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历史考古的新观点_之四_从甲骨文_省略__戍_戌等皆为木石复合工具与兵器_陈明远.pdf

19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18557406
  • 上传时间:2017-09-0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95M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35从甲骨文和系统论的角度看木石复合工具—— 斤、斧、王、士、戉、戊、戍、戌等皆为木石复合工具与兵器□陈明远1金岷彬(B.Jinmin)2(1中国 北京100086 ; 2美国 普林斯顿)黑猩猩和猿人可以用单个的石头或木头制造工具,但是不会把石质和木质结合起来而制造、使用复合工具由此,是否能制造工具,并不成为人与动物的分界线;能将不同器质的材料复合化,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制造和使用复合工具,才是现代人(晚期智人即新人)区别于猿人的分界线从现代系统论的角度看来,木-石复合工具的特点之一,为取长补短的“元素复合性”,即将不同材质元素(木质和石质以及其他)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出新的效能;特点之二为“结构复杂性”,历史考古的新观点(之四)【内容摘要】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木-石复合工具”的新概念两百年来“石器时代”这个片面的说法,容易导致人们忽视木制和木- 石复合工具在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作用甲骨文是具有特殊考古作用的“文字化石”,甲骨文反映的史前一系列劳动工具和武器及其进化过程,雄辩地证实了史前“木-石时代”的长期客观存在本文运用现代系统论的观点,依据众多古文字学者对甲骨文、金文的释读,以及本文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着重讨论、考释“斤、斧、王、士、戉、戊、戍、戌”等甲骨文字。

      关 键 词】 木-石器时代;斤;斧;王;士;戉;戊;戍; 戌;干;戈;兵作者简介】 陈明远,人文学者,主要从事历史考古、比较社会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现居中国北京金岷彬,旅美学者,主要从事文化史比较研究,现居美国普林斯顿便于装柄、穿绳、粘合、榫卯、连接,不断扩展功能;特点之三为“多样实用性”,方便携带和保存、维修,多方利用;特点之四为“外观审美性”,体现出对形象、色彩、装饰的初步认识,等等石刀、石斧、石矛、投石索、石投枪、石箭矢等,都恰到好处地将石质利器匹配了木质长柄、短把、各种支杆、绳索等;弓矢除了簇(箭头)为石质以外,弓、弦、柄皆为各种性能的木制或骨制;史前狩猎或格斗的武器干、戈、戟、盾,各自逐步适应专门的需要而成为木-石复合工具本文运用系统论原理,简述木-石复社会科学论坛   2014/4 学术论衡36社会科学论坛   2014/4 学术论衡石器文物中,最常见的两种磨制石器,是“石斧”和所谓“石锛”磨制石斧和“石锛”(本文正名为“石斤”),乃是木-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数量最多的石质刃器,是最重要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1]然而这个“石锛”的命名,却是很成问题的在历史考古学界,通常认为“石斧”和“石锛(锛子、锛头)”的区别在于:石斧是两面刃、木柄与刃缘平行,而“石锛”是一面刃、木柄与刃缘垂直。

      斧的英文是Axe,“锛头、锛子”的英文是Adz,adze ;“斧”字是中文里自古就有的;然而,“锛”字却是近代新造的词语,日常生活里并不很通用只有木工将它俗称为“锛头、锛子”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里面都没有“锛”字笔者认为“锛”字的原义在甲骨文里就大量存在这个原生态的古字就是“斤” 甲骨文斤、父、斧的字源本文论述:初期甲骨文里,原生态的 “斤、父”等“字根”——字形构造的基本元素1.“斤”的字源解读甲骨文斤 、 像有柄的刃具金文 、 变形较大,未标明锋刃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说文》云:“斤,斫(zhuó)木也凡斤之屬皆从斤就是说“斧”字亦从斤斧”的初文是“父”字,意为男性所用甲骨文的“斤”,是象形字像一把曲柄的锐器(所谓横刃锛头)之形,锐器上的箭头表示它的锋利斤的本义即指远古一种初生态的简单工具古汉字中,凡从“斤”的字都与锐器(刃合工具的“元素复合性”和“结构复杂性”等概念例如:远古由石质刃具和木质手柄复合的石斤、石斧、石戉等,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看来,1 +1大于2,组成有机的整体——复合系统,它并非各元素(木-石构件)的简单相加,而是能够发挥各元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无的整体功能结构的复杂性,指的是在木-石复合加工的双方:木柄(以及绳索、矢杆、弓弦等等)一方和石刃(以及箭头、矛尖、石刀、石叉等等)一方,都要考虑跟对方结合的便利和牢靠,而促使自身结构因素的进化。

      百年通行的“石器时代说”,虽不断有所进展,但只是把“打制”还是“磨制”这一项作为划分“旧石器”与“新石器”的标志;过去仅仅着眼于残存的石质骨架骷髅,就好比解剖人体只看到一部分外壳,而没有看到身躯、皮肉和神经系统等等,不成其为复合的有机体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来,如果只片面强调石器本身加工的一面,而不联系到相关元素(手柄、绳索、粘胶、支杆等等)的加工、与柄-刃体复合技术的许多复杂问题,以致失去了认识的完整性和深刻性这是在史前史认识过程中的一大偏差和失误,必须纠正为石斤、石斧正名我们不仅从考古遗迹而且从远古文字(特别是甲骨文)遗迹里面,也可以窥见木-石复合工具的种种特征,挖掘出史前真相我国现代考古学在全国各地出土的37具)及其作用有关,如:斧、新、薪、断、析、折、斫、斩、所、忻、斯等2.“父”的字源解读甲骨文父 或或 ,表示手执刀刃(即斧头),“父”是“斧”的初文父”或写为 = + ( 指事符号 表示刃)甲骨文和金文的“父”字,是手与“斤”的组合,是会意字,后来借用“斧”的音fǔ表示父的读音,且表明持斧者往往是男性,以“父”作声旁父”又是古人对有地位男子(如家长)的尊称《说文》曰:“父,矩也家长率教者。

      从又举杖 《诗·大雅》曰: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礼记·曲礼》曰:生曰父,死曰考 3.“斧”的字源解读甲骨文斧 =(斤)+ (父),甲骨文斧还有一个象形字 (斧头的图像)本义:砍伐器金文 调整左右顺序,并将甲骨文的“斤” 写成 篆文 将金文的“斤” 写成 《说文》云:“斧,斫也从斤父声成为形声字现代字典解释为:斧,砍木头用的短柄宽刃刀字形采用“斤”作边旁华夏最古老的文学《诗经》里面也常见“斧”字,如《诗·豳风·伐柯》云:“伐柯如何?非斧不克《诗·豳风·七月》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诗·齐风·南山》云:“析薪如何?匪斧不克斤”作为古代常用的劳动工具,是原生态的单面刃、柄与刃缘垂直;而“斧”则为次生的两面刃、柄与刃缘平行也就是说:在初民造字的顺序看来,先有“斤”然后才有“斧”在古文字学中,“斤”是原生字,斧从“斤”衍生而来《说文·斤部》曰:“斤,斫木也徐灏笺:“斧斤同物,斤小于斧王筠句读:“斤之刃横,斧之刃纵,其用与镢相似所谓“斤刃横”即是斤的锋刃与柄垂直,那就是类似近代木匠使用的“锛头、锛子”这种工具;所谓“斧刃纵”即是斧的锋刃与柄平行《庄子·徐无鬼》云:“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庄子·在囿》云:“於是手釿锯制焉陆德明释文:“釿,本亦作斤《集韵》曰:“釿与斤同《孟子·梁惠王》云:“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淮南子·说林》曰:“林木茂而斧斤入是说斤、斧都具有砍伐林木的功能《庄子》所用著名成语“运斤如风”正是说明了“斤”的刃缘柄与呈十字交叉形,是横向垂直的斧和斤(斫、斨同音,皆应读zhuó)原先是狩猎和战斗的武器,后来,主要用作伐木砍柴、斨材的工具斤、斧本来是同类器物差别在于:一是尺寸大小:“斧斤同类物,斤小于斧二是开刃方向:“斤之刃横,斧之刃纵由上述原因,我们建议对于考古出土的“石锛”应该恢复它的古名、本名,就是原生态长期存在的“斤”出土文物与民族学调查对于“斤、父、斧”的确证斤和斧是由木-石器时代的长身圆头砍砸器、刮削器演变而来,是在远古各文化遗址发现最多、最普遍的工具,考古发掘出的原始遗址里,几乎没有不出土石斤与石斧的,特别在早、中期的遗址早期的从甲骨文和系统论的角度看木石复合工具38社会科学论坛   2014/4 学术论衡石斤、石斧和砍砸器一样,都是直接手握使用,因而又称为“手斧”,以后才演化为装木柄使用20世纪70年代初,江苏省溧阳沙河乡遗址发现的三件带木柄石斧和石斤(锛)、吴县澄湖发现的一件带木柄石斧[2]和浙江湖州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带木柄石斤(锛)[3],都验证了上述说法。

      流传至近代的木工具里,斤(锛子、锛头)的操作形式,就像使用锄头那样1974年2月在广东五桂山镇鲤鱼山遗址考古时,出土一件石斧石质部分长约12厘米,中宽7厘米,顶部宽3厘米,斜长7.5厘米,厚2厘米,重325克石质刃部磨制,斜面打制,是一件手握式打磨石斧、砂石制砍砸器另一件木石器时代的磨光石斧,1987年广西城北镇新头源村村民挖屋基时出土,石质部分长12.6厘米,上宽4厘米,下宽6厘米,厚3厘米,重376克刃口磨制,是青石质斧头状砍砸器,石质部分保存完整理应还装有木柄,但历经千万年早已腐朽不存斤(今作锛子、锛头)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房梁屋檩榫卯的开坯加工里,在独木舟的开坯加工里,施力者站在木料上,横刃的砍削工具更能充分发力工作发展到战国秦汉以后的斤(锛子、锛头)是木柄套嵌金属铁刃口,否则整体的铁身锛子是很沉重的从操作姿势来看,伐倒树木,无论是砍伐直立态干还是躺态树干上的枝丫,用斧(左右挥动)顺手些;而剔除树干上的枝丫,用“斤”上下挥动顺手些千百年来我国木匠使用的“锛子、锛头”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削平木料的工具柄与刃具相垂直呈丁字形,刃具扁而宽,使用时向下向里用力而这个解释,正跟《庄子·徐无鬼》所说的“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相符合千百年以来“运斤成风”早已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熟语(但“斤”字在日常生活里却演变为一个重量的单位,反而失去了它的本意斤和斧的作用,在近代民族学调查中也得到旁证独龙族的主要工具就是斤和斧,运用斤、斧砍伐树木,是其刀耕火种过程里最重要的环节[4]珞巴族的火耕作业亦以斧和斤为主,主要功用是砍伐树木[5]民 族学调查中,也发现了石斧和石斤的木柄方式有交叉,装柄形式多样,意味着木-石器的功能多样甲骨文反映的斤斧手柄甲骨文中的丙字,原为天干十日中的第三位,本意为“石洞穴”,反映了远古先民“穴居”的生活由此,甲骨文“丙”字常与“穴”字相互混淆1.“丙”的字源解读甲骨文丙 ,形象类似“穴”,表示用来安装木柄的石器孔洞本义:石器孔里的木柄有甲骨文 在“ 穴 ” (孔洞)上方加一横一 ,表示穿在石器孔洞里的木棍金文 在甲骨文字形 基础上有所变形 篆 文 承续金文字形当“丙”的“石器39手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木”另造“柄”代替 由此可见,公元100年东汉许慎《说文》曰:“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丙承乙,象人肩的说法,完全是凭借玄想、不符合客观事实、牵强附会的误解。

      东汉《说文》距离殷商一千五百年,发生这样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今人万不可再以讹传讹了 2.“穴”的字源解读穴,甲骨文穴= (石)+ (石),本义:岩石中的洞窟篆文 写成屋形,表示远古先民以穴为屋在殷商象形文字,“石穴”和“装木柄的石器洞”有相通之处3.“柄”的字源解读为区分“丙”字所指的不同意义,后期甲骨文出现了柄= (木质)+ (穴,石质穿孔),表示木石复合工具的“把柄”篆文 调整成左右结构《说文》曰:“柄,柯也从木,丙声《广雅》曰:“柯,柄也《仪礼·大射礼》曰:“有柄后来青铜器铭文又出现一个“柯”字如下:4.“柯”的字源解读金文柯 = (于)+ (木),《説文》曰:“柯,斧柄也从木,可声安装木柄的石斧、石斤出土情况石斧(也有人称之为石铲,不确),基本形制是扁平长方形,双面刃呈直、弧线形,通体磨光斧体有从厚向薄变化的趋势,出土时在石斧顶部常见到凹槽、横脊、圆孔、段、肩等等,这些特征,都是为装柄而设置的石器装柄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创造,但人类取得这项创造并不容易斧柄对原始人类来说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困难的发明早期考古学对斧柄、斤柄的考察非常欠缺,更多的是关注石斧石斤(锛)本身在有些墓的随葬品出土时,位于石斧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