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尔德关于语言的起源的争论.pdf
3页赫尔德关于语言的起源的争论(2013-07-12 17:36:22)转载▼人类对于各种事物的起源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关于字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 人类的起源以及语言的起源这4 大问题, 许多民族很早就进行过思考和研究,从而产生包括圣经《旧约·创世纪》在内的各种神话与传说在 18 世纪,卢梭和赫尔德关于语言的起源有过激烈的论争对比分析他们两人关于语言起源理论的差异及其意义,也就是激情与理性之争的实质与意义——语言到底是什么,人到底又是什么?卢梭与赫尔德关于语言起源理论的差别我们的语言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自远古以来,人们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神创造的,语言理所当然也被认为是神所赐予的在西方,典型的语言神授论见于《圣经》,并且由于《圣经》 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而成为宗教直至学术界的正统理论然而, 语言神创说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卢梭在 1754 年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论及语言起源问题,后来又专门写了一本小书《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摹仿》,在他逝世4 年后得以问世18 世纪中叶以后, 语言起源问题己成为欧洲学界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加入辩论的行列1769 年,柏林普鲁士皇家科学院甚至决定设立专奖,以征求有关语言起源问题的最佳解答。
来自欧洲各国的数十位学者参加了这场竞争一年后, 最终有 30 篇论作呈交科学院在这些用德文、法文或拉丁文写成的论作中,有 6 篇受到评审人士称赞,还有一些被认为写得不错,但是获得科学院奖并由科学院指定出版的只有一篇,那就是赫尔德的《论语言的起源》在这部著作里, 赫尔德分析了以往有关语言起源的各种理论或者假说重点对象有两个:一方面,他驳斥了苏斯米希的神秘主义观点苏斯米希时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754 年写过《试证最早的语言智能是上帝的发明》一书,狂热地维护语言神授说另一方面,赫尔德批判了孔狄亚克和卢梭的观点,认为法国哲学家非但未能澄清问题,反而搅乱了正常的思路,是本来可以解释清楚的问题变得不可解释学界一般认为, 孔狄亚克和卢梭是属于同一理论指向的,赫尔德本人也常常把这两人放在一起加以讨论 在西方哲学史上,一般认为孔狄亚克是继洛克和牛顿以后的一个经验感觉论者他认为人的一切只是起源于感觉经验在他的代表作《人类知识起源论》中,孔狄亚克也试图从人的一般感觉中寻找语言的起源在他的理解中, 人与动物是一样的,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语言,比如因痛苦而呻吟,因危险而惊惊等在一切情况下所具有的、通过声音与动作所表达的感觉;甚至就是凭着这种自然语言,父母与婴儿、人与动物之间可以进行天然的沟通。
孔狄亚克进一步认为,人们凭着这种最初的感觉而一步步发展形成一种高级复杂的语言他通过一个假说来证明这一点:“两个孩子,在他们还不会使用任何符号之前就孤立地生活在一片荒漠之中”,但“他们己经处在相互交际之中”,正是出于交际的需要,于是便有了第一次简单语言,接着“由于类似情景的重复出现,他们便习惯于把思想跟感觉的发声以及身体的各种信号联结起来这样, 他们的记忆得到了锻炼渐渐地他们能够驾驭自己的想象力, 并且终于能够通过思想来处理过去只凭本能去做的事情最终, 各类信号通过记忆与编排发展为一种成熟语言,所以说,是感觉的喊叫引导他们去发出清晰的声音,培养起用名称表示事物的习惯,并最终创造一门新的语言对这种感觉论,赫尔德提出有力的反驳:既然一般动物都会通过这类感觉、这种自然语言来表现自己, 可是有哪一种动物,哪怕最发达的动物,曾经凭这一点而接近人类语言呢?人类语言与这种动物叫喊有何想似之处?人按照自己的愿望与感觉 “假如不是知性有意识地运用这些声音,我不明白,一种任意的人类语言何以会根据上述自然规律产生出来”(赫尔德 1998:68)如果不是由于凭借人类独有的理性能力,如何会使杂乱的感觉组成严密的语言?动物没有理性则只能永远处于本能状态。
赫尔德认为, “在语言发明之初,哪怕只生成唯一的一个词,那也是理性的符号;盲目、喑哑的人类心灵在其内的深底里拥有着这个词,同时也确确实实拥有着理性”(赫尔德 1998:70)通过批判孔狄亚克,赫尔德亮出自己用以解释语言起源的根本原则,即人类理性 在赫尔德的眼里,卢梭大体上也是这类感觉起源论者,他对孔狄亚克的批判完全可用于卢梭卢梭在同名著作《论语言的起源》中说,“一个人一旦将另一人视为与己类似的,能感知的能思想的存在,那么, 交流感觉与思想的渴望或需要, 会促使他寻找交流的方式这些方式只能产生于感觉,这是一个人能够作用于他人的惟一手段” (卢梭 2003:1)这种通过动作与声音来表达的思想与感性符号,就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自然语言,但正因为这种自然语言“是天然的而非习得的,那些动物天生就会说这种语言,它们都能说,且无处不同;这种语言永恒不变、不会发展”(卢梭 2003:8)卢梭甚至断言, “那么,语言起源于何处?精神的需要(moral needs ), 亦即激情 (passion) “(卢梭 2003:15)赫尔德依据理性原则, 当然把这种激情归之于自然语言,“ 我们的自然音的使命是表达激情,因此不用说,这种音也就成为一切感情的要素!”从前而的讨论我们己经注意到由来己久的关于语言起源的动因之争是:语言起源是出于实际需要呢还是出于激情?卢梭认为语言产生于激情,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孔狄亚克认为语言产生于实际需要,而赫尔德却反驳说语言产生于人的理性。
回到语言起源论上的对立,我们可以说, 赫尔德与孔狄亚克是理性与感觉的对立,卢梭与赫尔德是激情与理性的对立,是情感与需要的对立,是诗性与逻辑的对立!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是太同意赫尔德的观点,如果语言产生于人类的理性,而人类的理性是一样的, 是人的特性, 那么产生的语言也应该是一样的啊,那不成了世界通用语了,那世界上各种语言千差万别又该如何解释呢?或者说人类的理性产生了语言的本质,各种不同语言只是语言本质的不同表征吗?如果是理性产生的,那最初语言形成的过程中那批理性的人又是如何沟通的呢?每种语言的语法体系复杂而精妙,这不可能是在人类无法完美沟通的情况下商议出来的啊对于孔狄亚克和卢梭的观点,我也是不太同意的,语言产生于感觉和激情,这更没有太大道理了,基于感觉和激情的需要,那语言应该是直观的,越简单明了越好, 但是我们都知道,语言是相当复杂的,各种语言中对于同一个事物的描写就有成千上万中, 这不是不符合人类感觉的需要吗我还是比较支持语言神授说,我认为语言大到语法系统, 小到每个造词造字,如此精妙,是不可能由单个或者几个人力完成的,再高明的人类理性也不可能创造出如此惊人的系统,但是由于神到底是什么,到底在哪里,谁也没见过,这种说法确实现在大部分人不认可,所以,这个问题有待继续讨论。
分享:1 喜欢0 赠金笔阅读 (15) ┊ 评论 (0) ┊ 收藏 (0)┊转载 (0)┊ 喜欢▼┊打印 ┊举报前一篇: [转载 ] 赵彦春英译辛弃疾《生查子- 游雨岩》后一篇: [转载 ] 赵彦春英译李商隐《落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