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卷4(中学教师资格证).docx
22页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通过艺术欣赏、艺术观摩以及自身的艺术实践,使学生获得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对艺术的兴趣和创作才能的兴趣小组属于()A.技术小组B.学科小组C.艺术小组D.体育小组答案: C解析: 略2.我国明朝末期的东林书院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所具有的()A.政治功能B.人口功能C.经济功能D.文化功能答案: A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功能3.人们有时会发现夜空中的月亮似乎在动,说的是()现象A.动景运动B.诱导运动C.自主运动D.运动后效答案: B解析: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导运动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们却觉得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4.()认为,“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A.吴伟士B.施泰伦C.华生D.格塞尔答案: B解析: 德国心理学家施泰伦在其所著的《早期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遗传共同影响的“合并原则”,即提出: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5.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A.孔子B.昆体良C.杜成D.赫尔巴特答案: A解析: 略。
6.“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A.唐宋时期B.春秋时期C.明清时期D.元朝时期答案: A解析: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7.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C.认识活动D.实践活动答案: D解析: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8.根据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学生闻老师呵斥而畏惧,见试卷获满分而欣慰”属于()A.信号学习B.刺激一反应学习C.连锁学习D.言语联结学习答案: A解析: 信号学习是指学习者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9.下列不属于外铄论的代表人物的是()A.孟子B.洛克C.荀子D.华生答案: A解析: 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洛克、华生等10.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不包括()A.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B.对象的活动性C.刺激物的新颖性D.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答案: A解析: A项属于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11.当教师提问“一个四边形,每边边长都是1,面积是否是1?”许多同学肯定的回答是1,刘晓翔同学却回答说,如果把它压扁,变成一条线,面积就差不多成了0这体现了发散思维的()A.流畅性B.变通性C.独特性D.独立性答案: C解析: 独特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以及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12.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括()A.班、课、室B.师、生、课C.师、生、时D.班、课、时答案: D解析: 班级授课制可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具体表现为:(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按课教学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3)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个单位时间称为“课时”,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13.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A.学习领域、课表、模块B.学习领域、科目、模块C.学习领域、科目、课表D.课表、科目、模块答案: B解析: 略14.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A.群众性活动B.个别活动C.小组活动D.学科活动答案: C解析: 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的是()A.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B.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C.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D.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答案: C解析: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是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6.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说明学生的认识具有特殊性,表现在()A.认识的间接性B.认识的交往性C.认识的教育性D.有领导的认识答案: D解析: 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传授、指导下进行以达到认识目的的即,教学过程是一种有领导的认识过程17.下列关于认知风格的表述正确的是()A.场依存型的人比场独立型的人更多地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B.认知风格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C.区分冲动型和沉思型的标准是反应时间D.发散型认知风格优于辐合型认知风格答案: B解析: 场独立型的人更多地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所以,A项错误;区分冲动型和沉思型的标准是反应时间和精确性,所以,C项错误;认知方式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所以,D项错误、B项正确18.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是()A.观察研究法B.调查研究法C.实验研究法D.历史研究法答案: A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观察研究法的概念19.教学和智育是()A.同一关系B.因果关系C.隶属关系D.交叉关系答案: D解析: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因此,二者是交叉的关系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20.学校教育产生于()A.封建社会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答案: B解析: 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21.如果说一个儿童是天才儿童,那么他的智商至少应该是()A.110B.120C.130D.140答案: D解析: 推孟统计智商百分比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IQ超过130为智力超常辨析题(每题8分)22. 思维越灵活,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出越多的合理假设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能否有效提出假设,受到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思维越灵活、知识经验越丰富,提出的假设就越多解析: 23. 活动课程理论是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本质的差别。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它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联系性、连贯性进行编制活动课程理论是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它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没有固定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解析: 24. 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简言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解析: 25. 杜威重视课程的组织要考虑儿童的心理顺序,因此他否认课程的组织要考虑教材的逻辑顺序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杜威并不否认课程的组织要考虑教材的逻辑顺序,但他更重视课程的组织要考虑儿童的心理顺序他主张课程的组织应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将教材心理学化,在教学过程中将儿童的个体经验逐渐提升到教材的逻辑水平。
解析: 简答题(每题10分)26.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答案: (1)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①运用先入为主的策略,事先预防课堂问题行为;②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2)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①控制策略;②矫正策略解析: 27. 心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案: (1)面向全体学生;(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3)尊重与理解学生;(4)发挥学生主体性;(5)个别对待学生;(6)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解析: 28. 简述义务教育的意义答案: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解析: 29. 简述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答案: (1)遗传;(2)环境;(3)教育;(4)主观能动性解析: 材料分析题(每题18分)30. 一初中女生把一个男生写给她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为了严厉教育学生,班主任对这个男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为了“杀一儆百”,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公开了情书,导致该男生最终退学请用德育规律和德育原则对该材料进行分析答案: 这一材料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的规律,违背了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①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②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斗争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③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材料中的班主任只是对写情书的男生严厉批评,没有重视培养他的自我教育能力,没有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违背了上述德育过程的规律2)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①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材料中的班主任在班会上公开学生写的情书,是不尊重、不热爱学生的表现在德育的过程中,只有把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解析: 31. 小明学习努力,遇到不会的数学题便问老师,老师想到一种新思路便讲解给小明,但小明仍不会老师讲两遍后小明仍未听懂,老师就说:“那你把答案记住就行了”请用心理学的相关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