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教材分析.docx
27页高中历史教材分析 篇一:高中历史政治史教材分析 ——《人教版:历史必修·1》 教材知识结构分析:历史必修1一共有八个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3.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5.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专题一、专题四、专题六、专题七主要介绍了中国政治文明发 展史,专题一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专题四属于中国近代史,专题六、七属于中国现代史或当代史专题二、三、五、八介绍了西方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一属于世界古代史,专题三为世界近代史专题五、八为世界现代史 历史必修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重点反映的是中外历史政治领域的发展,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政治制度发展中的作用的刻画,反映出政治制度的创新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在政治文明史教学中要着重传达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基本趋势就是:从专制到民主,国际社会则是从无序走向一定程度的有序(对话协商机制、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机制,多种国际组织的建立及国际条约协定等)。
在政治文明史教学内容中药反映时代政治的多元性和不同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用大文明史观建构历史,“厚今薄古,贴近时代”是其一贯体现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现代公民的政治素养 就全书而言,人教版教材全书均由前言、目录、正文、附录等部分组成, 人教版还有“ 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和“历史学习推荐网站” ,其次还附有“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人教版的是政治领域中外大事对照, 以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主, 中外分列, 并附经济、文化领域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 以资对照, 试图提供一个在各层面之间以及中国与外国之间横 向的互动中纵向发展的脉络,将中外史事置于人类文明进程大背景下, 同时纵向展现社会的各横切面 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下设若干课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 单元的排列顺序体现该册历史主题演进的时序线索 和中外之间的并列互动关系单元内部各课也非常注重内在逻辑联系, 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每个单元前, 人教版教材也都设置了单元导入 , 对单元内容进行概括提示人教版的“ 单元导入” 图文结合, 比岳麓版的“ 单元导语”多了“学习建议”———对学习本单元的学法进行提示, 便于学生以科学的方法投入学习。
人教版教材的课文结构都是由课前引导、正文、课后练习等部 分组成课前引导:人教版课前设一个导入框, 导入语大多是描述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具体生动的历史情景 , 也有叙述本课背景的 正文:人教版各课正文均为3 个子目, 课文主体部分用宋体字, 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文中穿插“ 历史纵横”、“ 资料回放”、“ 学思之窗” 和图片、地图等, 另外, 人教版在正文结尾设置了“ 本课要旨”,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课后设计: 设置了“ 探究学习总结”, 包括1 个“ 本课测评”和1 个“ 学习延伸”“ 本课测评” 是对每课必须掌握的内容进行检测“ 学习延伸” 是为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在课后设计方面, 人教版教材注重史料解析题, 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解读, 增强学生的证据、问题意识, 探究意识以及逻辑推理、思维和理论分析的能力人教版与岳麓版教材都精心选用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地图, 图文结合得比较好 就专题分析而言,(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专题讲授了从先秦到明清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代表的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是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秦朝之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成为历史主流,直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罗马是古代世界文明中心之一,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和西方文化的渊源本专题通过讲授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包括希腊文明的产生、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和影响,来展现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脉络其中罗马法对于现在法制建设和后人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也有重要作用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本专题讲授的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于发展,主要涉及英国、美国近代民主进程的内容,包括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联邦共和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西方各国以国家权力取代王权,以法 律取代王命和特权,以民选的国家机构取代王朝和朝廷专权,以“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从而建立和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近代中国的历史是遭受列强凌虐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历史争取民主独立和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面对的两大历史主题本章内容主要包括近代前期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日军的侵华罪行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沦陷。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反抗外国侵略中最终取得民族独立5).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本专题主要涉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讲授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反映了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逐步走向实践的历史进程其中需充分认识《共产党宣言》在历史中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本专题包括民主政权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初期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历程、“文化大革命”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严重破坏极其深刻教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转折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以及“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与实践反映了经历艰难的摸索,进入新时期后中国社会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发展道路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专题内容蛀牙包括建国60多年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有关内容: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极其重大外 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实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活动。
反映了中国适应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积极发展对外关系,逐渐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二战后,随着雅尔塔体系的形成,美苏对峙并形成“冷战”态势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战后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中国改革后的振兴、不结盟运动兴起后,特别是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所以本专题主要包括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内容 纵观政治史教材,明显呈现一些新的特征: 1、政治史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的政治素养 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课程,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强调有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学科知识的选择必修课程政治文明史精选中外历史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政治制度、重大的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重点反映的是中外历史政治领域的发展,特别是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同时注意反映重大政治事件、主要历史人物及其在政治制度发展沿革过程中的作用制度创新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通过政治史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九个专题的学习,“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 篇二: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看透教材(史实)+理论(理论背景)、认识教材和理解教材 参考书目: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 叶小兵《历史教育学》 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 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材料(教师指导学生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 材和手段 分类: 一是:呈现方式或者载体划分(物化材料) 1、文字类: 教科书(常用的基本的历史教材)、 教辅用书(讲义、教师用书、练习册、地图册、绘图册、学 习指导书、习题集)、 历史文献资料(官私档案、家谱、方志、正史、日记、报刊、 碑刻)、 历史著作及读物(故事、小说、论文、专著、剧本等历史题 材的文学作品)。
2、电子音像类:图片、图表、地图、录像、录音、影视、计算机软件 3、实物类:文物、模型 二是:使用状况/重视程度 基本教材(常规教材)、 辅助材料 教材的功能与作用: 呈现资料(信息载体)、解释资料、启发刺激思维的工具、帮助学生从历史求证现实,从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范围 推荐读物: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 从教学论、课题论的角度: 是历史课程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 是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凭借、 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历史教材的编写 与史学著作的区别:适用对象的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取材标准不同(选材 取材依据课程标准)、编著类别不同(编为主)、内容呈现方式不同(教科书对史学专著的转化方式、较为简单易懂,史著为引人新材料、专业知识) 编写的制约因素:符合国家立场、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受制于考虑 学生的年龄以及认知发展水平、从传统“教本”转到“学本”、挑选一些基础的,学生需要了解又能掌握的历史知识 编写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取向: 原则: 科学性原则(客观真实、符合事实、真实可靠、非史学家少用、多用 权威大家公认的、图片视频选取要著名出处) 教育性原则(具有教育意义、哲学意义、体现主流意识、符合教育客 观规律(掌握学生思维规律)) 基础性原则(基本史实需要学生掌握了解、面大不是专题知识、建立 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上) 结构性原则(结构优化、知识结构的讲解、并非专业化展示) 可读性原则(利于学生理解、难度与容量适当,难度适中) 适用性原则(可接受性高、章节之间、课与课之间尽量均衡) 内容取向: 教师取向:一般选择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勾勒基本的知识框架。
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备课方便,如人教版教材 学生取向:史料与图文并茂,以学生为主(人民版、岳麓版) 知识灌输取向:选择历史认识的已有成果 能力培养取向:选择典型的历史事实的陈述及原始资料(选择与 学生直接经验比较接近的直现性强的,具体历史细节编入教科书 教科书的编写体例: 体例是指教科书的编撰架构和组织样式,现今主要有章节 体、课题体、专题体 1. 章节体:把历史划分为各个不同时代为章,再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划分为 几个节来阐述历史既有横向,也有纵向优点:阶段性与全面性的结合,且主次有别劣势:割裂了一时段内史实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考察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形式教呆板如1904,夏曾佑《中学历史教科书》 2. 课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初中历史教科书以课为单位,按照历史 发展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现象为纲目,每课讲授一课时优点:每课一主题,内容集中,层次简单,好教好学较为自由,发展空间大缺点:阶段性不明,历史现象主次不分明 3. 专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在书中设置若干专题进行 编写优点:为师生教学的创造性留下空间,师生可以就某个专题深入探讨。
实行共同发展缺点:割裂连续性,历史知识点支离破碎,难于体现历史发展的相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