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一些主要地名的来历.docx
30页武汉一些主要地名的来历题记:现在很多武汉的年轻人都不清楚武汉地名里头的历史故事,文化 渊源武汉三镇很多地名都有它们的历史来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它们的来历和文化让我们更加了解武汉,热爱武汉! 1927年初,武 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 (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 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84年1•武昌•一千七百多年前(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 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 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聶2.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 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 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 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 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 速M3•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 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o 1927年初, 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 (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 汉。
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84 年A.武昌的一些主要街道地名的来历:4.【水果湖】 水果湖原本是指东湖的一个湖汊(即东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与东湖主 水体连接部位相对窄小),现在主营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 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水果湖并不产水果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 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 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 水果湖水果湖边有放鹰台,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放鹰之处解放后在此发现新石 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稻壳烧土和陶制生活用具等,说 明武汉地区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现在这一带有洪山宾 馆、电讯中心大楼、计量中心大楼等高层建筑5.【都府堤】都府堤位于武昌解放路北段的西侧,其东原有司湖,清时在此筑堤,堤 近都督府衙门,故名督府堤,亦称都府堤清代末年,沿堤形成居民区, 就叫都府堤大街,人们仍习称为都府堤街为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 北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大门口,长560米,宽6至10米此 街的41号是毛泽东在1927年上半年主办农讲历时居住的地方,著名 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蔡和森、彭湃、杨开 慧、夏明翰、毛泽覃等都在这里住过此街的10号原为武昌高等师范 附小,是1924年任中共武汉地委书记陈潭秋的故居1927年4月27 日,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首次会议就是在这里举行的现为中华路小学 和江汉大学武昌分部校址6. 【珞珈山】珞珈山原名罗家山,指此处原本有罗姓家族居住也有人名之“落驾山” 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平定了叛乱以后,见死伤的人数不多,国 家的元气未伤,决定继续出征,并将大营移到东湖南岸一座风景秀丽的 小山上,对参加平定叛乱的人论功行赏,还赦免参与叛乱的人这样一 来,全军上下斗志昂扬,楚军在战斗中又接连获胜后来,人们就把楚 庄王设营的这座山叫做落驾山现名“珞珈山”,是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改的珞, 是石头坚硬的意思;珈,是古代妇女戴的头饰一则去“罗家”这样的俗 气,二则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7. 【三层楼】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这一 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 市贸易场所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 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 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这座三层楼房 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 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 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 三层楼站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8. 【司门口】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地带的泛称原来坐落于这个交叉点 的西北侧的武昌区人民政府,在明、清两代是湖北布政使司衙门,即藩 司衙门,又称藩台衙门,俗称藩署衙门坐北朝南,大门正对长街,即 今解放路历史上的长街为蛇出所阻,止于蛇山南麓蛇山以北至藩司衙门大门口 的街道,称为司门口明末迷信风水,要用破坏"龟蛇二山环卫"的办法 保住大明江山,挖通蛇山(同时斩断龟首),使长街延长到藩司衙门的大 门口,但仍习称山北一段为司门口1935年扩建此路时,北端辟开旧 藩司衙门,使马路延长到中山路,中间腰斩蛇山,上架钢筋水泥蛇山桥, 使司门口的泛称延伸到蛇山以南,差不多包括了今解放路的主要商业闹 市区9.【昙花林】昙华林位于武昌花园山北麓,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清代古巷,东起中山路, 西至得胜桥,长1.2公里原指东段,1946年将原来的正卫街、游家 巷并入,沿袭至今。
昙华林的得名有两说:一说是巷内有花园,多值昙花,聚而成林,古时 花、华西字通用,故名昙华林;一说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 成林,后来"坛"讹为"昙",称为昙华林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湖厂总督林则徐在此巷内建丰备仓同 治十年(公元18U年),天主教会在此开办文华书院(后改文华大学)、圣 若瑟医院(现为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仁济医院(解殊后并入市三医 院)清末,这里是革命团体日知会、育英学社的活动基地1926年10 月,北代军攻克武昌城后,北洋军阀的湖北省督军陈嘉谟、军长刘遇春 躲人巷内文华大学,北伐军包围该校,迫使校长孟良佐交出他们抗日 初期,郭沫若带领的一批抗日宣传队员曾住此巷83号原军阀夏斗寅的 旧宅内抗日胜利后,文华大学改为华中大学,解放后并入华中师范学 院,后迁桂子山10.【阅马场】阅马场位于武昌城区的中部,东至蛇山洞延伸出来的武昌路,南至阅马 场小学,西至湖北剧场,北至蛇山南麓,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00 米,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广场武珞路以此为起点,横贯广场的中部,向 东伸展,西北与长江大桥的引桥公路相连,西南与彭刘杨路相通,是连 通武汉三镇的主干道清代初年,巡抚刘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东辟建练兵演武的校场,场上有 演武厅,是举行武科考试的场所,名阅马厂。
解放后在书写时改厂"为" 场",己经约定俗成三百年来,这里发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1688年6月,武昌发生兵变, 推举夏逢龙为总统兵马大元帅,设指挥部于阅马厂1853年元月,太 乎天国攻占武昌,在阅马厂塔台宣讲革命道理辛亥革命时,设武昌起 义军政府于阅马厂北部的红楼,并在南部塔台拜将,拜黄兴为战时总司 令五四运动时期,数千名学生在阅马厂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北伐军 攻占武昌城后,武昌人民在此集会,庆祝北伐胜利此后又是人民庆祝 抗日胜利、武汉解放的场所1981年在这里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 周年的盛大活动11. 【积玉桥】积玉桥泛指武昌解放路北端以东之中山路南北两侧地带,东至沙湖北 巷,南连得胜桥(街)北端,北至和平大道与一马路交会处这一带原来 有座桥,《江夏县志》记为鲫鱼桥,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 是座内室一丈多的石桥每年夏季湖水上涨时,附近的居民就在桥孔处 捕鱼捞虾,所捕之鱼多为鲫鱼,遂称此桥为鲫鱼桥,并泛指附近之地 后来这里成为运送铸造铜元材料的车辆至铜元局的必经之地,便取堆金 积玉之意,将鲫鱼桥谐音雅化为积玉桥1931年石桥毁坏,1934年改 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墩、木头桥面的桥梁,1938年又毁,现仅残留桥基, 尚可依稀辨认。
积玉桥作为区片名称则沿用至今12. 【街道口】街道口泛指武珞路石牌岭北端以东的路段两侧一带亦实指武珞路以北 从珞珈山路到洪山村之间面积为21000平方米的地区洪山村在清代名叫杏花村村头有条小街,是武昌城东郊集市小镇,长 不过百米,人称街口头、习称街道口,是从武昌城到武汉大学等处的必 经之地解放后,武珞路扩建,使街道口的面貌大为改观,但仍保留街 道口的地名,并泛指其附近地带13. 【广埠屯】街道口以东数百米,就是广埠屯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将诸子分封到各地为藩王,还调给一支保卫藩王的 护卫军朱元璋规定,护卫军一半精力用来护卫,一半精力用来屯田, 为的是怕护卫军恃强滋事,给当地带来财政负担分封到武昌的楚王朱 桢认为,屯田既是镇守和屯耕的结合,那就要选一处防守要地广埠屯 乃是入武昌东门(即大东门、小东门)的交通要道,卫戍楚城至关重要, 于是选在此处置屯戍耕因朱元璋以广字开头给秦、晋、燕、周、楚、 齐诸王府仓库命名,其中楚王的仓库叫'广埠仓”广埠屯也因此得名14. 【杨园】杨园街位于武昌和平大道据考证,清朝时期,有一位洋人在武昌桥梁 村(铁路医院原门诊部)修建了一座庭园,人们称之为洋园后来,该 洋园成为张学良的行园,但“洋园”之名一直没有更改。
上个世纪60年 代初期,洋园被更名为杨园,一直沿用至今,原来洋人盖的四栋楼房, 现在是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办公室杨园街就是以此为名15. 【巡司街】武昌原来有条街叫巡司街相传,清末有个破落的满族贵族,非常想做 官,皇帝就给了他一个九品巡司小官一次,钦差大臣路过此地,大小 官员都到府台衙门接风摆宴巡司一看府衙富丽堂皇,就嚷着要搬过来 县官便给他修了座连小土地庙都不如的“衙门”,此地后来便被称为巡司 街上世纪20年代后期,巡司衙门被拆掉60年代左右,此地被改名为明 伦街16. 【胭脂路】胭脂路的来历,不得不提及胭脂山据当地年长者讲:从前,这里曾横 卧一东西走向的小山,山不大,却颇有来头,话说是当年南海观音赶赴 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途中停下来休息时,不慎打翻了胭脂盒,胭脂盒 掉到人间,化作了这座名曰胭脂山的小山17.【石牌岭】在临近农历庚寅年七月十五日"天门开"鬼出来"鬼节曰"到来走在武昌 洪山下石牌岭路上想起"鬼节"意义和我足下石牌岭这片土地是我远祖属 地远祖属地有嘉庆三年武昌府江夏县王邑候(官名)批示的告示作证还是从七月十五鬼节说起我乡俗从七月初一就开始有家人请血亲回耒" 烧包伏"吃"包伏饭”,仪式有二:一吃包伏饭设堂上香蜡叩请祖宗回耒.办 上一桌丰盛菜肴敬上陈酒•米饭请祖宗入席享用•即刻后请祖宗们下席. 再是亲人们上席分享祖宗们享用过后的酒肉饭食•是有含意的;为分想祖 禄.思祖源.传承久(享祖禄.吃祖饭.馔陈酒)。
二.送祖宗离去;临夜时分在 屋前或路口空地划上圆圈在内烧冥币叫祖宗们得钱•:还说上些耍求';要 祖宗们沟通阴间保护好阳间亲人在这个节日气份中确实使人思念祖先.看看家谱机会,在我50岁前少有 的几次看家谱是在吃包伏饭时.在我2009年吃包伏饭时看家谱给我启迪该看通家谱.理清祖脉•弘扬祖 先精神•传承祖先教诲在一本清朝嘉庆九年编修的家谱中看到了两扁一则嘉庆元年郑良友吁 请•二则嘉庆三年郑开箴吁请武昌府江夏县王邑候(官名)为我祖山地•祖 坟地出示两篇内容相同都是严禁践踏坟院戓侵祖地.砍樵薪吿示如下; 王邑侯官名澍告示湖北武昌府江夏县正堂加五级纪绿十次王为祖茔就圮,吁请严禁.恩加无已亊.据生员郑开箴禀称.生祖居本邑黄鹤 二里六甲,距城六十里,祖墓俱在本乡,惟始祖郑法宏墓,在省城东门 外•洪山前•天字岗•骆驼岭•土名郑家大垸•,计坟八冢冢竖有碑围坟大 堑一道,堑内平埋两圆石,堑外馀山大段•地面广阔,栽蓄柴薪树木, 只因离家苦远•兼无祭田•旧仅族人郑虎文郑其耕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