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研究.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40281076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3.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研究陈紫阳(垫江城南小学,垫江,408300)摘要 首先对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组成、特点、简要介绍的基础之上,主要论述了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及其测量研究的内容并探讨了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研究发展的趋势,目标在于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 测量研究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being)是在Dodge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距今以有70年的历史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是心理学重视生活质量研究的一个显著的标志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的整体的评价,因而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测评一定时间段内生活和情感反映的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有两个基本部分构成:即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综合的判断,而得出满意程度,作为认知因子,它与情感是相互独立的情感体验:个体在生活中的积极、消极情感,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的概括性的评价,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爱、幸福、高兴、愉快、轻松)和消极情感(嫉妒、悲伤、抑郁、焦虑、烦躁、紧张)两个纬度[1],这两个纬度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

      主观幸福感特点有:(1)主观性,以评价者自定的标准而非他人的标准来评估;(2)稳定性,虽然在评定主观性副感时会受到当时情景和情绪状态的影响,但研究却证实主观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3)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映的评估和认知判断以及对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估[2]国内外主观幸福感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60年代以后形成研究热点;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研究范围到今天为止主观幸福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从Katja等对中学生的调查发现开始,后来Katja编制了量表对芬兰中学生进行调查,并得出在学校获得满足和愉快是影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受环境因素,工作学习因素,家庭因素遗传因素,认知方式因素,文化背景因素,同伴交往因素,教师因素,归因因素,人格因素等等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研究综观国内外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在国内我们关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的本土化研究就更为鲜见文章对主观幸福感30年的发展状况做了较为详尽的综述,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的现状发展加以综述,并对未来蓝图进行了规划,以期对我们国家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尤其是本土化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提供视角。

      1.追述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研究历史和现状综观国内外有关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研究,最早可溯源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用一种独特的方法计算出王者的生活比独裁者的生活快活729倍,英国的功利主义论理学家鼻祖边沁认为快乐或痛苦的价值由强度、持续时间、确定程度等七个因素决定,并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计算方法来度量个人的苦乐状态,及社会的苦乐趋势英国的另一位功利主义论理学大师西季威克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反思同时一些经济学家试图对构成幸福快乐情感体验进行经济学的实证探索[3]1961年,Neugarten等人编制了生活满意度量表,此量表涉及到生活热情、毅力、对过去未来生活的满意度,所达到的目标与预期目标的一致性程度,身体、心理、社交方向、良好的自我概念,愉快乐观的心理品质和优越的经济状况等等纬度1960年,Wilson 在博士论文提出主观幸福感个体差异理论假设:①需要的及时满足产生快乐,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导致不畅;②需要满足的什么程度才能带来满足感,有赖来与个人的适应和期望水平,而这又受过去经验,同他人的比较、价值观及其他因素的影响[4]根据这个理论 Cantril编制的自我标定梯形量表,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现在、过去以及将来的生活的 满意度、情感体验程度做出的等级评定[5]。

      Gray的人格理论认为:个体差异主要是由两个基本脑动力系统差异造成的,他从行为激活系统对奖励和非惩罚信号敏感,对形成个体猪獾幸福感差异进行测量研究但直到今天为止,真真能够用于进行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研究的工具却并不多见,他们有:1.1 1961年,Contril的山高量表在避开教育与文字的影响情况下制成的非语言性评定量表[6]1.2 1976年,Andrews的人面量表,是单项目评定,虽然十分简洁,但也有一定效度的非文字性量表1.3 1977年,Compell 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包括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个问卷总体情感指数有8个情感项目组成,后者只有一个满意度项目组成,两者得分相加即为总体幸福感指数该量表的情感指数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重测信度系数为0.43,与生活满意度单一测题的效标相关系数为0.55这种评定量表是一种较早的测量量表1.4 1977年,美国人Fazio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共有33个项目,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经历、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抑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和焦虑6个因子,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56--0.88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男性为0.91,女性为0.95,重测信度为0.85,效度指标较好。

      1.5 1980年,Argyle发展了牛津主观幸福感问卷,该问卷是在Beck抑郁问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29个项目,主要测量总体幸福感,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七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78,结构效度也不错,为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一个主观幸福感测量量表1.6 1988年,Watson:clark,tellegen 等编制的有关积极情感量表与消极情感测评量表,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简式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该量表有20个项目,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个10项目;对采取频率和程度两种不同的作答形式的量表均进行效度、信度检验,结果表明两者的信度和效度指标较好之前 Kammanand,Flett 编制的情感量表是以被试近期内体验到的积极和消极情感的平衡为基础,测查其主观幸福感[7]1.7 1989年,Adelmand 发展的感知生活满意度量表包括19个项目测查学生对物质生活条件、身体、与朋友和家人的关系、家庭和学校环境、个人发展、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满意度对9-19岁儿童的测评结果表明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0.89之间,重测信度为0.85,效度指标基本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1.8 1990年,Huebner在总体幸福感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

      该量表是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编制的,共有七个项目,四级评分,要求中学生对其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作出评价该两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左右,两周后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74,效度指标比较理想后来Huebner又编制了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两表,共有40个项目,主要测量中小学生对自己家庭,学校,朋友,自我生活环境的满意度水平,信度指标一直得以不断验证和积累该量表是目前青少年满意度研究领域中相对比较成熟的一个量表1.9 1991年,Bradburn编制的《情感量表》,主要测查中学生的积极情感个消极情感及两者的平衡,共有10个项目,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项目各半,积极情感项目之间的相关为0.19-0.75,相继情感项目之间的相关为0.38-0.72,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项目之间的相关小于0.10,重测信度在0.76-0.83之间,与单个整体幸福感测题的相关为0.45-0.51而Waston在以往的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学生简式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该量表共有20个项目,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各10个项目1.10 2003年,我们国家的王极盛、丁新华编制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初稿为87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分别表示“无”;“偶尔”;“时有”;“经常”;“总是”,理论构想是为7个因子,包括正性情感、家庭满意感、学习满意感、教师满意感、生活条件满意感等七个因素结构。

      1.11 2003年,刘贤臣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有27个项目,主要内容:人际关系、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学习压力和其他6个因子该量表信度指标较好[8]1.12 2004年,石国兴、杨海荣对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附属重点中学,石家庄市第一重点中学和第十一中学进行随机抽样,并用中学生或高中生主观幸福感进行测评,本量表的研究内容包括学校类别、家庭结构、家庭背景1.13 2007年,Fiona Davies围绕希望、自尊感及归因方式等三个维度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探讨研究1.14 Diener,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包括5个项目的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采用7级评分,适用于中学生不同年龄的群体,其信度效度指标良好,应用十分广泛2..国内外中学生幸福感测量研究的内容2.1 国内外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的理论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国外学者提出了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多种理论早期理论的建构的重点在于证明外部因素、事件、处境和人口统计项目是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而Diener首先对影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感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作出了区分,但他的研究发现外部因素影响较小,因此他着力与内部因素,即个人内部构建决定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从而影响幸福体验,Diener也概括出了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适应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价值观、遗传、人格特质—环境交互作用理论和目标理论。

      无独有偶在Diener区别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部外部因素,Wilson提出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理论假设:需要的及时满足产生快乐,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愉快;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才能带来满足感,有赖于个人的适应和期望水平,而这又受过去经验、同他人比较、价值观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综观许多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虽然许多的研究支持外部因素的影响理论,但是更多的研究发现外在的客观的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相当的小,人口统计项目(性别、收入、智力水平等)只能解释主观幸福感不足20%的变化,外在环境只能解释主观幸福感变化的15%,由于大多外部因素影响较小,研究者们更多的转向内部因素2.2国内外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测量研究2.2.1生活事件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生活事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历各种紧张性刺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心理应激变量,及与身心健康的相互关系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Heady,B.and wenring研究指出,较为严重的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我国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王极盛、丁新华采用的自编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刘贤臣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00余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得出:初中生总体幸福感与生活事件总分成显著负相关,与不喜欢上学,学习负担重,与老师关系紧张,遭受父母打骂,在四个生活事件上成显著的负相关,他还指出不喜欢上学与老师关系紧张对中学生总体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中学生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两到三年之内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处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时期,这种心理不平衡状态,就引发了心理发展的种种矛盾[9]故而,以上结论能否运用于中学生群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2.2.2环境因素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环境:社会支持、家庭满意感、学校意感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如有研究表明初中生、重点中学学生在友谊、家庭、学校等环境满意度分别高于高中生,普通中学生(p<0.01),男生在友谊这种氛围中的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女生(p<0.01),但是女生的家庭环自由环境的满意度得分高于男生(p<0.01),测量研究的回归分析对家庭环境,年级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得出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36,-0.25,0.14结论,家庭氛、年级(初、高中)、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影响作用[10]2.2.3经济因素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