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系列之十六共四十.ppt
46页第八章 范缜与魏晋南北朝的反宗教思潮,,第八章 范缜与魏晋南北朝的 反宗教思潮,【学习目的】 从魏晋动荡的社会背景之透视中了解当时的人生观、生死观,结合宗教发展历史,明了意识形态领域反宗教情绪兴起的原因,认识当时反宗教思潮的理论着眼点;掌握范缜《神灭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与理论意义、现实意义中国哲学思想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相当复杂的局面反宗教思潮和范缜无神论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㈠社会政治动荡不安,战乱不断 ㈡门阀氏族成为享有经济、政治特权的地主阶级阶层,并控制着朝廷和地方大权㈢佛教的盛行★由于统治者认识到佛教对 巩固封建政权和现实利益 的重要作用,大加提倡, 使佛教飞速发展到刘宋 时已是“自 帝王以至于民 庶,莫不归心”梁武帝萧 衍便明令规定:“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于正道,其余九十五种名为邪道并公开号召:“其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佛教势力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__杜牧,,★在庞大的封建官僚机构中形成一个由僧侣上层组成的僧官系统,上至僧正,下至寺主,协助封建国家来管理广大僧尼,使他们通过修行、传教来影响社会,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和社会秩序。
★同时,寺院经济在封建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为佛教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稳固的经济基础,但由于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过多劳动力,使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矛盾斗争日益激化当时的一些排佛言论就是立足于封建经济的利益着眼的一、魏晋社会的人生态度与 生死观,,㈠薄葬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薄葬的风气曹丕《终制》曰:“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已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也,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魂而有灵,无不 之也”,说明薄葬的主要原因在于汉末的战乱和盗墓之风的盛行薄葬的盛行还受佛教的影响佛教认为四大皆空,肉身不过是一具躯壳或臭皮囊,追求灵魂的安宁和幸福,而不大关心死后尸体的保存著名医学家、史学家皇甫谧也坚持反对厚葬,他认为“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有无不发之墓”,厚葬是“空夺生用……而启奸心”,是“招露形之祸,增亡者之毒”他主张薄葬,并且“无问师工,无信卜筮”下葬的方式表现了人们对生死的不同态度,引发人们对灵魂和形体关系的思考,反映人们对身形与精神关系的看法㈡“报应”问题的讨论 随着佛教的兴盛,其灵魂轮回转世之说及慧远的“三报论”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按“三报论”而言,“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由于人要受报应,人死后就要“轮回”,即依据生时所做的善事或恶事,转生为较高于或低于今生的东西轮回的过程不只是限于现在这一生,还有所谓前生和后生所以就有了“三生”或“三世”二、形神问题:反宗教思潮的 理论着眼点,,“形神”问题在中国古代也叫身心问题,讨论人的形体(身体)与人的精神(神明)之间的相互关系哲学上,“形神”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宗教学上,它关系到有无“不死的灵魂”及有无所谓“来世幸福”,是关于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及肉体朽烂后灵魂是否能持续存在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注重形神问题的探讨,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相应的官员选拔制度关系密切东汉之季,重清,议而薄朝政;魏晋始有九品官人之法,门阀士族势力强盛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虽无世袭之规,而实有阶级门第之分其位宦高卑,悉依家牒为断,其品评人物之法亦免不了与形神问题发生交涉魏初刘邵《人物志》,总结汉代考察人物的经验,其中有品评人物之法,识鉴人伦,有外内、显微之分,如形、神之有别。
汉魏是论人,最重视“神”在人物品评中的突出意义《世说新语·容止》等篇常有“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濯濯如春月柳”、“肃肃如松下风”等比喻,都是“以形写神”的方法用于人物品评的结果有如形容嵇叔夜之为人,“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这已完全超越了政治生活范畴,上升为一种美学的人格的境界形神”之辩是魏晋南北朝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美学主题,它指有形具象与无形神采间的关系以后战乱频繁、灾难连踵的现实苦难,为其又注入更多的含义,主要表现为无神论与佛教神学的神不灭论间的斗争随着斗争的激化,论战双方的直接交锋逐渐展开东晋时以孙盛和罗含的论战为代表,南朝前期则以何承天和宗炳等人的论战为代表就是说,人和万物虽然 寿数有限,但死后更生,未 有穷尽,而神不灭论就上更 生的理论基础神与形是自 然的偶合,有偶合,就必有 偶离,声是偶合,死是偶离,生而死,死而生,人的个体 可以不断更生于世,以至无穷,说明形有尽而神不灭东晋罗含著有《更生论》,为神不灭论张目他认为,“万物有数,而天地无穷,……万物不更生则天地有终矣天地不为有终,则更生可知矣又说:“神质冥期,符契自合,世皆悲合之必离,而莫慰离之必合,皆知聚之必散,而莫识散之必聚。
神之与质(形),自然之偶也偶有理合,死生之变也孙盛则批判了罗含的灵魂不灭、精神和肉体“理合聚散”的生死循环说,他指出:“形既粉散,知(神)亦如之,纷错混淆,化为异物,他物各失其旧,非复昔日强调人死后,神随形灭,化为他物,不可能有什么灵魂更受形的事南朝前朝的宗炳是神不灭论的卫道士他认为神“立于未生之先”,“不灭于既死之后”,不仅形生于神,而且“众变盈世,群像满目,皆万世以来,精感之所集矣”,他把这叫做“心为法本”他为神不灭论提出两条理由,一是神妙形粗,二是形残神不残,形病神不困,固神不随形而灭何承天则针对宗炳所谓的“人形至粗,人神实妙,以形从神,岂能齐终”的“形粗神妙”论,指出:“形神相资,古人譬以薪火,薪弊火微,薪尽火灭,(神)虽有其妙,岂能独传即从形粗神妙的前提上不能得出神能独传的结论的他批驳“更生论”说:“生,必有死,形毙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说明人死神灭乃是自然规律,更生是不可能的他进而又指出,因果报应说的最致命弱点是口说虚词而无实事验证他举例说,鹅以吃草为生,不伤害小动物,其结局却被人宰割而食;而那些专吃小虫的燕子却受到人们的爱护,这种“杀生者无恶报,为福者无善应”的事实,证明世间根本没有因却听果报应的存在。
听信这种荒诞学说而去追求来世的幸福,无异于是“系风捕影”★戴逵,东晋书画家、雕刻家,亦是佛教徒,一生命运悲惨,终身隐居不仕,著《放达为非道论》,反对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放荡生活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慧远的报应说加以责难道:“弟子常览经典,皆以祸福之来,由于积行是以自少束修,至于白首,行不负于所知,言不伤于物类而一生艰楚,荼毒备经,顾景块然,不尽唯已夫冥理难推,近情易缠每中宵幽念,悲慨盈怀始知修短穷达,自有定分积善积恶之谈,盖是劝教之言,其他各家观点,耳”他还根据历史记载和传说驳斥因果报应论,故著《释疑论》云:“有束修履道,言行无伤,天罚人楚,百备其婴;任性恣情,肆行暴虐,生得富贵,子孙繁炽从而批驳了“积善余庆,积恶余殃”的观念,,虽承认传统积修之说具有教化意义,但祸福与教化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形神问题上,他认为“火凭薪以传焰,人资气以享年;苟薪气之有歇,何年焰之恒延”,即形死薪灭,精神之火,亦复熄灭★东晋陶渊明,为隐者诗宗他认为天地造化不藏私意,自然而然,万物化生而立其《形影神》组诗,针对慧远的神不灭论,肯定形神不可分离,人死神灭《影答形》诗云:“憩荫苦暂乖,止日终不别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借助形影关系来比附形神关系。
他依托“神”之口说:“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善恶同,安得不相语!”因而正确的人生态度应是“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也质疑报应论,其《饮酒》诗云:“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此外,他还批评了道教祁盼长生不死的神仙方术,正所谓“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三、反宗教情绪的高涨与范缜 《神灭论》的思想锋芒,,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流行、僧侣阶层的扩大,社会上逐渐出现反佛斗争早在汉末就出现了反佛言论排佛者主要从儒道两家立场出发,而以儒家观点为主主要论点是:佛教教义“虚无恍惚”,脱离实际;佛教叫人“出家”,破坏了家庭生活,违反了忠孝道德;佛教讲精神不灭,难以令人相信;佛教是 “夷狄之教”,不合中国国 情到了东晋末期,反佛的 言论和行动开始尖锐化当 时反佛的思想斗争,主要从 社会政治和理论两方面进 行★从社会政治方面反对佛教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㈠认为佛教糜费浩大,聚敛社会财 富,对社会经济构成极大冲击, 使国家衰亡。
当时的社会状况正 所谓“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 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 在郡县,不可胜言”,“家家斋戒, 人人忏礼,不务农桑,空谈彼岸” 排佛者郭祖深抬棺进宫上奏曰:“夫 农桑者今日济育,功德者将来胜因, 岂可堕本勤末,置迩效赊也”,认为 弃农桑礼佛法,是舍本逐末,有悖 理国之道㈡认为佛教的某些教义和仪式形成了与儒家传统相对的 社会风气,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发 生冲突荀济站在儒家名教伦理政治的立场对佛教进 行批评,指斥佛教不忠君孝亲,紊乱纲常名教,“释种 不行忠孝仁义”,“傲君凌亲,违礼损化”,“今释氏君不君,乃至子不子,纲纪紊乱矣其次是僧尼贪淫,祸,国殃民,“大觉于群生无益,而天下不觉……胡法悭贪,唯财是与,直与行三毒而害万方佛教贪淫,奢侈妖妄”他言辞激切,危言耸听,更是将两汉魏晋的祸乱都归罪于佛教★当时从思想意识方面进行反佛斗争的共有六大争论: 一疑经说迂诞,大而无征二疑人死神灭,无有三世三疑莫见真佛,无益国治四疑古无法教,近出汉世五疑教在戎方,化非华俗六疑汉魏法微,晋代始盛《弘明集》卷十四《后序》) 其中的“二疑人死神灭,无有三世”即是“神灭论”和“神不灭”的斗争。
佛教所以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提倡,得益于其“因果报应”和“神不灭论”, 而 “神不灭论”又是佛教全部理 论的基如果能这个理论基石上 打垮佛教,不但能动摇佛教的 政治地位,还能从根本上否定 佛教的全部教义由于这一问 题的重要,所以成为反佛派和 倡佛派的论争重点就在宗教迅速传播发展,反宗教声音此起彼伏的情况下,一个无神论的勇士应运而生,这就是范缜 ㈠生平事迹 范缜(约450—515),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沁阳县西北)人幼年丧父,少孤贫,事母孝谨 《南史·范缜传》称其“年未弱冠, 从沛国王王献学,王献奇之,亲为之 冠在王献门下积年,恒芒履布衣,徒 行于路……及长,博通经术,尤精 《三礼》” 曾跟随竟陵王萧子良,子良笃 信佛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君 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 贱?”,,范缜答:“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坠,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涃之中。
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涃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范缜传》这样的回答甚堪称精妙 ㈡《神灭论》理论辨析 范缜在总结前人有关成果的基础上,对形神问题作了系统而深刻的论证其所著《神灭论》,以问答的形式系统阐 述了他的主张其内容大体分为 五个层次,用五个命题来加以概 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