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ppt
17页政治经济学,主讲人:谢学仁,第十三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 增长,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一、研究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 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Ⅰ部类;另一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Ⅱ部类把社会总产品按价值构成分为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三部分二、社会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 大再生产(一)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图式:马克思研究简单再生产以下图为出 发点Ⅰ: 4000c+1000v+1000m=6000Ⅱ: 2000 c+500v+500m=3000,(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简单再生产有三个基本交换关系:1.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2.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3.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通过以上三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全部得到实现,用图式表示如下:Ⅰ 4000c+1000v+1000m=6000Ⅱ 2000c+500v+500m=3000,(三)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Ⅰ(v+m)=Ⅱc两个派生公式:1. Ⅰ(c+v+m)=Ⅰc+Ⅱc2. Ⅱ(c+v+m)=Ⅰ(v+m)+Ⅱ(v+m),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一)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1.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以作为两个部类追加不变资本之用.因此:Ⅰ(v+m) >Ⅱc (1)2.扩大再生产还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以作为两个部类追加可变资本之用.因此:Ⅱ(c+m-m/x) >Ⅰ(v+m/x) (2),(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即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Ⅰ (v+△v+m/x)=Ⅱ(c+△c) 由上面的公式可以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Ⅰ (c+v+m)=Ⅰ(c+△c)+Ⅱ(c+△c)Ⅱ(c+v+m)=Ⅰ(v+△v+m/x)+Ⅱ(v+△v+m/x),四、技术进步条件下的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的涵义五、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1)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2)农业内部的协调发展.(3)工业内部的协调发展.(4)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二节 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及其衡量标准(一)经济增长(二)社会再生产的类型可以影响经济增长方式(三)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也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实现条件 二、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一)经济增长(二)经济效果,第三节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一. 财富、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一)财富(二)经济增长的速度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
三)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因素主要有:1、自然条件;2、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3、社会分工和经济规模;4、经济体制和企业组织结构;5、科学技术进步和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二、经济增长和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概括为两个:一是要素投入增加;另一个是要素生产率提高.要素投入包括劳动要素投入和资本要素投入.要素生产率反映科技状况.因此,经济增长取决于三大因素: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 三、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劳动、资本和技术是三个基本的投入要素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必须走“科教兴国”的道路第四节 经济增长方式一.经济类型(一)经济增长因素的分类(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类别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五节 经济增长的周期性 一、市场经济和经济周期(一)经济周期的定义(二)经济周期大体上经历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二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一)经济危机是周期爆发的二)经济危机周期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自身生产的无限增长趋势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三)危机的周期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四)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爆发和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
三 、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性(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产生经济周期的非制度原因二)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的区别 四、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和基本途径(一)经济稳定增长的含义:(二)衡量指标:总量增长、人均增长、居民消费水平增长三个方面三)实现经济稳定的基本途径:1、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2、保持投资和消费的适度增长3、保持货币增长和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