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成自然.doc
6页习惯成自然习惯成自然叶圣陶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⑧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生活教育叶圣陶随笔》) 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两种习惯养成不得叶圣陶习惯不嫌其多,有两种习惯却养成不得,除掉那两种习惯,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哪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什么叫做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举例来说,容易明白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与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是这些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也得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要用一些强制功夫,自己随时警觉,坐硬是要端正,站硬是要挺直,每天硬是要洗脸漱口,每事硬是要有头有尾直到“习惯成自然”,不待强制与警觉,也能行所无事的做去,这些就是终身受用的习惯了如果在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那就什么习惯也养不成而这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倒反成为一种习惯,牢牢的在身上生根了这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为什么要最要不得?只消一句话回答:这种习惯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的,养成了这种习惯,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什么叫做妨害他人的习惯?也可以举例来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涌上来了,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都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事。
但是很关紧要,因为这些习惯都将妨害他人屋子里若有人在那里做事看书,他们的心思正集中,被你砰的一声,他们的心思扰乱了,这是受了你的影响你的痰里倘若有些传染病菌,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病菌就有传染给张三或李四的可能,他们因而害起病来,这是受了你的影响所以这种习惯是“妨害他人的习惯”,最要不得在“习惯成自然”之后,砰的一声与扑的一声将会行所无事,也就是说,妨害他人将会行所无事一个人如果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愿意妨害他人,给他人不好的影响,就该随时强制,随时警觉,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不问屋子里有没有人,你推门进去总是轻轻的,不问你的痰里有没有传染病菌,你总是把它吐在手绢或纸片上,这样“习惯成自然”,你就在推门与吐痰两件事上不致妨害他人了推广开来说,凡是为非作歹的人,他们为非作歹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包括,他们的病根在养成了妨害他人的习惯他们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他们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他们就成了恶人如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军阀,是头等的恶人,其他如贪官、污吏、恶霸、奸商,也都是恶人中的代表角色这些恶人向来为人们所痛恨,今后的世界上尤其不容许他们立足。
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习惯不嫌其多,只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学习习惯,就是围绕学习这个中心的相应的行为习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是学生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有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习惯习惯””了了来源:2011 年 6 月 26 日《广州日报》张金刚街上偶遇同学,悄悄地拉我到一边:“想给父亲报销医药费,可不知咋办你在机关上班,医保局有没有熟人,帮忙开个绿灯实在不行,送礼也成是送烟酒呢?还是直接送红包、购物卡?要送,还是送到家里比较好吧?你知道医保局局长住哪儿吗?”我无语说实在的,报销医药费,特别简单,为何要整得这么复杂?同学很无奈:“现在办事太难了,不托人、不送礼,哪能办得顺利?我‘习惯’了习惯”了,几多酸楚?几多感慨?实难言表留意一下生活,会发现许多不该成为习惯的,却被下意识地、潜规则地、顺理成章地成了习惯情非得已也罢,违心跟风也罢,委实无可奈何,大家似乎习惯了能托人办的事就不走正常渠道。
房价在涨,油价在涨,菜价在涨,票价在涨……我们只能一声叹息房价涨,咱甘当“房奴”交房贷,大不了租房住;油价涨,咱少开车多运动,既低碳又健身;菜价涨,咱房顶花盆种蔬菜,乐当农场主;票价涨,咱少出门多宅着,徒步、单车游也别有情趣水来土掩,我们习惯了让物价飞,我们也“习惯”地改变了生活方式,阿 Q 着,慢慢淡定了又要开会,第一反应便是上网查资料,编一份讲话稿出来只要有力度有文采,空话套话多点也无妨准备会场,程式化地发放成堆的文件,制作一次性条幅,摆放鲜花、座位牌,只要庄重热烈无差池,花点钱、费点劲自无妨会前务必签到,会上可以睡觉,会后别忘打报告久经“会场”,一切都“习惯”了孩子入学本不复杂,可偏有许多家长托人打招呼,择名校,不到学龄提前入学,挑好班级、好老师……你找,我找,他也找,将入学秩序搞得一团糟,还形成了所谓的快慢班见怪不怪,无奈,我只有被“习惯”地托个同学,将女儿送入了他爱人教的重点班,并请多多关照花了五年时间,我边工作边读书,一番刻苦钻研,终于拿到了自学考试大专文凭本打算继续攻读本科,有同事却劝我:辛苦自学,可终究不是全日制,学历难被社会普遍认可;还不如报个电大,再与大家一起合作,光买书、不学习,打小抄、防巡查,找枪手、抄论文。
几年下来,我轻轻松松混了个文凭说起来丢脸,可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反觉得自己当初刻苦学习有些“迂”在某些场合,我们习惯了说谎话、假笑成堆、违心应酬,只因交际复杂;面对竞争,我们习惯了钩心斗角、猜疑妒忌,只因现实残酷遇到有老年人摔倒、残疾人行乞,我们习惯了避开,只因听过太多的欺骗;遇有小偷行窃、歹徒行凶,我们习惯了漠然,只因难以找到帮手红灯亮了,只要车流不挤、交警不盯,我们便习惯了硬闯,只因大家都在闯;单位水龙头漏水,电脑一年开机,我们习惯了视而不见,只因大家都不管……我们习惯了很多事情,即使打心底看不惯,但也会不知不觉中犯相同的错误,“习惯”了只希望这些不好的“习惯”少些,再少些,俞敏洪的话令人深思:当我们将习惯当成习惯,习惯会将我们毁灭存在就是合理?存在就是合理? 时常听见这样一句话:“存在就是合理比如,当某种丑恶的社会现象暴露时,有些社会人士就会这样说不可否认,此说法一定意义上相当深刻,因为它要求不要仅仅停留于就事论事式的表面分析,而要深入到现象背后的原因然而,其消极之处也十分明显:它往往沦落为对丑恶现象的辩护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窃以为跟我们对“存在就是合理”理解的片面性有关第一、存在就是合理,当然有为现实辩护的一面,不过,它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它革命、批判的一面。
这点,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早有揭示他说,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这显然是将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但是,这样想的,只是“近视的政府”与“同样近视的自由派”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决非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也是必然的东西”,“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举个例子,“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换而言之,某种丑恶现象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将它消灭之后出现的美好现象更加合理第二、“存在就是合理”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存在就是合理”其实是黑格尔名言“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的通俗(一定意义上也是歪曲)表达它的成立,以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为依据黑格尔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绝对精神(理性),它自在的具备着一切,然后外化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科学,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身因此,凡是在这个发展轨迹上的就是合理的(“合乎理性”的简略说法),也就是必然会出现的、是现实的。
反过来讲也同样成立我们当然要承认黑格尔哲学的深刻之处,然而,其理论的虚构性、先验性也是不能否认的在其整个哲学体系受到质疑的今天,其个别结论当然也还是可以成立的,不过,它们需要重新论证毫不思索的拿来就用,虽然与“拿来主义”共享着“拿来”二字,实际上恰恰是缺乏脑子的表现,是违背“拿来主义”精神的从来如此,便对么?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狂人日记》里的句子,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作者除在本书(《呐喊》)《自序》中提及它产生的缘由外,又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就可以解释这句话的背景和原因了从来如此,便对么?”是对当时现实的讽刺吧,人民麻木不堪,只知苟且偷生,不知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挑战,这句话是鲁迅想让人们问问自己的吧,一直是这样,但一直永远就只能这样了么?一直这样,那么这样就对么?这句话恐怕什么时候问自己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吧 从来如此,便对吗?从来如此,便对吗? 作者:贾金薇 来源:燕山大学报从来如此,便对吗?相信很多人对这句话都不陌生。
它是鲁迅《狂人日记》里的一句话这位常人眼中的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以这一句话就把他对于传统封建礼教的质疑提出来了这其中的愤怒我们可想而知在《狂人日记》中,我们看到最多的要数“吃人”这个词了那句质疑也是因此提出的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只有“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