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生态学维度解析《雾都孤儿》.docx
5页精神生态学维度解析《雾都孤儿》本文导读:这是一篇关于精神生态学维度解析《雾都孤儿》的文章,《雾都孤儿》是英国着名文学家查尔斯狄更斯早期创作阶段的杰出代表作, 小说以小主人公奥利弗童年颠沛流离的成长经历为线索, 给人们展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自然生态的变化 关键词:查尔斯-狄更斯; 《雾都孤儿》; 精神建构; 《雾都孤儿》是英国着名文学家查尔斯-狄更斯早期创作阶段的杰出代表作, 小说以小主人公奥利弗童年颠沛流离、心酸坎坷的成长经历为线索, 给人们展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自然生态的变化、社会人际关系的善恶参杂以及个体精神生态的迥然差异通过从精神生态学维度对这些现象进探究, 可以发现在这些生动传神、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背后, 是人类精神建构中的精神变量主导、支配了人们做出不同的行为, 造就了这部传世经典之作 一、精神建构与自然生态 精神生态学认为, 人类所在的自然界生态状况受到人类精神变量的作用和影响【1】148精神变量是人类精神建构的最小单位, 包括欲望、价值观、人生观、信念等, 这些变量对人类的精神生态平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并驱动着人的行为, 而这些行为作用于人类所在的自然界, 就会对自然生态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雾都孤儿》中, 人们一方面可以看到人类扭曲的精神建构对当时自然界造成的极大破坏, 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 良性的精神建构能够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雾都孤儿》中对空气、水源的严重污染的描写,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泰晤士河里的水是黑漆漆的一片, 连周围房屋的倒影都难以映衬出来【2】417;城市中遍布着密密麻麻的大小工厂, 浓浓的黑烟不断地排向空中, 整个伦敦都笼罩在灰蒙蒙的烟雾之中, 俨然变成了雾都这一派废墟般的景象, 不禁让人唏嘘, 然而掩盖在这些景象背后的, 是人类扭曲的精神建构当时的英国, 正值工业化发展的大爆发时期, 功利主义价值观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3】, 因此人们改造自然、索取利益的欲望极度膨胀在这些精神变量的作用下, 当时大部分人的精神建构发生扭曲并导致精神生态失衡, 进而引发了上例中对自然界过度开采和索取的不适当行为, 最终导致19世纪上半叶英国自然生态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在《雾都孤儿》中也可以发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当小主人公奥利弗受伤后来到乡野田园养病时,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美好的自然景象:乡野间阳光和煦、微风拂面, 茂盛的树林中鸟儿在快乐地鸣唱, 空气中飘满了原生态的清香, 不禁让人心旷神怡。
可以看出, 在还未受到工业化极度发展所破坏的英国乡村, 功利主义价值观和对自然过度索取的欲望等精神变量还未破坏人们原有的良性精神建构, 那里的人们还维系着良好的精神生态, 保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二、精神建构与群体生态 精神生态学认为, 社会生态受到精神变量的作用和影响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所呈现出的群体或人际生态, 它受到精神变量的作用和影响, 同时也反作用于人的精神建构并影响着精神变量的变化由于社会是人类群体所组成的, 这个大群体又由若干小群体或不同阶层群体作为构成单元, 因此不同群体的生态状况也不尽相同在《雾都孤儿》中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群体生态状况, 它们受到了欲望、价值观、信念、情感体验等精神变量的深刻影响 小主人公奥利弗在济贫院中因为要求多给一碗稀粥而引起轩然大波, 相信这给很多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奥利弗最终也因要添一碗粥而被驱逐出济贫院, 这一幕也成为了《雾都孤儿》这部小说的经典片段在这出荒诞闹剧背后可以看到, 是当时社会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人们对金钱的极度欲望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当时济贫院中的管事们个个唯利是图, 头脑中充斥着功利主义价值观并导致其对钱财的欲望极度膨胀, 致使其精神建构发生扭曲, 最终驱动其做出肆意克扣、妄为敛财的行为, 也造成了群体生态的严重破坏。
济贫院中的管事们每天忙着的就是精打细算、克扣开支, 以便中饱私囊【4】然而奥利弗挑战了他们的贪婪, 管事们感受到了威胁与挑衅, 为了继续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 维持压迫与剥削的人际关系, 他们必然要将奥利弗这个棘手的家伙清除出济贫院 跟随主人公奥利弗的脚步, 读者可以看到, 在小说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中也展现了扭曲的精神建构下群体生态严重恶化的状况费金是奥利弗到伦敦后落入贼窝的贼头, 他把收养的小孩子们都培养成了替其盗取钱财的扒手, 在这个群体中, 贼头费金与这些小扒手的关系是利用与剥削的关系, 费金在贪婪欲望的驱使下利用小扒手为其盗取不义之财, 并将绝大部分财物占为己有;而小扒手们的精神建构早已被贼头费金教唆得扭曲恶化, 他们头脑中充斥着金钱至上的价值观, 认为有钱就可以吃饱穿暖过上好一些的生活, 却全然不管取得钱财的方法手段是否正当合法可见, 不只是这群扒手的内部群体生态极端恶化, 这些扒手与被害者构成的群体生态也完全被他们扭曲的精神建构破坏殆尽 当然在《雾都孤儿》中也不难发现群体生态和谐良好的感人画面, 在这些人群中, 往往可以看到他们拥有健康良性的精神建构, 比如帮助小主人公奥利弗的好心人布朗洛先生、比德温太太、梅里夫人、露西小姐等, 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 正义、善良的信念和情感维系了积极良性的精神建构, 使得人与人之间呈现出和谐美好的群体生态。
小说中多次给读者展示了这样的感人的情节:当奥利弗筋疲力尽昏倒在治安法庭地面上时, 善良的老先生布朗洛没置之不理、袖手旁观, 而是将这个可怜的孤儿带回到自己家中治疗、修养;女管家比德温太太更是对奥利弗照顾得细致入微, 简直像对待自己的亲人和孩子一样在这样美好共融的人际环境中, 奥利弗很快就康复了, 并与布朗洛先生、比德温太太等人愉快地生活和相处, 奥利弗感觉自己就像活在天堂里一样【2】80这种良好群体生态所构建的温暖感人画面, 让人看了之后无不为之动容类似的一幕还发生在梅里太太的宅院中:奥利弗被逼迫去盗窃梅里太太的家, 但不幸受伤, 梅里太太、露西小姐等人在了解情况后, 收留并照顾受伤的奥利弗在这些正义而善良的人们帮助下, 奥利弗渐渐恢复健康在这些群体中, 人与人之间无不映射出友善、仁爱、正义的良性群体生态 三、精神建构与个体生态 精神生态学认为, 人不仅仅是作为生物而存在, 人的精神也同样是一种存在, 人类个体的精神生态受到精神建构中价值观、欲望、信念、情感体验等精神变量的深刻影响良性稳定的精神建构能够维系个体精神生态的平衡, 促使人做出合理适当的行为;而扭曲的精神建构则会使得个体精神生态发生失衡与恶化, 并引发人们做出错误失当的行为。
在《雾都孤儿》中就呈现出大相径庭的个体精神生态状况, 它们受到了精神建构中不同精神变量的影响, 最终也导致了迥然不同的结果 塞克斯是小说中描写的最为凶残的扒手, 他是一个典型的精神建构扭曲的人物代表在塞克斯的头脑里, 对金钱财富的欲望占据了他的整个精神世界, 甚至将情感等其它精神变量挤压得毫无余地, 造成他精神建构严重扭曲, 精神生态彻底失衡在这样的情况下, 他实施了一系列疯狂而残暴的罪恶行为:他为了不暴露罪行, 对逃跑中的奥利弗穷追不舍, 并设计陷害;在抓到奥利弗后, 他挟持不愿偷盗的奥利弗继续潜入梅里太太家进行盗窃, 盗窃失手后又将受伤严重的奥利弗丢弃于水沟之中, 妄图灭口;在发现女友南希解救奥利弗后, 他残忍杀死了这位陪伴在他身旁的爱人透过塞克斯所做的这一系列行为可以看到, 在扭曲的精神建构作用下, 塞克斯的个体精神生态已经极端失衡, 这必然引发上述的种种罪恶行为, 最终酿成其不可挽回的惨剧 在小说中也可以发现, 同为扒手的南希在长大成年后, 个体精神生态发生了一些改变南希也是一个可怜无辜的孩子, 被贼头费金收养并从小灌输给她财富至上的思想, 将其训练成为一个女扒手然而, 随着她渐渐长大成人, 接触到不同的人群, 她开始对原有的一些认知和信念产生了怀疑, 并进行了重新思考。
当她看到奥利弗就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又要被费金训练成为其敛财的工具时, 她恍然大悟, 并决定帮助奥利弗逃离贼窝可以发现, 此时在南希的精神世界里, 正义的信念占据了主动位置但是, 南希对于男友塞克斯的情感仍然很深, 加之南希对眼前生活的无奈以及得过且过的消极宿命信念, 造成南希的矛盾、痛苦和彷徨【5】在奥利弗得到解救之后, 罗斯小姐劝说南希离开贼窝, 准备给她一笔钱去生活, 或者收留她, 但是南希还是选择回到男友塞克斯身边, 残存的情感和悲观宿命的信念再一次使得南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也造成了最后被男友塞克斯无情而残忍地杀死的悲惨结局 在小说中, 另一对个体精神生态反差极大的人物便是小主人公奥利弗和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蒙克斯虽然是奥利弗的哥哥, 但是他千方百计地追踪、陷害奥利弗, 其根本原因是源于其对财产的极度贪婪的欲望在这种疯狂的贪婪欲望的作用下, 蒙克斯的精神建构极度扭曲了, 他的个体精神生态也随之严重失衡, 并导致其做出了一连串手足相残的卑劣行为 蒙克斯是个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之辈, 为了独霸其父亲剩下的巨额遗产, 他决定陷害弟弟奥利弗蒙克斯先是追踪到了济贫院, 毁掉了奥利弗出生证明的信物, 并打探奥利弗的下落;随后, 蒙克斯一路追到伦敦, 找到并买通贼头费金, 让其帮忙迫害奥利弗。
可见在个体精神生态极度失衡的情况下, 精神建构扭曲的蒙克斯在错误的迷途上一意孤行, 最终也导致了其悲惨的人生结局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蒙克斯的弟弟奥利弗, 他始终保持着正义、积极的人生信念, 在奥利弗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正能量的信念维系着其良性发展的精神建构, 促使其精神生态始终保持积极平衡的状态, 也因此驱使奥利弗不断做出正义、友善的行为在经历了艰难险阻之后, 奥利弗最终找回了幸福的人生 透过《雾都孤儿》这部经典作品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不同人物的思维、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 可以看到人类精神建构中欲望、价值观、信念、情感等精神变量直接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态状况, 而不同的精神生态状况会引发人们做出不同的行为, 这些行为作用于自然界、社会群体及人类个体, 就会造成不同行为结果因此, 探索人类精神建构, 合理把控好精神生态, 驱动人们做出正确行为, 人类方能与自然共融共生, 在群体中和谐相处, 实现自我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查尔斯-狄更斯.奥利弗-退斯特.荣如德,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3】殷企平.《董贝父子》中的"铁路意象";.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 :37-40. 【4】丛志杰.对英国"新济贫法";的探讨.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5) :79-85. 【5】刘精香.《雾都孤儿》中南希形象剖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9 (3) :108-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