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合成反应第三章讲解.ppt
224页第三章 酰化反应 定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 酰基的反应称为酰化反 应 用途1:活性化合物的必要官能团 降低氨基毒性 用途2:结构修饰和前体药物 用途3:羟基、胺基等基团的保护 防止氧化副反应 直接酰化反应 间接酰化反应 主要发生在碳、氧、氮、硫原子上 酰化反应 反应类型 •亲电酰化反应 •亲核酰化反应 •自由基酰化反应 第一节 氧原子上的 酰化(酯 化)反应 醇酚 伯醇仲醇叔醇 活性: 常用的酰化试剂: 酰胺、酯、羧酸、 酸酐、酰卤、烯酮 醇或酚的氧亲核进攻酰化剂的羰基碳(可能已由酸催化作用更加极化,甚至已形 成碳正离子),由此加成到羰基上,然后消除酰化剂上的离去基团(该离去基团 可能需要预先质子化),得到酯 机 理 叔醇的酯化:SN1机理 主要影响因素 • 底物的结构:底物为醇或酚,亲核物种为羟基氧原子 当氧原子电子云密度降低时反应活性会降低,由此可知, 与烷基醇相比酚及烯丙醇的酰化会困难一些,而难以酰化的 底物就需要较强的酰化剂,比如酚的酰化一般要用酸酐或酰 卤空间障碍也是一个较大的影响因素,如仲醇的反应速率 低于伯醇,而叔醇在酸催化下会形成碳正离子,所以叔醇的 酯化一般是单分子亲核取代(SN1)机理。
• 酰化剂: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酰化活性顺序一般为 酰卤(BrCl)酸酐酯酸酰胺,这一顺序实际上与离去基 团的离去能力一致 • 催化剂: • 3.1.1 羧酸为酰化剂 • 3.1.2 羧酸酯为酰化剂 • 3.1.3 酸酐为酰化剂 • 3.1.4 酰氯为酰化剂 • 3.1.5 酰胺为酰化剂 • 3.1.6 乙烯酮为酰化剂 3.1.1 羧酸为酰化剂 • 3.1.1.1 质子酸催化 (1)均为可逆反应 (2)室温下反应速率甚低,要加热才能加速反应 (3)可采用浓硫酸、高氯酸、四氟硼酸、氯化氢气体等 无机酸或苯磺酸等有机酸 (4)简单,但对位阻较大的酸及叔醇等易脱水 • 影响因素: (1)酸和醇的结构 (2)反应温度 (3)催化剂的影响及其选择 • 浓硫酸:一般低于100C可使用 • 干燥氯化氢:适用于以浓硫酸为催化剂时易发 生脱水等副反应的含羟基化合物的酯化,也常 用于氨基酸的酯化 • 对甲苯磺酸:适用于温度较高及浓硫酸不能使用 • 的场合 3.1.1.2 Lewis酸催化 • 收率高、纯度好,避免分解或重排 • 对位阻大的叔醇酯效果不好 • 四氯铝醚络合物:AlCl3的干燥醚溶液中通入干燥 HCl气体至饱和即得四氯铝醚络合物。
适用于低温 酯化 肉桂酸甲酯的合成:BF3催化 质子酸催化时双键会有反应,甚至会发生芳环上的烷基化反应 • 3.1.1.3 Vesley法: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 DCC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3.1.1.4 DCC及其类似物脱水法 DCC类似 物 1 加入有机碱可以帮助羧酸去质子,增加其亲核能力,故在此反应过程中加入4-二甲氨基吡啶 (DMAP)等可以提高反应速率 2 主要用于原料昂贵或结构复杂、基团敏感难以衍生的场合,如多肽合成 J. Am. Chem. Soc., 1988, 110 (12), 4041-4042 3.1.1.4 Mitsunobu 反应: (a)DEAD (1)和三苯基膦(2)进行加成, 形成季鏻盐3, (b)对季鏻盐3 进行质子化, (c)形成烷氧鏻盐4, (d)发生SN2 型取代反应, 构型发生翻转, 生成产物R2X. 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三苯基膦被氧化成为三苯氧膦, 偶氮二碳酸二乙酯被 还原成为肼二碳酸二乙酯. 三苯基膦的三个苯基在醇与三苯基膦结合时会成为障碍,所以,该反应对伯醇和仲醇具 有选择性,而叔醇难以反应 醇与三苯基膦结合的产物与羧酸负离子反应时,相对于醇的结合物为SN2历程,所以醇的构 型在反应过程中会发生翻转。
利用这一特点,可对光学活性的仲醇进行构型转化 3.1.2 羧酸酯为酰化剂 •酯交换反应为可逆反应,为使反应完全使产物中低沸点的醇 、酸或酯连续蒸出 1 中间过渡态将优先消除那些容易离去的基团(可参考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 2 因为是可逆反应,消除哪个基团还与浓度有关(实际上这个因素可能更主要) 3 实际应用时,一般用高级醇置换低级醇 3.1.2.1 羧酸硫醇酯 活性羧酸酯法(肽类,大环内酯类合成) 硫醇酯 前体 3.1.2.2 羧酸吡啶酯 n=5 (89%) n=11 (69%) 吡啶酯 前体 3.1.2.3 羧酸三硝基苯酯 难于分离,所以三种物质一起加入 Cl-TNB 三硝基苯酯酯可由三硝基氯氯苯与羧羧酸盐经盐经 加成-消除机理合成,而三硝基苯氧基则则是很好 的离去基团团,可顺顺利进进行酯酯交换换反应应 3.1.2.4 羧酸异丙烯酯 异丙稀酯酯可由羧羧酸与丙炔通过过加成反应获应获 得,其也可与醇进进行酯酯交换换反应应,此法适用于空 间间障碍大的羧羧酸 3.1.2.5 1-羟基苯并三唑酯 三唑酯酰化条件温和,选择性好,在伯醇与仲醇并存时可选择性地酰化伯醇;在羟基和氨基 并存时可选择性地酰化氨基(实际上低温反应可能也很关键)。
3.1.3 酸酐作酰化剂 强酰剂,不可逆,酸碱催化(酸活性通常比碱强) 适用范围: 1.难以反应的酚羟基或空间位阻较大得羟基化物 2.多元醇、糖类、纤维素、长链不饱和醇 反应难易与醇结构相关:伯仲叔(空间效应主要) 酸催化反应机理: 碱催化反应机理: 98% 98% 对位阻较大的醇可采用4-取代氨基吡啶作催化剂 -NR2为-N(CH3)2, -N=C(NMe2)2, Etc. BF3 当醇、酚羟基共存时,三氟化硼可对醇羟基选择性催化酰化 这个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碱催化时活化羟基的机理实际上,究竟是活化酸还是活 化醇(酚)羟基可能与催化剂的碱性、亲核性以及羟基的酸性和反应条件有关 三氟甲磺酸盐 酚的酰化 混合酸酐法 • 活性强,范围广 • 更有实用价值 使酰基转移的方法 • 增大其位阻或离去能力; • 允许两个羰基可逆性进攻 ①羧酸-三氟乙酸混合酸酐(适用于立体位阻较大的羧酸 的酯化) 羧酸-三氟乙酸混合酸酐的制备 ②羧酸-磺酸混合酸酐 ③羧酸-取代苯甲酸混合酸酐 ④其它混合酸酐 碳酸乙酯 • 3.1.3 酰卤作酰化剂 不可逆反应; 活性强,适用于位阻大的羟基酰化; 不如酸酐稳定; 用碱中和生成的HCl 有机碱还有催化作用: -NR2为-N(CH3)2, -N=C(NMe2)2, 酚的酰化 1,2-二醇的选择性酰化 • 3.1.5 酰胺作酰化剂 酰胺 • 3.1.6烯酮作酰化剂 eg: (98%) (89%) • 3.1.7其他酰化剂 Ac-TMH Ac-TMH • 3.1.8 羟基保护 方法: •甲酸酯 •乙酸酯 •苯甲酸酯及其衍生物 3.1.8.1.甲酸酯保护基 • 特点是易于形成,并可以在乙酰基及其他酰基存在 下选择性脱除。
• 保护方法:可以用90%甲酸;70%甲酸中含少量的过 氯酸;甲酸/乙酐的吡啶溶液;甲乙酸酐/吡啶以及 DMF和苯甲酰氯的加成物等 • 脱甲酰基方法:用碳酸氢钾/稀甲醇或其他缓和碱性 试剂如非常稀的氨/甲醇 应用举例 3.1.8.2.乙酸酯保护基 •方法:用乙酐、乙酰氯、乙酸乙酯、乙酸五氟苯酯等试剂进行酰化 •应用乙酐或酰氯时,可用吡啶、DMAP、TMEDA及三氟化硼的乙醚 复合物催化 •乙酸乙酯若以三氧化二铝或二氧化硅为载体,以硫酸氢钠为催化剂, 可对伯醇羟基进行选择性酰化,而对分子中的仲醇、酚羟基没有影响 • 脱除方法: •50%氨-甲醇溶液:氨解,时间长,苯甲酰基脱除 •氢氧化钠-吡啶:酰氨基较稳定 •Bu3SnOMe在二氯乙烷中或三氟化硼-乙醚在湿乙腈中:选择性地脱 除葡萄糖差向异构体羟基上的乙酰基 •DBU或甲氧基镁:苯甲酰基和乙酰基共存时,选择性地脱除乙酰基 •碳酸钾-甲醇水溶液:仲醇及烯丙醇(100% ) •氰化钾-乙醇:对酸、碱敏感的物质 3.1.8.3.苯甲酸酯及其衍生物 • 应用:碳水化合物及核苷醇羟基的保护 • 苯甲酸酯衍生物主要包括对苯基苯甲酸酯、2,4,6-三甲基 苯甲酸酯,O-二溴甲基苯甲酸酯、O-碘代苯甲酸酯等。
• 以Bz2O2及Ph3P为试剂则位阻大的羟基发生酰化,且光学 活性醇发生构型反转 • 脱除方法: • 一般在甲醇中加入碱性催化剂即可(如NaOH、Et3N、 KOH等) • 格氏试剂在硅醚存在下选择性脱除 • 将甲醇转化成对苯基苯甲酸酯衍生物: • 保护羟基,酯多呈结晶状而易于分离 • 用碳酸钾-甲醇可进行选择性分解,因此在一些复杂化合 物的合成中(如前列腺素)得到应用 第二节 氮原子上的 酰化反应 胺基羟基 脂胺芳胺 伯胺仲胺 活性: 酰化剂活性顺序 机理: 3.2.1 羧酸为酰化剂 • 羧酸的酰化能力较弱,适于碱性较强的胺类的酰化 弱酰化剂,与胺成盐后使胺亲核能力下降 反应条件: 可逆反应,高温下脱水,对热敏性酸或胺不合适 (1)于反应体系中加入浓硫酸或通入干燥HCl及应用其它催 化剂(ZnCl2\PCl5 、NaOAc等)有助于反应进行 (2)芳环上有硝基的芳胺,可加多聚磷酸(PPA)共热,促 进反应例如: DDC(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类缩合剂:条件温和 CDICBMIT 3.2.2 羧酸酯为酰化剂 活性不如酰氯、酸酐,但易制备、不与胺成盐,广泛用于酰胺及 多肽的制备 对于反应活性较低的原料,有时可以加入强碱(氨基钠、丁基锂以及甲基氯化镁等)使胺去质子 化以增加其亲核能力。
非那甾胺中间体的合成:酯的胺解 在用酯对胺基酰化时加入BBr3或BCl3 ,可提高酰化 的收率例如: 活性酯法:常用活性酯 羧酸异丙烯酯(羧酸与丙稀加成物)以及酯肟 羧酸异丙稀酯(羧 酸与丙稀加成物) 以及酯肟 活性酯多用于多肽和抗生素等的合成 3.2.3 酸酐为酰化剂 活性低于酰氯,可被酸和碱催化常用的酸催化剂有硫酸、磷酸和高氯酸等 加成-消除机理 混酸酐法:当酸酐难于制备时,可采用 常用的混酸酐有磺酸酐、磷酸酐和碳酸酐 DEPC •3.2.4酰卤作酰化剂 吡啶,三乙胺,N,N-二甲基苯胺等缚酸剂 酰卤(X=Cl、Br、F)与胺作用时反应强烈快速,其中以酰氯应用 最多 为了获得好收率,必须不断除去生成的卤化氢以防止其与 胺成盐,中和卤化氢可采用加过量的胺或加入有机碱吡啶、三 乙胺,甚至强碱性的季胺化合物,有的可加入无机碱(如NaOH 、Na2CO3 、NaOAc等),对于某些弱亲核性胺,可加入吡啶, 三甲胺等为催化剂,后者与酰化剂形成酰基铵盐(RCON+R’3)X- 而呈现出较高的酰化能力 Schotten—Baumann方法:加入NaOH Claisen方法:加入Na2CO3 由于酰氯活性强,一般在常温、低温下即可反应,故多 用于位阻较大的胺以及热敏性物质的酰化上。
乙酸钠的作用为缚酸,否则,生成的氯化氢与未反应的萘胺结合成盐,将降低氨基的亲核能力 3.2.5其它方法 RCON3 活性似酸酐,离去基稳定性大,不消旋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爆炸 易重排 用于肽类合成 活性酰胺 Evens试剂 3.2.6芳胺酰化中的几个问题 选择性单酰化 84% 85% 3.2.7 氨基的保护 • 形成N-C键保护 • 1.酰基衍生物 • 2.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 • 3.烃基衍生物 • 质子化及螯合作用 • 形成N-S键保护 • 单酰化 可用甲酰基、乙酰基及取代乙酰基保护氨基 • 1.甲酰化方法:①胺与98%甲酸共热在有些情况下 采用恒沸蒸馏法除去生成的水更好 • ②甲乙酸酐(乙酰氯与甲酸钠或98%甲酸与乙酸酐作用 生成)或甲酸五氟苯酯在室温下与胺反应 • ③ DMF与胺在硅胶存在下加热 • ④易消旋胺采用HCOOH-DCC-Pyr法 • ⑤铵盐用HCOOH与 • 在甲基吗啉下酰化 • 脱除方法:碱性水解;酸性醇解 其它:Pd/C-H, 乙腈-光照,肼解,过氧水解等 • 2.乙酰化方法:①用酰氯或酸酐通过酰化来制备 • ②在DCC存在下用酸直接酰化 • ③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