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pdf
4页1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 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 记住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 掌握商鞅变法的主 要内容及影响 了解都江堰的修建 功能和影响 2 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3 认识到改革促发展 改革促进步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时代的需要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一 战国七雄 1 背景 1 经过的纷争 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完全 崩溃 2 战国初年 晋国被 魏三家大夫瓜分 国由大 夫田氏取代 3 战国七雄 2 战争特点 各自为政 扩充军队 战争很大 参战兵力多 交战区域 广 长 3 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之战 4 影响 1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先后崛起 其他各国逐渐衰落 2 地处西部的国 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 商鞅变法 1 背景 战国时期 和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生产力水平不 断提高 新兴阶级势力增强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 各诸侯 国实行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以求在兼并战争中取 胜 在各国的变法中 秦国的成效最大 2 时间 公元前年 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 内容 1 政治上 a 确立 由国军直接派官吏治理 b 废除 贵族的特权 c 改革制度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d 严明 禁止私斗 2 经济上 a 废除井田制 允许土地 b 奖励耕织 生产粮食 布帛多的人可免除 c 统一 3 军事 奖励 军功 对有军功者授予 并赏赐 4 影响 秦国国力大为增强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一跃成为 为以后秦国奠定了基础 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 修建 后期 公元前年 蜀郡郡守主持 在成都附近 的修建了都江堰 它由和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2 2 作用 都江堰发挥出 灌溉 等多方面作用 使成 都平原成为沃野 成都平原因此被称为 2200多年来都江 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 的智慧 二 合作探究 商君治秦 法令至今 公平无私 罚不讳强大 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秦策一 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什么 有什么重大影响 三 巩固检测 1 战国时期 社会风雷激荡 战火连天 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 其中位 于最南端的是 A 秦国 B 魏国 C 齐国 D 楚国 2 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 战国 因战争重多 争夺激烈而得名 这一时期 的著名战役有 城濮之战 桂陵之战 长平之战 牧野之战 A B C D 3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 秦国新法十年 秦民大悦 秦成为第一大强 国 推行秦国新法的代表人物是 A管仲 B 商鞅 C 秦始皇 D 北魏孝文帝 4 商鞅在变法时曾说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 目的是 A 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 B 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 C 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 D 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 5 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 促进了农业生产 提高了军事战斗力 为秦国以 后兼并六国 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 是 A 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 B 奖励耕战 C 推行县制 D 重农抑商 6 主持修建都江堰 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的历史人物是 A 大禹B 李冰C 商鞅D 秦始皇 3 7 李斯在 谏逐客书 中说 孝公用商鞅之法 移风易俗 民以殷盛 国 以富强 百姓乐用 诸侯亲服 或楚 谓之师 举地千里 至今志强 这段 材料不能说明 A 秦孝公重用商鞅 B 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交融的进程 C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D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8 在战国后期的秦国 一个农民如果想要免除劳役 最好的办法是 A 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B 不隐瞒犯法行为 C 合法经商致富D 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9 史记 商君列传 记载 商君相秦十年 宗亲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 月而秦孝公卒 太子立 遂灭商君之家 这段材料说明 A 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 社会变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 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 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 会付出沉重代价 10 战国时期战事连年 干戈不息 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时势造英动荡 2 春秋战国诸侯国众多 到战国时期较强的只剩七个国家 这反应了历史 发展趋势是什么 材料一 秦孝公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一 并吞八荒之心 当 是时也 商君佐之 内立法度 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 外连横而斗诸侯 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 过秦论 3 上述史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次变法事件 结合所学内容 在下面示意 图中补写出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的时代成就了秦国的强国梦 1 写出上图中 A B C 所代表的诸侯 国 A B C 富国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措 强兵措施 4 4 这次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材料二见下图 4 材料二 三反映的是哪一水利工程 是谁主持修建的 有何功能 6 根据材料二 三 请你说出这项水利工程是如何造福千秋的 今天我们 该如何更合理的保护和使用它 请你提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材料三史书记载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 无荒年 天下谓之 天府 也 奖励生产 统一度量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