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谈老舍与幽默.docx
3页也谈老舍与幽默摘要:幽默是老舍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征老舍的文学艺术调式,常常取决于 其出身民族-满族的历史文化资源幽默,亦可视为老舍受满族历史文化影响至深 而留下的民族文化印记之一老舍继承了满人的幽默天性,在文学创作中汲取了 正反不同的经验教训,确立了自己的幽默观经过毕生的写作实践,到晚年其幽默 艺术风格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关键词:老舍幽默讽刺老舍说:“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虽不必是 艺术家也能在行为上、语言上、思想上表现出这种幽默态度,这种态度是人生里 很可宝贵的,因为他表现着心怀宽大,一个会笑而且能笑自己的人,决不会因为小事而急躁怀恨一、 幽默与讽刺有机结合,婉而多讽的艺术品格老舍凭着高度的文学自觉,以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从个 人创作实践出发,沿着认定的方向,走自己的路他承认幽默与讽刺有不同,“幽默 者的心是热的,讽刺家的心是冷的”但他认为在应用上二者不可分没有幽默, 讽刺成了说教,“就没法不爬在地上,像只折了翅的鸟儿”没有讽刺,幽默“内容很空 洞”,“没有多少教育意义和文艺味道”,“便会成为瞎胡闹与开玩笑”,所以他在创作 中,把幽默与讽刺融为一炉,既不晓恕坏人坏事,心态又较为温厚。
故尔,他是中国当 之无愧的幽默大师,亦在中国讽刺小说史上占有光荣的席位二、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幽默之处在老舍早期作品的幽默中,人为的痕迹比较明显,但随着他对幽默认识的加深, 此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弊病逐渐剔除老舍很善于掌握幽默形象语言和行动上 带有喜剧色彩的矛盾性,一旦活化出来,就意趣盎然老张、赵子曰、马裤先生、 毛博士、大赤包、冠晓荷、多甫大姐夫等幽默形象荒诞滑稽的言行被老舍描绘得 淋漓尽致,令读者阅后生笑不止我们不难发现老舍的幽默主要在刻画人物形象 上面,他非常善于挖掘人物性格中的幽默因数,从而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命运1、 从人物的语言中体现幽默滑稽在刻画人物时从人物的性格出发,让他们 说出幽默滑稽的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性格2、 从人物的心理及行动上反映人物的荒谬通过这一系列形象的塑造老舍 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要医治民族的痼疾,除了政治与经济的变革外,还必须有一场 文化心理的革命,而且要使它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完成三、老舍的幽默——根植于深厚的满族文化土壤老舍的文学艺术调式,主要取决于其出身民族的历史文化资源幽默,是老舍 的文学特征;或者说得更准确些,呈现在悲剧状态之上的幽默气质,是老舍特立独 标的文学特征。
这些可认作是老舍受满族历史文化影响至深,而留下的民族文化 印记之一汉族传统的书面文学,很早很早,就被附加上去一些不容置疑的“原则” 汉代,董仲舒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应文章写作,明确提 出了“文以载道”的要求;之后的魏文帝曹丕,也在他开文学批评史先河的《典论•论 文》中指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将文学写作活动与国家命运的大局 牢牢捆在了一架战车上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大舞台上,仔细观察,老舍是一种异样 营养液培植出来的异样花卉四、 多种幽默手法的交错运用在同一篇作品中,老舍很注意交错运用各种幽默手法,以增强喜剧效果在《到 了济南》一文中,老舍先后使用了重复、倒置、相互干涉三种手法,来描写乘坐济 南载人马车的奇遇没有精神的瘦马、破烂的车、惊人的车价,这三点在文中的 运用,本身就具有了重复幽默的效果,马与车的破旧,似乎让人有了人负马的感觉, 这是倒置的幽默艺术的运用,而马在路上三失前蹄,造成“我鼻子”碰在车窗上,与 对面坐的乘客头碰头地顶牛,这又是相互干涉的幽默作品也就是这样一环扣一 环,造成接连不断的幽默效果五、 喜剧的外壳里包裹着真切的悲剧内核老舍的幽默多是披着喜剧外衣的悲剧,用笑衣裹着苦果。
他的幽默始终抹不 掉苦涩辛酸的味道,不管如何逗笑,实际却很沉重他将喜剧和悲剧这两种似乎对 立的艺术成份巧妙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笑中含泪的老舍式幽默他在作品 中,根据笑的定律与逻辑,博采中西艺术技巧,指出人间的缺欠可笑笑后思笑,使人 感到现实世界的空虚、残酷、荒诞不经,于是透过荒唐可笑的事物,又使人油然产 生悲感的意味,从笑中体会到一种人生的苦涩比如,《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命运 是值得同情的,可他那傻头傻脑、呆里呆气的样子又让我们觉得可笑祥子与虎 妞结婚的第一夜,虎妞把“怀孕”的骗局如实告诉祥子时,虎妞大笑得直流眼泪,读 者也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可是笑过之后又不觉悲从中来,真为祥子忠厚老实叫屈总而言之,幽默风格和喜剧样式之于老舍,是一种机巧天成的结合与表达,《茶 馆》将老舍的幽默艺术风格引向极致虽然他的这一艺术特点还需要一个为不大 习惯于它的欣赏者和批评家们逐渐接受的过程,但是,既然是真金子,就不怕被发 现得晚,总会有它大放异彩的时候老舍正是利用他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雄浑的语 言功底,以及对幽默这一人类共有的审美机制的深刻把握,再运用各种语言技巧、 修辞技法来创造幽默这一艺术的参考文献:[1]老舍.谈幽默[M] 〃老舍.老舍文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90:230-235.⑵老舍.幽默变成了油抹[M]〃老舍.老舍文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9:431.[3] 老舍.什么是幽默[M]//舒济.老舍幽默诗文集•代序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4:8(序).[4] 曹禺.我们尊敬的老舍先生 纪念老舍先生八十诞辰[J].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79(4).⑸老舍.老舍与日本友人的一次谈话[J].文艺报,1980(2).⑹老舍•我怎样写《猫城记》[M]//孙洁•世纪彷徨•老舍论•南昌:百花洲文艺出 版社,2003:41.[7] 老舍.又是一年芳草绿[M]//舒济.老舍幽默诗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4:263.[8] 老舍•“幽默”的危险[M]//傅光明.老舍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