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语文决定一辈子的道路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87162057
  • 上传时间:2022-05-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 但若以牺牲“母语教育”或“中国文辞”为代价,则又实在有点可惜110年前,具体说是光绪29年(1903) 11月,晩清最为重视教冇的人臣张之洞在奉旨参与重 订学堂章程时,在规定“小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全勤习洋文”的同时,强调“学堂不得废弃 中国文辞”Z所以刻意凸显“中国文辞”,不是基于文学兴趣,而是担心西学大潮过于凶 猛,导致传统中国文化价值的失落此立场曾被批得“体无完肤”,今天看來颇有预见性1、阅读与写作课:国外高校是抹不掉的必修课,我们还在由大学“自作主张”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时,我曾谈及:“'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 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 平不尽如人意前一句好说,后一句很伤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教育部在启动此次新髙考改革吋,已明确宣布取消中学的文理分科但至于今后人学是否要 开设“大一国文”或“大学语文”,教育部不敢硬性规定,任凭各大学自作主张相比Z下, 台湾教育界目前还在坚持6个学分的“大一国文”,显得弥足珍贵。

      记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呛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与闲惑, 我谈及“人一国文”的没落以及大学牛写作能力的卜•降,对方很惊讶,因对他们来说,“阅 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准确、优雅地使用木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 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 课所能取代的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 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最后一点是我的即兴发挥, 起源于一件小事多年前,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很悲伤地告诉我,H本的中学国文课本将删去鲁迅的《故 乡》,理由是国文不该收外国人的作品表面上争的是“译作”算不算“国文”,背后则是 国民心态;长远看,此举多少会影响口后的中口关系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木是收译作的,除 了承认现代汉语受外來词汇及表达方式的深刻影响,还显示了国人的开放心态及国际视野2、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我从16岁开始教书,最初教小学及初中的语文课,后来在人学主讲文学史记得“文革” 时知青下乡,若被请去教书,十有八九是从语文教起——我自己的经历也是这样。

      因为校长 们觉得,凡冇一定文化修养的,只要满腔热情且肯用心,都能教好语文课换句话说,语文 很重要,但教语文课的门槛很低,完全可以“无师白通”4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当一个合格的语文教 师,不管教的是小学中学述是大学,都不太容易了但即便如此,高中的语文课或大学的文 学史课程,依I口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先修课程”的限制,也不太讲究“循序 渐进”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 这也是大学里的“文学教育”不太被重视的原因——“专业性”不强,缺几节课,不会衔接 不上可这正是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來 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冇 意收藏几册老课木,闲来不时翻阅;数学或物理就算了,因为相关知识你已经掌握了另外, 对于很多老学牛來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或政治课老师更容易被追怀不仅是课时安排、 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 生一辈了,一点都不夸张别的课程若非做专门研究,人都毕业就搁下,惟有研习木国语文, 是“活到老,学到老”。

      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 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学生需要修习的科目很 多,不可能只读“四书五经”;但贪多求快,道听途说,压缩饼干式的教学,对于中学语文 或人学的文学史课程,损害尤其明显因此,如何在沉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 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今人读卩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实际上,学 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 一定能学好《东坡志林》里捉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 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乂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 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Z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Z谈欧阳修、苏东坡尚R找不到 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 了据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称,叶老从 不给他们讲授写作方法,只要求多读书;书读多了,有感觉,于是落笔为文文章写多了, 白然冷暖自知,写作能力逐渐提升叶老这思路,跟欧阳修的说法很接近3、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 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为何先说“学”,再说“教” ?因本国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靠学生口觉。

      所谓“师傅 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这门课上表现特别突岀教师能做的,主要是调动阅读热情,再 略为引点方向若学生没兴趣,即便老师你终日口吐莲花,也是不管用的十年前主编《普 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小说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我在“前 言”中称:“除了母语教学、人文内涵、艺术技巧等,我们更关注'阅读快感’——读小说, 如果味同嚼蜡,那将是极人的失败具实,不仅是选修课,语文课本都得考虑学牛的阅读 趣味记得小时候新学期开学,最期待的就是领到语文课木,然示抢先阅读,半懂不憐,但 非常愉快说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 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 我只是强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牛“发现的目光”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 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 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这方面,任课教师的“精彩演出”与“因势 利导”,都很重要在拙作《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的“开场白”中,我提及大物理学 家费恩曼如何精心准备,投入极大热情,把物理学讲得出神入化,让人着迷,当时借用《迷 人的科学风采一费恩曼传》里的一段话:“对费恩曼来讲,演讲人厅是一个剧院,演讲就是 一次表演,既要负责情节和形象,又要负责场ifii和烟火。

      不论听众是什么样的人,大学生也 好、研究生也好、他的同事也好、普通民众也好,他都真止能做到谈吐自如不一定是学 术大师,任何一个好老师,每堂课都是一次精心准备的演出,既充满激情,乂不可重复 如承认讲课是一门艺术,课堂即舞台,单有演讲者的“谈吐白如”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听讲 者的“莫逆于心”,这才是理想状态去年我在《文汇报》发文章,承认慕课(MOOC,即大 规模开放课程)在普及教冇、传播知识方面的巨人优势,同时又称:从事文学教冇多年, 深知“面对面”的重要性打个比喻,这更像是在干“农活儿”,得看天时地利人和,很难 “多快好省”这“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丄业”的妙喻,不是我的发明,其实 来白叶圣陶、吕叔湘二位老前辈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使得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偷懒 或丧失信心,H觉地降格为某名校名师的助教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 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吋刻与Z交流打对话,这课才能讲好只 顾摆弄梢美的PPT,视在场的学生为“无物”,这不是成功的教学,也不是称职的教师4、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关于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的文学教育,我说过两句话:一是请读无用ZU,二是中文系 是为你的一生打底了;现在看來,冇必要增加第三句,那就是: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 分。

      先说第一句,那是答记者问时说的我谈到提倡读书的三个维度,其中包括“多读无用之 书” O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天中国人的阅读,过于讲求“立竿见影” 了在校期间,按照 课程规定阅读;出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一概斥为“无用”, 最典型的莫过于搁置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而在我看來,所谓“精英式的阅读”, 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牛经验、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 第二句则是在北人中文系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贬抑为'力金 油',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 业训练无关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中文系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 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遗飞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牛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 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这述不够吗?当然,念醇士,走专家Z路,那是另一 回事这就说到了第三句引述章太炎“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太炎先生 自定年谱》),似乎有点高攀;那就退一步,说说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同地区不同水平 的中学毕业生,通过高考的选拔,走到一起來了;可实际上,他们的学习能力及生活经验千 差万别。

      一般来说,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牛学业水平高,眼界也开阔,乡村里走出來的大学 生,第一年明显学得很吃力,第二年挺住,第三、四年就能渐入佳境一一其智力及潜能若得 到很好的激发,口后的发展往往更令人期待如果读的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其对于生活的 领悟,对于大口然的敬畏,对于幸福少苦难的深切体会,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助力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楷英,不一定是好事情多难兴邦,逆境励志, 家境贫寒或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大学牛,完全不必自卑5、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表达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 决定,因此,不能轻视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单讲认真读书不够,述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粘确表达这里的表 达,包括书而与口头几年前,我写《训练、才情与舞台》,谈及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倾听 与提问,其中冇这么儿句:“作为学者,除沉潜把玩、著书立说外,还得学会在规定时间内 向听众阐述口己的想法有吋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 因此,不能轻视中国人学没有开设演讲课程,很多学者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具体的论述容或不准确, 但强调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我想八九不离十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大学生在一起开会,你 明显感觉到大陆学生普遍有才气,但不太会说话——或表达不清,或离题发挥,或时间掌握 不好。

      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倾向于演讲而不是讨论有关实行小班教学,落实导修课,要求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分数,若干年后,这一偏颇才有可能纠正过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 语文课最有可能先走一步我博丄•刚毕业那阵子,曾被老先牛夸奖“会写文章”当初还觉得挺委屈的,因为,比起“思 想深刻”或“功底扎实”来,这“会写文章”不算专业评价,更像是雕虫小技教了30年书, 逐渐体会此中片苦我终于明白,作为学者,会不会写文章,确实是个“事”——而且是不 小的事最近10年,我撰写了若干关于“现代中国述学文体”的论文,一半是学术史研究, 一半则为了教学需要不说成为人学者,即便只是完成博士或硕士论文,也都不是“动手动 脚找东西”,或引进最新潮的理论,就能手到擒来的在一个专业化时代,谈“读书”与“写作”,显得特别小儿科或许正因此,当大学老 师的人都不A愿意接触此类话题既然没有翅膀,若想渡江,就得靠舟楫不管小学中学大 学,对于老师来说,给学生提供渡江的“舟楫”,乃天经地义——虽然境界及方法不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