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333教育综合——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最终确定版.doc

35页
  • 卖家[上传人]:e****s
  • 文档编号:224485187
  • 上传时间:2021-12-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7MB
  • / 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教育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在官府” 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之为“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贵族垄断了教育的物质资源,也垄断了教育活动本身这也导致西周官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即“官师合一” 2、国学与乡学 西周已具备了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了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学校 (1)国学 国学设在周天子和诸侯国的王都内,主要是为贵族奴隶主子弟设立的男童到了一定年岁后就要进人国学学习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 (2)乡学 乡学是指设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内的学校,人学对象主要是一般奴隶主和平民的子弟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贵总的领导,其教育内容有明确规定,即所谓的“乡三物”:“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乡学中有成套的考核制度,通过考核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3.小学与大学 (l)小学  儿童进入小学的年龄因其家庭身份等级的不同,有早有晚,贵者人学的年龄早,反之则晚。

      最早八岁入小学,晚者到十五岁才人小学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四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2)大学 进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进人大学的年龄也因其家庭身份等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十五岁,有的二十岁天子的大学和诸侯的大学不仅名称不同,还存在着规模大小和等级高低的差别天子的国学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复杂,四面环水,总称为辟雍诸侯王都所设的大学建制比较简单一面临水,称为伴宫 大学学大艺,履大节分科教学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还学习《诗》、《书》《学记》记载西周大学分别在第一、三、五、七、九学年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德行和道艺两方面七年告一段落,称之为“小成“第九年时经过考核,德行和道艺都达到要求,结束学业,称之为“大成”对于合格的学生,可以分派官职,奖励爵位和律禄对于不合格的学生(特别是德行上不合格的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劝诫程序后,仍不改悔的,则流放远方,永远不再使用 4.家庭教育 贵族奴隶主子弟在未人正式学校之前一般都要接受相当严格和规范的家庭教育礼记内则》记载了贵族家庭教育的逐步要求;“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

      男争革,女攀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在家庭中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如取食物用右手等,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如尊敬长辈的礼节,以及确立初级的数、方位和时间观念在男落女卑思想支配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  5、“六艺”教育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礼乐 礼乐发源于原始社会宗教活动中的仪式(礼)和音乐歌舞(乐)周礼的范围已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西周礼的教育不仅在于养成札仪规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即通过礼制来标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以有效地维护奴隶社会秩序乐教也是西周宫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包含了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礼、乐不仅在贵族生活中融为一体,礼、乐的教育作用也是相互配合的礼着重于训练人的外在行为规范,乐着重于陶冶人的内在精神情操。

      2.射御 西周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极重视武力建设,反映在教育上是加强射、御之教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西周时期以车战为主,常以拥有战车的多少来衡量一国武力的大小因此射、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术 3,书数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书、数是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汉字发展到西周,已经相当成熟根据文献记载,西周时就已经把文字构造规律归纳为六个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称为六书还编写了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史摘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数在西周并不单指算法,还包括历法等与数字计算有关的知识六艺”教育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成为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一)、私人讲学的兴起(1)私人讲学的兴起随着春秋时期“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王权衰落礼制破坏这种王权衰落、礼坏乐崩的社会状况,使官学失去了政权的依托.也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下层扩散,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学术下移”.进一步加速官学衰废,也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私学到春秋末期进人初步繁荣的阶段私学的兴起与士阶层的崛起有密切关系在春秋时期,“士”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社会阶层,其成员来源复杂,但大部分来源予平民的上层或没落的奴隶主,具有自由民的身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和一些贵族之家已开始争相养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士阶层脱离实际的物质生产领域创造了条件,使得士群体的数盘不断壮大正是由于这种需要,所以人们争相为士,出现了培养士的私学,孔子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私学大师 私学的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促进了各学派的形成,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2)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1.养士之风盛行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盛不仅各国执政者争相养士,私门养士亦成风气养士之风的盛行,使士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职业人们竞相学习做士,而士又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想成为士就要拜师求学,这就促进了私学的再发展 “诸子百家”的‘百家’当然是虚指,乃形容学派之多各家各派之间因立场和解决社会问题上方法的不同,相互斗争,相互批评,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育始终是“百家争鸣’的中心问题之一。

      一方面,参与争鸣的各家各派都以学校为阵地,以讲学为手段,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不同的学派往往就是不同的教育团体;另一方面,各家各派又因对教育在社会改造和人性改造等方面作用的不同认识而相互辩难因此,“百家争鸣”必然推动教育实践的活跃、教育思想的繁荣和教育理论的发展 2.私学发展战国时期,各家各派都重视教育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开展教育活动在各家之中,儒、墨、道、法影响最大这四家之中,儒、墨更被称为“显学”,这不仅因为这两家的学说影响大,也因为这两家教育活动的规模大道家和法家虽然在理论上不重视教育,但为了扩大学说的影响,也都有授徒讲学活动  (3)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由于它设立于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瑙博市)的樱门附近,故称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植公当政时期(前375一前357),后来经过几度盛衰,历时150年左右直到齐被秦所灭才停办 稷下学宫虽然由齐国提供教学活动的经费,但它基本上是私学,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凡是到齐国来游学的私学大师和聚集在大师周围的弟子,齐王都提供给他们活动经费,听任他们在稷下学宫自由讲学如果私学师生另有其他抱负,想离开齐国,齐王挽留无效,则听其自由,不加限制。

      被下学宫的讲学具有学术自由的特点先秦诸子的不少代表人物都到过稷下学宫,如孟子、荀子等人 稷下学宫起源于养士,是养士之风的一个缩影它是战国后期文化教育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地以及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它为各家学派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舞台,有些学派通过径下学宫的学术活动得到重大发展,对促进战国的学术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孔丘‘前551一前479),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弟子们关于孔子的言行记录,后被编为《论语》一书 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孔子创办私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西周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经多次修订,最后形成《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英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后世称之为“六经”(因《乐》于秦焚书时丧失,实际存在的是“五经”) 《诗》: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共扣5首,概称三百篇,分风、雅、烦三类 《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秦焚书后内容严重丧失 《礼》:内容是孔子所认为的君子应掌握的礼仪规范等 《乐》:各种美育形式的总称。

      内容涉及诗、歌、舞、曲等 《易》:又称《周易》,为卜兹用书,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的变化之理  《春秋》:是孔子晚年根据鲁史记、周史记等编著的一部编年史,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 2.教育作用和地位 (1)教育的社会作用:“庶、富、教”思想 《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奥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忍,},,曰:‘教之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提高文化 “庶、富、教”的论述反映了孔子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想在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一定要抓好教育,这是国家安定的前提 (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关于“人性”与学习关系的基本观点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是指人的先天素质,“习”是指后天的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就一般人而言,其先天素质相差不多,是后天教育、环境影响及个人主观努力的不同才导致个体发展的重大差别 3,“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接受弟子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

      (l)“有教无类”的原意有教无类”的“类”不是指某种单一孤立的分类标准,如贵贱、贫富、地区、智愚等,而是广义的类,即是说不分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地域差别、智力程度,都应作为教育的对象 (2)“有教无类”的实践孔子在创办私学、聚徒讲学的教育实践中,广收门徒他的弟子来自众多不同的诸侯国,其中有贵族子弟,但更多的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北方的子夏,也有来自南国的子游;在弟子中,既有“闻一以知十”、“三月不违仁”的颜回,也有行事鲁莽的子路等   (3)“有教无类”的历史作用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在春秋之前,教育是有类的,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才能上学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并付诸实践,把教育扩大到平民,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