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编]从幸福观角度谈论庄子生命哲学.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风****你
  • 文档编号:168405538
  • 上传时间:2021-02-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幸福观角度谈论庄子生命哲学人活着都希望有一个更幸福的生活,更欢乐的人生,但至今为止,人类存在的最大悖论仍然是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幸福而经常生活于不如意之中从人的出生、成长和走向死亡,在一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有形与无形的苦难如影随形地伴随着生命的成长人间有多少苦难,就有多少关于解脱苦难的思考:是逍遥无为还是积极进取?是看破红尘还是积极入世?是追求永恒之道还是当下及时行乐?庄子站在天道的环中,以人的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以什么态度来度过自己的生活旅程庄子生命哲学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摒弃了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通过“天下有至乐有无哉?”(《庄子•至乐》)①等问题去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本文力图从幸福观角度来解读庄子的生命哲学,以彰显庄子生命哲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现代人生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对老子思想加以继承并有较大超越和突破的是生活于战国中期,后被誉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庄子,其所建构的生命哲学反映了他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对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的思考据《史记》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②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宋国蒙人,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后归隐,与梁惠王、齐宣王生活在同一时代。

      庄子虽家境贫困,居于穷街陋巷,靠编草鞋为生,但也不愿为有国者所用,表现出鄙弃荣华富贵和权势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隐者风范,这成为其生命哲学形成的背景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诋訿孔子之徒,以彰明老子之说,表现出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现仅存由郭象编辑注解的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被认为代表了庄周本人的思想;外篇十五和杂篇十一为庄子后学的作品,但也间接地反映了庄子的思想鲁迅(1881-1936)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庄子》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③揭示出《庄子》中所具有的瑰丽奇伟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才思高超的思想智慧这也是千百年来《庄子》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深受人们喜爱而得以广传的重要原因庄子学说对老子学说既有所继承,更有所发展,使其生命哲学建立在宇宙论基础之上从宇宙本原论上看,以“道”为本根虽是老庄之学的共同旨趣,但庄子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又对“道”的“先天生地”存在作了哲学论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老子之“道”作为宇宙万物的生化之源与存在之本,本质上是虚无的,无始无终,无名无象庄子则认为,“道”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知,但它“自古以固存”,先于一切事物存在,是有与无的统一,由此进一步提升了本根之“道”的超越性与遍在性,宇宙万物、人的生命乃至天下国家,都是“道”大化流行的结果 从宇宙本体论看,老子提出的“道”通过阴阳二气的运动来化生万物,道“周行而不殆”、“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等思想中虽已含有“道无所不在”的意义,但并没有直接指明“道”如何“无所不在”对此,庄子在《知北游》中通过一则小故事作了具体而生动地说明:东郭子问庄子“所谓道,恶乎在?”庄子回答“无所不在”东郭子请他说得具体一点,庄子就说“在蝼蚁”东郭子奇怪,道怎么会如此卑下?庄子又说“在稊稗”东郭子问,怎么更卑下了呢?庄子则说“在瓦甓”东郭子惊讶,怎么越发卑下了,庄子干脆说“在屎溺”庄子之所以用这么普通的东西来比喻“道”,主要是强调“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前,它既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之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知北游》)如果说,以“道”为本的思想提升了生命的高度,那么,“道”无所不在的思想中所蕴含的万物平等观念则扩展了生命的宽度,这为后来的道家与道教关注现实的感性生命和具体事物的存在依据提供了理论说明。

      从宇宙生化论看,庄子通过“援气入道”,用一种经验性的方法来证明老子之“道”是“无在而无所不在”的,使原本抽象的生命哲学具有了一种质感庄子认为,“道”为天地万物的最终本根,虽无形无象,但其表现方式则为“气”:“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为之公《则阳》)万物之化生都是阴阳二“气”相交相融的结果:“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田子方》)“气”是构成万物的始基,故“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人的生死也是由阴阳二“气”的变化决定的:“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至乐》)庄子“援气入道”是以“气”为无形之“道”而生成有形万物提供的一种理论说明,更为人如何顺气养生而得道成仙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庄子要求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以本真之心仿天道行事,顺应阴阳之气自然地与天地相沟通,这就是他所提倡的“德”如果说,老子的宇宙论更多地表现在对“道”本根的论述,那么,庄子的宇宙论则凸显了对个体生命本真状态的探寻庄子以个体生命为关注对象,用心来调节生命、运转生命和安顿生命,由此将一种生命哲学契入人的心灵世界之中。

      庄子在老子以道为本的宇宙论基础上,又建立起以“齐物论”为核心的认识论,从相对主义的角度,对老子关于事物之间相反相成和事物运动返本复初的辩证认识作了发展,以帮助人认识复杂的生命现象《齐物论》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构成一种彼此关系从彼的角度看,则彼是此;从此的角度看,则此是彼,可谓“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庄子否认事物之间存在着差别,认为事物彼此之间的区别与对立都是相对的:“因是因非,因非因是,由是而有非,由非而有是每一事物都是自是其是,又为其他事物非其所非,故“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既然事物彼此的区别并不存在,那么,评价生与死、美与丑、大与小、物与我等对立面差别的客观标准也就不存在了从生死观上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从美丑观上看:“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齐物论》)从大小观上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秋水》)从物我观上看:“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秋水》)这是因为从“道”具有的本根性、至上性、超越性和统一性来看,宇宙万物存在的一切差别,人世间的是非、善恶、美丑都是人自我分辨的结果,故以道观之,则鲲鹏高举,小鸟穿林,朝菌暮死,大椿千年,其实都是“道”的“物化”现象而已,故千姿百态的事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的生命变化也是如此:“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知北游》)“齐物论”作为庄子认识论的核心,是以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为特色,宣扬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从“道无终始”出发将事物变动不居的性质推到极致:“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庄子从否定认识的主观标准到消除事物本有的客观差别,由此宣扬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那么,人作为天地万物中的一物,若站在天道的环中,就能把握道的关键———“道枢”:“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齐物论》)当个体生命与宇宙世界之“环中”同在,就可能祛除“是彼”的视角而被真正中心化,也才能够以不变应付万变,认识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 庄子从注重人的个体生命存在出发,将老子对人的生命关怀发展为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呈现出一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精神与身体关系的“生命哲学”之特征。

      在庄子眼里,人处于自然大化之中,死亡是人的感性生命无法跨越的最终界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生,生物哀之,人类悲之《知北游》)人来到世间,寿命非常短暂:“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之大哀乎!”(《齐物论》)庄子喜欢生机勃勃的生命,但又了然于人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常困于个体与生俱来的哀乐之情与名利之欲带来的悲哀与烦恼,故曰:“人之生也,与忧俱生《至乐》)“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知北游》)“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盗跖》)庄子借用孔子的寥寥数语就将人生活于现实中,时刻遭遇着生死穷达、贫富毁誉、饥渴寒暑等烦恼,而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情状揭示出来:“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个体生命处于自然、社会的网络和情欲的羁绊中,故无时不遭到戕害、扭曲的状态,庄子称之为“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达生》)由此将命运左右人生的被动状况呈现出来:“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大宗师》)庄子在面对各种人生痛苦境遇和生活艰难状况时,并没有从改变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社会环境去寻找解决的出路,而是期望通过在精神世界中去追求理想人格和超越境界,以美好的理想来消解人现实的痛苦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有“至人”、“神人”、“圣人”、“真人”等,虽然名称不同,但都表达了他的理想人格是那种能够泯灭了物我界限、以顺任自然的心态,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实现不受任何现实关系的规定、因果规律的束缚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的绝对自由这是一种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境界:“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能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齐物论》)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浪漫笔法描写了背负青天、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嬉戏于树林的蝉与学鸠,泠然御风而行的列子庄子指出,它们看似很潇洒,但还是有所待,即需要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故而并未达到绝对自由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无所待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了逍遥自由的境界《逍遥游》中通过超迈高远的想象和神奇瑰丽的描写,塑造了一个“藐姑射神人”,以此来说明什么是真正的理想人格:“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逍遥游》)藐姑射神人假道而行,具有超人的神异之术,能够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过着一种绝对自由的生活庄子笔下的古之真人,能够“登高不溧,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假于道者也若此”(《大宗师》),后成为道教所信奉的神仙的一种象征逍遥游”既是庄子追求自由与境界的形象化描述,也凸显了庄子对个体生命本真状态的一种眷念之情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逍遥”并不容易在不得其‘逍遥’的时候,怎么办呢?那就把人生看作一场梦吧庄周梦蝴蝶,醒来还是庄周也许是庄周梦为蝴蝶吧?也许是蝴蝶梦为庄周吧?”④庄子以诗性语言表达的对自由为中心的理想人格的向往,千百年来给生活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带来了精神寄托和美好希望逍遥游”既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也成为庄子思想的核心这种理想人格在千百年来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政治、哲学、文学和宗教等领域中都曾大放异彩三庄子的“逍遥游”突破了老子学说偏重社会政治哲学的一般形态,与老子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批判文明的异化以实现对人生的关怀不同,庄子突出了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庄子对老子思想的最大发展,是他把在老子那里主要是宇宙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