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换机基本配置.doc
6页一、交换机基本介绍交换机是第二层的设备,可以隔离冲突域交换机是基于收到的数据帧中的源 MAC 地址和目的 MAC 地址来进行工作交换机的作用主要有这么两个:一个是维护 CAM(ContextAddress Memory)表,该表是 MAC 地址和交换机端口的映射表;另一个是根据 CAM 来进行数据帧的转发交换机对帧的处理有三种:交换机收到帧后,查询 CAM 表,如果能查询到目的计算机所在的端口,并且目的计算机所在的端口不是交换机接收帧的源端口,交换机将把帧从这一端口转发出去(Forward);如果该计算机所在的端口和交换机接收帧的源端口是同一端口,交换机将过滤掉该帧(Filter);如果交换机不能查询到目的计算机所在的端口,交换机将把帧从源端口以外的其他所有端口上发送出去,这称为泛洪(Flood),当交换机接收到的是帧是广播帧或者多播帧,交换机也会泛洪帧 ▲ 图:三种交换方式的比较 以太网交换机转发数据帧有三种交换方式: (1) 存储转发(Store-and-Forward) 存储转发方式是先存储后转发的方式它把从端口输入的数据帧先全部接收并存储起来;然后进行CRC(循环冗余码校验)检查,把错误帧丢弃;最后才取出数据帧目的地址,查找地址表后进行过滤和转发。
存储转发方式延迟大;但是它可以对进入交换机的数据包进行高级别的错误检测这种方式可以支持不同速度的端口间的转发 (2) 直接转发(Cut-Through) 交换机在输入端口检测到一个数据帧时,检查该帧的帧头,只要获取了帧的目的地址,就开始转发帧它的优点是:开始转发前不需要读取整个完整的帧,延迟非常小它的缺点是:不能提供错误检测能力 (3) 无碎片(Fragment-Free) 这是改进后的直接转发,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一种解决方法无碎片方法在读取数据帧的长前64个字节后,就开始转发该帧这种方式虽然也不提供数据校验,但是能够避免大多数的错误它的数据处理速度比直接转发方式慢,但比存储转发方式快许多CISCO 交换机和路由器一样,本质上也是一台特殊的计算机,也有 CPU、RAM 等部件也采用 IOS,所以交换机的很多基本配置(例如密码、主机名等)和路由器是类似的二、实验1: 交换机基本配置1(见相应软件使用文档) 在特权模式下:三、实验2: 交换机基本配置21. 实验拓扑▲ 实验 拓扑图2. 实验步骤 步骤 1:配置主机名 Switch>enable Switch#conf terminal 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Switch(config)#hostname S1 步骤 2:配置密码 S1(config)#enable secret cisco S1(config)#line vty 0 15 S1(config-line)#password cisco S1(config-line)#login 步骤 3:接口基本配置 默认时交换机的以太网接口是开启的。
对于交换机的以太网口可以配置其双工模式、速率等 S1(config)#interface f0/1 switch(config-if)#duplex { full | half | auto } //duplex 用来配置接口的双工模式,full——全双工、half——半双工、auto——自动检测双工的模式 switch(config-if)#speed { 10 | 100 | 1000 | auto } //speed 命令用来配置交换机的接口速度,10——10M、100——100M、1000——1000M、auto ——自动检测接口速度 步骤 4:配置管理地址 交换机也允许被 telnet,这时需要在交换机上配置一个 IP 地址,这个地址是在 VLAN 接口上配置的如下: S1(config)#int vlan 1 S1(config-if)#ip address 172.16.0.1 255.255.0.0 S1(config-if)#no shutdown S1(config)#ip default-gateway 172.16.0.254 //以上在 VLAN 1 接口上配置了管理地址,接在 VLAN 1 上的计算机可以直接进行 telnet 该地址。
为了其他网段的计算机也可以 telnet 交换机,我们在交换机上配置了缺省网关 步骤 5:保存配置 S1#copy running-config startup-config Destination filename [startup-config]? Building configuration...四、思考题五、实验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