调制度,减轻服役,诱使流民返乡。
此外,太武帝,先后制定《神 律》、《正平 律》,尽管还不完善,但它标志着北魏系统的成文法的正式形成 太武帝推行汉化政策后,使北魏政府得到了一大批以汉族士人为主体的有才之士 神 四年征士的规模、范围和力度之大,在北魏历史上空前绝后,影响深远,标志 着汉族士人与北魏全而合作关系的建立这此士人为北魏政权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进而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政治基础同时,赋 役的调整,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倡汉化教育,缓和了阶级矛盾,这些措施有利 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鲜卑和汉民族的融合 拓跋焘在位时,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北魏推行汉化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他仍然偏重于武功,在推行汉化与封建化措施的同时,也保留了拓跋先世以来 “百官无禄”等陋习,迫使文臣靠贪污为生,军人以掳掠为业君主把大量掳掠 来的人口与财物赏赐给文臣与军人,使奴隶制生产关系继续存在在政权建设方 面,尚未完全摆脱部落制的残余,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还很不健全经济政策 方面,田制混乱,缺乏稳定的赋税制度而没有完成北魏社会的汉化与封建化任 务 促使拓跋鲜卑从武功转向文治的第一个人物是文成帝拓跋濬,自文成帝开始, 北魏才真正着手推行系统的汉化与封建化的政策。
(二)文成帝汉化政策对北魏政权的影响 由于公元 452 年太武帝被宦官宗爱所杀,引起权力之争最终拓跋濬在源贺、陆丽等人的帮助下登上帝位拓跋濬就是北魏文成帝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是北魏中 期从“武功”到“文治”的一位重要的过渡人物陆贾说过:“居马上得之,宁 可以马上治之乎?”文成帝继位时,就面临这样的问题由于北方已经统一,外 部征战减少加之北魏前期战争频繁,长期的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阶级矛盾 日益尖锐,民族矛盾也日益激化,解决北魏内部问题也日益紧迫魏文成帝也深 受汉文化的影响,统治方式也倾向于由武功转向文治也由于魏文成帝奉行文治 思想,他推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在政治上,取消分部制,推行州郡制;完善官员 选拔、考核制度;经济上: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文化上:复兴佛教、提倡文化 文成帝的一系列汉化政策的推行,加强了中原集权,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促进了北魏封建化,开启了北魏“文治”新风然而,文成帝英年早逝,许多的 改革措施并未实施,也造成他的改革是不系统的北魏的全面汉化并未实现,而 完成北魏全面汉化的正是冯太后与孝文帝拓跋宏 二、冯太后汉化政策的内容以及对北魏政权的影响 北魏太和年间的改革,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太和十四年以前的改 革,是冯太后主持的,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只是习惯上的称谓。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 北魏太和年间的改革并没有一个太和十四年的分界线认为太和五年就开始独立 听政从太和五年的所有改革都是孝文帝决定的 笔者认为以太和十四年作为界限划分改革的主导人,是比较合理的故将北魏太 和年间的汉化政策对北魏政权的影响划分为以太和十四年(490 年)以前的冯太后 推行汉化政策对北魏产生的影响和太和十四年(490)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对北 魏产生的影响 (一)冯太后的汉化政策 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推行了多项改革措施 首先,在政治上推行三长制北魏太和十年(486 年)颁布了三长制,规定:五家 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的主要任务 就是校订户籍,查实田地数量,协助政府催督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从而取代 以前以宗族为单位的宗主督护制度 实行俸禄制北魏太和八年(484)年,下诏:“置官班禄,行之尚矣用礼有食 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逮于魏晋,莫不聿稽往宪,以经纶治道.自中原丧乱, 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永鉴四方,求民之瘼,夙兴昧旦,至于忧勤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罢诸商人,以简民事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 官司之禄[2] 其次,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
太和九年(485 年)十月,孝文帝颁布均 田令主要内容为:“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 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于分虽盈,没则还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 不足者,以露田充倍 ……”[3] 与均田制相适应,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夫 一妇每年交纳布 1 匹,粟 2 石,15 岁以上未婚男女 4 人,从事耕织的奴碑 8 人, 耕牛 20 条,租调都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数量 文化上:设立郡学,修史关于郡学方面,天安元年(466 年)中书令高允,相州刺 史李诉建议设立郡学,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十人,学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 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博士选取 年“四十以上,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4]充任,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先尽高门,以及中第[5] 关于修史方面,太和十一年(487 年)十二月,诏秘书丞李彪、著作郎崔光改析国纪, 依纪传体 总之,冯太后以自己敏感的政治嗅觉和高超的政治手段进行改革。
推行了不触动 大贵族,地方豪强的核心利益,实现了北魏政府的利益的最大化的改革措施,取 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这些较好效果试论述之 (二)汉化政策对北魏政权的影响 1.政治上: 首先,加强了中央集权比如:三长制的推行改变了在宗主督护制下,豪强地主 占有的大量荫附户,不服官役,不缴赋税的局面也由于三长制的推行,清理出 大量的荫户,增加了国家的编户,统计了准确的国家编户,利于国家的赋税征收 同时也改变了坞壁林立的局面,削弱了地方豪强把持地方实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其次,保障了官员的基本生活比如:俸禄制的实行改变了百官无禄的状况,为 百官提供了生活上的保障,特别是中央官员由于没有皇室成员优厚的待遇,也没 有地方官员乘赋税征收时的渔利之便,生活状况是十分窘迫的俸禄制的实施, 保证了官员的基本生活和稳定收入 再次,利于澄清吏治比如:俸禄制的推行改变了北魏官员没有固定俸禄,随之 而形成的贪污成风的局面太和八年俸禄制度的全面实行,从根本上否定了合法 贪污,这项制度与严惩贪污相结合,有利于惩治贪污,打击腐败,促进了吏治的 转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 最后,为孝文帝推行全面汉化政策做了铺垫冯太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为孝文 帝起了一个较好的示范作用。
首先:新修国史,认祖归宗,努力向汉文化靠扰 在舆论上宣传拓跋鲜卑与汉一体,为改革作舆论上的准备其次,设立郡学,使 原来鲜卑贵族子弟等上层人士,才能学习汉文化的局面被打破郡学的设立,使 大多数鲜卑人,都能学习汉文化在鲜卑推广了汉文化,有利于鲜卑人接收汉化 政策 2.经济上: 首先,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促使农业恢复迅速北魏进入中原后,农民起义,豪 强大族起义此起彼伏加之献文帝和孝文帝时期全国的大饥荒频繁发生百姓被 迫流离失所,逃亡他乡对北魏统治构成巨大威胁均田制的实行,使大量游浮 之人和荫户分到自己的土地,大量荒芜的土地被利用起来,同时确立了土地使用 者和国家之间的直接依赖关系,由于农民缴纳了固定的国家租赋之后,剩余产品 自己分配,对农民有巨大的激励作用这对农业的恢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同时对稳定社会,巩固北魏统治有重要作用 其次,增加了财政收入,限制了土地兼并由于政府通过土地分配,将大量社会 浮游之人掌握到政府控制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北魏可以在他们身上直接得 到更多的租税和徭役同时,政府对均田的土地做了种种的规定和限制,并且保 留了收回土地的权利这对限制豪强兼并土地和吸纳大量荫户有重要作用。
由于 均田制包含了奴婢,没有触动豪强大族的根本利益,因而,均田制没有受到太多 抵制新的租调制改变了魏初“九品混通”的收税方法,改为以小农户为征收单 位和基础新的租调制,改变了九品混通制,赋税繁多、征收混乱不公的局面 国家对每户赋税的征收额减少了许多,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均田制和 三长制的实行,把豪强地主的荫户和社会上的游浮之人变为国家编户,国家编户的数量大量增加,不仅没有减少税收,国家税收反而增加了,这就保证了财政收 入 3.文化上 一方面,郡学的设立,为北魏时期汉文化在拓跋族中的下移提供了条件,郡学作 为一种文教制度,大大增加了受教育人数,有助于统治集团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也为中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极大地推动了北魏政权汉化和封建化 的进程 另一方面,冯太后通过重新修史,认祖归宗,努力向汉文化靠扰在舆论上宣传 拓跋鲜卑与汉一体,为改革作舆论准备 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 都会从汉族起源中找到本民族的起源,在舆论上宣传本民族与汉民族同源,以此 论证其政权的合法性与正统性,拓跋鲜卑亦如此通过修史把鲜卑的起源同汉族 起源联系起来,还试图说明鲜卑的政权是承袭中原正统,确立中原正统承袭者地 位。
以此,来减少汉族人民的对北魏政权的的敌对心理 三、孝文帝汉化政策对北魏政权的影响 关于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学界论述的很多,如:王仲荦先生的《魏晋 南北朝史》、漆侠先生所著《中国改革史》、万绳楠先生所著《魏晋南北朝史论 稿》等等,都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做了精辟的论述,鉴于此,笔者对改 革的积极影响不再赘述,在这里主要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消极影响,谈谈自己的 一些见解 (一)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背景 太和十四年(490 年)冯太后死,孝文帝继续了这场改革由于冯太后的政治经济改 革,使北方的经济形态及民族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均田制在胡汉各族中的普遍 推行,意味着封建化在内迁各族中的全面完成;三长制的推行,则标志着内迁各 部落组织已彻底瓦解胡族的这种经济社会的变化,必然要求在文化生活方式上 与之相适应从孝文帝开始,其改革重点放在了消除胡汉文化的差异自太和十 八年(494 年)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禁鲜卑语、改鲜卑姓、禁胡服、改籍贯等 多项汉化措施纵然,从长远来看,推动民族融合符合历史的总趋势,也符合鲜 卑和汉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孝文帝用行政手段加速民族融合,在当时的政 局和鲜卑族尤其是鲜卑贵族接受汉化的层次不同,以及孝文帝本人在汉化上,过 于追求形式等诸多因素作用下,使孝文帝的汉化对北魏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过于追求形式对北魏政权的消极影响 1.巨资重建洛阳,严重消耗国力 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494 年)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北魏统治者有迁都的想法, 并不是到孝文帝时期才有的早在明元帝拓跋嗣时期,因代京一代经常发生自然 灾害,粮食供应困难,拓跋嗣就有迁都邺城之意由于崔浩的劝阻而放弃但是, 为解决平城的粮食供应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