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系及起源.doc
3页约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星云假说理论认为,弥漫在宇宙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受其他天体的引力扰动或邻近超新星(质量为太阳的8—10倍以上的大质量恒星,在核燃料耗尽后会发生极其猛烈的爆发,亮度在几天内突增千万倍甚至上亿倍)爆发的冲击波作用,使得重力得以克服内部气体的膨胀压力而发生坍缩,核心变成原始太阳,周围形成原太阳星云;太阳系内的所有天体均由原太阳星云内的物质组成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km(以冥王星作边界)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8颗行星、至少165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冥王星、谷神星、阋神星、妊神星和鸟神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此外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彗星和无以计数的天外来客—流星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矮行星,即“侏儒行星”,体积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围绕太阳运转,质量足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近于圆球)形状,没有清空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同时不是卫星彗星,俗称扫把星,是由冰构成的太阳系小天体,当它与太阳足够接近时,便会展示出彗发(稀薄、糢糊的临时性大气层),有时有彗尾彗核由松散的冰、尘埃、和小的岩石颗粒组成,直径从数百米到数十公里不等。
古人一般认为彗星是凶兆彗星的轨道周期范围很大,从几年到几十万年短周期彗星来自海王星轨道之外的柯伊伯带,或是与离散盘有所关联长周期彗星被认为起源于太阳系外缘长周期彗星可能是受到太阳系外侧的大质量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或是恒星经过时的引力摄动而朝向太阳前进彗星和小行星的区别只是有无彗发或彗尾的存在截至2011年1月已有4,185颗已知的彗星绝大多数彗星都晦暗不明流星,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因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流星有单个流星、火流星(特别明亮的流星)、流星雨几种大部分可见的流星体都和沙粒差不多,重量在1克以下流星进入大气层的速度介于11km/s到72km/s之间陨石,指起源于外太空,撞击到地球表面后残存的天然物体当它还在太空时称为流星体月球和火星上也发现了陨石陨石因撞击或经过大气层时发光成为流星时被观测到而被寻获的称为坠落陨石,其它陨石都称为发现陨石截至2010年2月,全世界收藏的坠落陨石标本约1,086颗,被认定的发现陨石有38,660颗。
陨石分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大型陨石撞击到地表会留下撞击痕迹,称陨石坑沈阳陨石山上的古陨石曾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陨石,体积155×50×60立方厘米,但1976年3月8日呈雨状陨落在吉林市区的陨石总重量达2,700公斤,其中最大的1号陨石重1,770公斤,体积为117×93×84立方厘米,吉林陨石成为“世界陨石之最”吉林陨石雨降落时未造成一人一畜一物的伤害,实属世界陨石雨降落历史中所罕见太阳系8大行星:依照至太阳的距离,依序是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8大行星按体积由大到小排序为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8大行星公转时有共面性、同向性(逆时针)、近圆性特征水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都有磁场,但只有水星是太阳系类地行星中除地球外唯一一颗拥有显著磁场的行星,但水星的磁场强度不到地球的1%磁场帮助抵挡有害的太阳射线和其它宇宙射线,如无地球磁场,地球上的生命将很难出现和演化太阳,在茫茫宇宙中,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其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其它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比太阳远(日全食肉眼看见太阳的日冕)27万倍太阳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
与银河系核心平均距离为2.5×10^17km、26,000光年,公转周期约2.25亿年,公转速度220 km/秒(环绕银河系中心的轨道)、20 km/秒(相对于在星际间邻近恒星的平均速度)、370 km/秒(相对于宇宙微波背景)(向着武仙座方向以19.7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逆时针旋转),赤道自转周期25.38个地球日(赤道自转速度7,189km/h)直径约1,392,020km(地球的109倍),表面面积约 6.0877×10^12平方千米(地球的11,990倍),体积约1.412×10^18立方千米(地球的1,300,000倍),质量约1.989×10^30kg(地球的333,400倍,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平均密度约1,408 kg/立方米(约相对于地球密度的0.26),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约274.0米/秒(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27.94倍),表面脱离速度 617.7km/秒(地球的55倍),太阳活动周期11.04 年,总辐射功率3.86×10^26 瓦特(焦耳/秒)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普通气体,其中氢约占71.3%、 氦约占27%,氧、碳、氖、铁和其它元素占1.7%。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心区(核反应区,半径是太阳半径的1/4,约为整个太阳质量的一半以上核心的温度极高,达1500万℃,压力也极大)、辐射层(从热核中心区顶部的0.25个太阳半径向外到0.71个太阳半径,温度、密度和压力都是从内向外递减体积占整个太阳体积的绝大部分)、对流层(从太阳0.71个太阳半径向外到达太阳大气层的底部,气体性质变化很大,很不稳定,形成明显的上下对流运动)、大气层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厚度达500千米)、色球(厚约8,000千米,光球顶部接近色球处的温度约4,300℃,色球顶部温度高达几万度)和日冕(范围在色球之上,一直延伸到好几个太阳半径的地方日冕还会有向外膨胀运动,并使得冷电离气体粒子连续地从太阳向外流出而形成太阳风,太阳风可延伸到100天文单位远)3层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温度约5505℃,其能量来自于氢聚变成氦的核聚变反应太阳的核心每秒钟燃烧6.2亿公吨的氢,产生的能量以辐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其中22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太阳光到地球大约需要8分19秒据计算,通过光合作用,整个地球的绿色植物每天可产生约4亿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同时还能向空气中释放出近5亿吨氧,为人和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氧气。
太阳属于黄矮星(光谱为G2V),黄矮星的寿命约100亿年,目前太阳约45.7亿岁,在其主序星阶段已到中年期,在此阶段其核心内部发生的恒星核合成反应将氢聚变为氦在其核心,每秒能将超过400万吨物质转化为能量,生成中微子和太阳辐射以此速度,太阳至今已将约100个地球质量的物质转化成了能量太阳作为主序星的时间将持续约100亿年为了能够利用剩余的燃料,太阳会变得越来越热,燃烧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导致太阳不断变亮,变亮速度大约为每11亿年增亮10%约50—60亿年后太阳将耗尽进行核聚变的氢,其内核将会热得足以使外层氢发生融合,这会导致太阳膨胀到半径的260倍,变为一个红巨星此时,由于体积与表面积扩大,太阳的总光度增加,但表面温度下降,单位面积的光度变暗随后,太阳的外层被逐渐抛离,最后裸露出核心成为一颗白矮星,成为一个极为致密的天体,只有地球的大小却有着原来太阳一半的质量最后形成暗矮星银河年:如以最靠近银心点为新银河年的开始,太阳已过了13个新年,地球也过了12个新银河年、虚岁为13银河岁过新银河年前的阶段也许是地球最为冰冷的,也是银河冬季(地球大冰期)中最冷的太阳系很快又要过新年了,时间约在800万±400万年后,相对于漫长的银河年来说现在约到了“12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