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镇地区唐至元代龙窑坡度设置浅析.docx
3页景德镇地区唐至元代龙窑坡度设置浅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景德镇地区唐至元代龙窑坡度数据进行考察汇总与对比,同时,尝试通过科学原理对此时间段景德镇地区龙窑坡度设置加以分析,为景德镇地区早期瓷窑结构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关键词:龙窑;景德镇;坡度龙窑的坡度使得龙窑窑身存在高差,因此龙窑窑身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龙窑因坡度产生的抽力把空气从窑头以及投柴孔吸入窑内,并且与燃料进行燃烧坡度和长度一起影响着龙窑的高差:高差越大,抽力就越大,火焰流速就越快,大量冷风进入窑内,温度低,不易维持还原气氛龙窑的坡度若过小,则抽力也小,不仅烧成时间长,产量低,而且不利于窑内温度的提高在分段烧成技术尚未成熟以前,由于供热源仅在窑头,而木材的有效火焰长度是有限的,在李刚的《古代龙窑研究》一文的注释中提到,宋代龙窑和现代龙窑的投柴孔的间距表明,龙窑有效火焰的长度大约为1米因此,为了获得高温,在商周到战国时代,龙窑结构以大窑头,陡坡、短窑身的特征出现,朱伯谦先生总结归纳这一时期的龙窑特点是“短、宽、陡、矮”通過、以上两表我们可以看到,数据分析结果中超过一半的窑址的坡度在6.5到11.5之间,应该是所有窑址选点的最主要区域,1至4.5、4.5至6.5、11.5至15区间也相对集中,三类窑址总和约占总量的2/3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56个窑址并不一定都有窑炉发现,并且这些窑址的坡度数据为窑址的平均坡度范围,选取的长度长于窑炉的长度,并且龙窑的窑炉还存在挖掘嵌进山体的情况,因此窑址中窑炉的实际坡度应当会比表中数据大,但是这一结果还是非常具有参考意义的,即从唐代到元代景德镇地区龙窑建造坡度的选择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即坡度不会太大,因为坡度太大会造成窑内抽力过大,火焰流速过快,影响器物釉面的烧成;坡度也不会太小,这样会造成窑内正压太小,龙窑节省燃料热利用率高的优点就不能完全发挥出来综合以上数据,我们认为景德镇地区古代龙窑的坡度基本上控制在10-20,控制在这一坡度范围的优点有:① 能保持0压或者正压烧成,稳定还原气氛,产品白度好;② 产品受热时间较长,还内有机物可以充分分解和排除,控制氧化不透而起的气泡;③ 冷却时间较慢,保温时间变长,可以使产品光滑如玉;④ 高匣钵的使用寿命通过表1我们还发现,景德镇地区龙窑对坡度的认识和掌握还体现在将窑身分成几段不同的坡度比如说南窑前16米为的坡度为10,后段为16;兰田窑的坡度分为三段,从前到后分别为23.5、22、19;金家坞窑也同样有三段不同的坡度,从前到后分别为3、15、28,而盈田凤凰山窑前后的三段坡度为2、16、23。
将龙窑窑身进行分段施以不同的坡度在我国其他地区的龙窑也时有发现,比如说唐代越窑的石马弄 和寺龙口 窑址前后两段就具有不同的坡度,而南宋的龙泉窑上段山窑址和元代龙泉窑源口窑址就分为前中后三个不同的坡度将龙窑分成若干段不同的坡度和窑内不同区域需要不同的烧造环境有关若龙窑坡度前段较缓,能减小在这一段区域的抽力,延长火焰在这一段区间的停留时间,使得这一段的火焰气氛更加稳定,同时提高温度累积;后段坡度变陡,在烧这一部分时,能使抽力增大,升温更快若龙窑坡度前段较陡,后段较缓,则目的是增大前段区域的抽力,使后段区域的火焰流速小于前段抽力参考文献:[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慈溪市越窑石马弄窑址的发掘[J]. 考古. 2001(10)[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著. 寺龙口越窑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0[3]熊廖. 中国古代制瓷工程技术史[M]. 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4]乐平市博物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景德镇南窑考古发掘与研究——2014年南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