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九章民事行为.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25358150
  • 上传时间:2022-11-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4.50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九章 民事行为事件有效 ------- →民事法律行为 -- →代理绝对无效 - 无效民事行为民事法律事实表意行为无效(民事行为)相对无效效力待定- 可变更、 可撤销民事行为行为侵权行为民事责任→诉讼时效非表意行为(事实行为)违约行为事实行为→无因管理行为、著作等行为:合法、不合法;作为、不作为第九章 民事行为第一节 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行为、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一)民事行为民事行为的概念,是指民事主体为了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而实施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我国《民法通则》是用了民事行为的概念,但未对民事行为下定义, 但从关于民事行为的规定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可以看出,民法通则关于民事行为的概念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等,可见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如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等二)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最早见于 18 世纪法学家丹尼尔奈特尔布拉德于 1748 年出版的《实在法学原理体系》第一卷中。

      法律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行为是指各部门法律行为(刑法法律行为、民法法律行为、行政法法律行为等)和个类别法律行为(合法、违法行为;犯罪行为等),狭义的仅在民法上有意义, 《民法通则》未使用这一概念,而使用了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但法律行为即民事法律行为的简称准法律行为,是指非基于表意人的表意行为,而基于法律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法律行为不包括准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可分为意思通知、事实通知、感情表示三种准法律行为的特点是不论表示人内心是否意欲发生一定的法律效果,法律均使其直接发生某种法律效果三)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例如订立合同、立遗嘱、授权代理等二、民事法律行为特征(一)民事法律行为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意思表示是构成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要进行法律行为的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基础的二)民事法律行为以发生一定法律后果为目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目的性是明确的,即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一定的民事权利或义务的民事行为三)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与形式符合法律的要求或者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才能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也才能产生行为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

      所以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一) 单方与双方、多方行为以民事法律行为所需的意思表示为标准,可分为单方与双方、多方行为单方,如立遗嘱、放弃继承的行为;双方行为,如买卖、赠与合同等;多方,如成立合伙的行为意义:法律对三者的要求不同,单方行为,只要单方意思表示即可成立;其他均需双方或多方意思表示一致才生效二) 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以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是财产性的还是身份性的,可分为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1.财产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多数为财产行为处分行为财产行为负担行为2.身份行为广义:亲属、继承身份行为狭义:身份的取得和丧失区分的意义:(1)适用的法律不同;( 2)法律效果的性质不同(三) 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是以民事法律行为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义务是否要求对方给付对价为标准,分为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意义:( 1)对行为的性质的认定,如买卖还是赠与;(2)对行为效力的认定,如有偿和无偿的效力不同,有偿如显示公平,则可变更或撤销;无偿则不存在显示公平;(3)对行为人的责任的认定,对行为人的责任的轻重可因其有偿和无偿而有所不同仅对财产行为具有意义,对人身行为无意义四) 诺成行为与实践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以交付实物为要件,分为诺成行为与实践行为。

      该分类依法律规定、交易习惯来确定1.诺成行为诺成行为仅以意思表示为成立要件的行为, 又称为不要物行为大多数双方行为均为诺成行为,如买卖、承揽、租赁等2.实践行为实践行为,是指除意思表示外,还需要以物的交付作为成立要件的行为,又称为要物行为如赠与、民间借贷等而交付在诺成行为中则成为履行行为分类意义:决定法律行为是否生效五)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这一分类是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是否必须采用特定的形式必须采用特定形式的为要式行为,否则为不要式如保证合同、质押合同均应采用书面形式;抵押合同出书面外,还要办理抵押登记区分的意义:不要式行为有当事人自由选择行为的方式,要式行为当事人必须采用法定方式,否则无效除法律有规定必须采用要式行为外,均为不要式六)主行为与从行为以民事法律行为内容上的主从关系为标准, 分主行为和从行为不需要其他行为存在就可以独立成立的行为,为主行为,否则为从行为如抵押合同为从行为区分意义:主行为无效或消灭,从行为也随之无效或消灭七)独立行为与辅助行为根据民事法律行为有无独立的实质性内容,分为独立行为与辅助行为独立行为是指行为人凭借其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行为如完全行为能力人所作的意思表示辅助行为是指其并不具有独立的内容,而仅是辅助其他行为生效的行为。

      如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作出意思表示的追认区分意义:辅助行为是前一法律行为生效的条件,其本身不独立生效八)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根据民事法律行为与原因的关系可分为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有因行为是指与原因不可分离的行为,原因不存在,行为就不能生效;无因行为是指与原因无关的行为,原因的无效并不影响行为的效力,如票据原因的瑕疵,不影响票据的效力区分的意义:原因行为,原因不存在,行为就不能生效;无因行为,原因的无效并不影响行为的效力除此之外,民事法律行为在学理上还可分为:物权行为、债权行为;生前行为和死因行为等四、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实际上就是意思表示的形式在我国可分为:明示和默示两种口头明示 一般书面书面 公证形式意思表示 特殊书面鉴证形式推定(作为)默示沉默(不作为)第二节 意思表示一、意思表示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一)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将欲产生一定民事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从而使对方当事人或社会知晓的活动二)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意思表示的事实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意思表示的要素有哪些?一直是法学界正义的一个问题,一般认为应具备目的要素、效果要素、表示行为。

      1.目的意思指明民事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是意思表示成立的基础不具备目的的意思、意思不完整、意思矛盾,不构成意思表示2.效果意思能引起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缺乏效果意思的社交性协议、交易意向书或未经确认书确认的商业协议均不构成意思表示3.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客观理解的行为要素只有表现于外部才能实现目的、达到预期的法律效果通常使用社会上通用的语言、文字、动作为之意思与表示行为内容上的一致即为真实的意思表示如含混不清,则属于意思表示解释问题二、意思表示的分类(一)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根据意思表示有无相对人可分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有表示对象的意思表示分为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向特定人发出的要约;无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商品的标价、悬赏广告等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指没有意思表示对象的意思表示如抛弃动产所有权的行为一般双方法律行为均有相对人, 但单方法律行为未必都没有相对人,如承认、撤销、低效、免除等区分意义: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必须于到达相对人时才发生效力,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于意思表示完成时,立即成效。

      二)对话的意思表示与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在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中,相对人可同步领受意思表示的,为对话的意思表示,否则为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区分的意义:二者的生效时间不同对话的意思表示,通说认为,从意思表示到达对方,处于客观可了解的状态时起发生效力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其意思表示处于何时发生效力,有四种立法例:( 1)表示主义;( 2)发信主义,有称投邮主义;( 3)到达主义;( 4)了解主义我国现行的民事立法采用到达主义,如《合同法》第 16条规定,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三)独立的意思表示与非独立的意思表示独立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独立完成且发生效力的意思表示;非独立的意思表示是必待他人的意思表示,始能成立的意思表示区分意义:独立的意思表示为单方民事法律行为;非独立的意思表示为双方或多方民事法律行为四)明示的意思表示与默示的意思表示明示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以语言、文字或其他直接表意方法表示内在意思的表意形式默示的意思表示是从行为人的某种作为或不作为中推断出来的意思表示区分意义:有的意思表示必须明示,如保证人的担保;默示的意思表示必须有法律规定或有交易习惯或当事人有特别约定时才发生效力五)健全的意思表示与不健全的意思表示健全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出于真心及自由的意思所为的表示。

      不健全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并非出于真心或不自由的意思所为的表示,如被欺诈、胁迫、错误情形等不健全意思表示可撤销区分意义:两种意思表示的效力不同,健全的意思表示为有效的意思表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会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除此之外,还可分为要式的意思表示、不要式的意思表示;财产上的意思表示、身份上的意思表示;有偿的意思表示、无偿的意思表示;主意思表示、从意思表示等三、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是指表意人的内心意思与外在的表示不一致关于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效力,学理上有三种主张:意思主义、表意主义、折衷主义判断下列事实属于那种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况?其构成要件是什么,?法律效力如何?几种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情况有哪些区别?1.甲 1与乙 1欲订立买卖钢材的合同,乙 1以电报的形式承诺以误传2800元每吨买入,结果电信局将每吨钢材 2800元,误译成 3800元2.甲2在朋友称其鞋子漂亮时, 开玩笑说:“你喜欢,就送你!”3.甲3欲将 1万元送给乙 3,。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