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范文.docx
5页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范文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闻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实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闻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实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相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相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复原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肯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 老师讲解与学生分析探讨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旧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找寻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老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渐渐强大的缘由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成功的缘由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探讨完,老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绽开探讨,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
最终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成功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无力反抗,形势非常紧急在此状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确定反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绽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斗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缘由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及课件图片了解,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复原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接着实行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③ 吴国开发江南 讲解并描述吴国发展经济的状况,老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为什么又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呢?赤壁之战后又形成了什么样的局面呢? 2、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3、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沟通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相识 【小结提升】 三国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辈出的时期若是是英雄,怎么能不懂三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