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和导学案.docx

35页
  • 卖家[上传人]:hu****a8
  • 文档编号:181587415
  • 上传时间:2021-05-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4.86KB
  • / 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翻译《论语》在本课选取的每一章;2、 探究每一章所包含的儒家关于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3、 联系与之有关的内容,拓展所学范围4、 背诵《论语》十二章教学重点】1、 翻译《论语》十二章的每一章,并达到字字落实2、探究每一章所包含的儒家关于立身处世、修心养性的规范性原则;【教学难点】1、 拓展与每一章相关的内容,并挖掘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和“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2、背诵《论语》十二章教学方法】结合注释或者查找资料翻译每一章,并抓住重点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常识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注释】①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正:匡正,端正翻译】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赏析】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名家解读】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人格的重视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孔子一个基本的主张——萧公权《孔子政治学说的现代意义》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①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翻译】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解读】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

      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第二章【拓展】【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释】①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②八佾(y):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③忍:忍心,狠心翻译】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解读】“礼”代表着一种修身与治国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具体体现,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孔子一直主张以礼治国,即利用礼乐规范君臣和官民的行为,让每个人都各安其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尤其是作为下属,千万不能越礼行事,否则就是对君上的不敬,就是以下犯上的僭越行为如果任由这种僭越行为泛滥,社会秩序必将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将陷入混乱为了正确理解孔子思想,有必要对“八佾舞于庭”作出解释在西周时期,贵族享用乐舞的等级,有着明确的规定,即:天子礼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不得擅自越级由于鲁国公侯是出自周王室的贵胄,可享天子礼乐,但因等级不同,同样有着严格的区别如此一来,这句话的意思就非常明显了,作为大夫的季氏,竟然公开在家中使用天子礼乐,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无视王权和君权的僭越因此,高度崇尚礼制的孔子才出奇地愤怒,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要求严惩这种行为由于礼在政治运作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礼制,对于越礼行为严加惩罚,以保证政局和社会稳定如果有做臣子的胆敢使用天子礼仪,那就是大逆不道,视同谋反比如,西汉名将周亚夫就是因越礼招祸周亚夫虽然贤能,并且立有大功,但由于对皇帝不够恭顺,所以汉景帝对他非常不满汉景帝赏赐给他酒菜,桌上只放了一大块肉,但没给他准备筷子周亚夫认为皇帝是故意难为自己,就生气地对侍者发火,这种失礼行为坚定了景帝决定除掉他的决心后来,周亚夫的儿子给他买了五百件皇宫御用盔甲盾牌,准备将来给父亲殉葬。

      有人对周亚夫父子不满,就向皇帝告发周亚夫,说他购买兵器准备反叛周亚夫本无反叛之心,但这种僭越行为却解释不清,对他心怀不满的汉景帝便借机将他下狱作为一代名将,周亚夫不堪狱吏凌辱,在狱中绝食而死再如唐代李辅国,仗着手握重兵,竟然矫诏率军软禁唐玄宗后因拥戴唐代宗有功,对皇帝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他的僭越行为,令代宗忍无可忍,派人把他刺杀在国家政治上,如果没有礼制约束,就会发生职责不清、政出多门、执行不力、推诿扯皮等种种现象,严重阻碍政治秩序正常运行,使政府和社会陷入混乱而且,上级的越礼行为,很容易被下级模仿,这会使秩序更加混乱,乃至崩溃孔子的这种思想,放到现在同样也很实用作为古代特有的制度,礼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礼制的精神仍有价值现在,无论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企业,都有着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各职各人的权责,这便是现代的“礼制”只有严格遵守这些规章制度,组织和企业才能有效运作并产生效率,否则必败无疑比如,作为员工或是中下级管理者,就应当服从上级的安排,不能越级行事,否则整个公司或者单位就要乱套了而且,这种行为很容易被上级误解,严重影响事业发展因此,无论是从政还是做公司职员,只有谨守本分,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受到领导的青睐,保证社会或工作的稳定。

      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本章为《论语》:里仁篇【原文】子曰:“朝闻道①,夕死可矣注释】①道.道理,指真理翻译】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解读】这一段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拓展】【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本章为《论语》:里仁篇【注释】①里:可作名词讲,居住之地;也可以作动词讲,居住今从第二义②知:同“智”翻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解读】这是关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关于个人成长,孔子强调了外部环境的重要影响在他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外部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他就居住的环境的选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所谓环境改变人,只有与德行高尚的人在一起,才能在耳濡目染之下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孟母三迁”就是环境塑造人的一个典型故事孟子很小时候就没了父亲,母亲也没有改嫁,家境比较贫寒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母子住在一处墓地旁后来,母亲看到孟子和邻居的小孩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她觉得这样对孟子的成长不利,就带着孟子搬到了市集上,可是孟子又学商人卖东西的样子孟母知道后,再次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一所学校的附近孟子看到学校里的人守秩序、懂礼貌的样子,也跟着学了起来孟母看到后非常高兴,就在那里定居了下来孟子之所以能成大儒,可以说与他生长、学习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构成了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每位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决定着你今后的人生会怎样,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着你的人生成败记得曾有人说过,在人的一生中,有三件幸事可以值得庆贺:一是上学时遇到一位好老师,二是工作时遇到一位好领导,三是成家时找到一位好伴侣这些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自然不可小觑不过,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是不幸的在他们的身边,很少有人追求上进,更是缺少远见卓识的人也许他们的资质很不错,但是长期在这种平庸的环境下,身上的那点儿“灵气”早晚都会消磨殆尽,丧失前进的动力,进而变成俗不可耐之人。

      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和谁在一起其实,这里面的道理非常简单,若是你想像雄鹰一样翱翔于天际,那你就得和群鹰为伍,不要落入鸡窝安享太平;若是你想驰骋于森林之中,就要与群狼共舞,而不能流连于那可人的羊若是你想变得更加聪明一些,就得多和聪明的人在一起;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应多接触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才会受到他人的尊崇,这也许就是环境对人们做出的潜移默化的改造俗话说,读好书、交高人,乃是人生两大幸事一个人是红是黑,只要看看他身边的人就知道结果了身边德行高的朋友越多,就代表着你的德行越高,对于今后你在事业上的帮助也就越大若是能够借人之智,成就自己,那才算是大智慧第四章【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本章为《论语》:里仁篇【注释】①喻:通晓,明白翻译】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解读】本章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孟子说,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行善的,是舜一类人;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求利的,是跖一类人要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就在利和善之间。

      第五章【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注释】①贤:贤人,有贤德的人齐:看齐②省.反省,检查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解读】省心向善去恶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论语为政》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的修养方法,就是为了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在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你能做出什么伟大功业,而是能否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是促使自己内心向善力量的增长,去除心中的不良念头,塑造和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自省是办不到的自省的方法很多,比如慎独和曾子的三省吾身,这两个方法都注重内在的感悟而孔子这里提出的方法则是由外而内,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疲倦和迷茫,从而使自省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据史载,苏轼在年少的时候,他的母亲程氏教他读《后汉书》当读到《范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