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绪论.ppt
37页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课时安排 100学时 理论 70学时 实验 30学时,教材沿革 劳动卫生学 试用教材 刘士杰教授 1961年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第一版 山西医学院 1981年 劳动卫生学 第二版 顾学萁教授 1985年 劳动卫生学 第三版 王移兰教授 1992年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第四版 梁友信教授 1999年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第五版 金泰乙教授 2003年,,第一章 绪 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quality of working life)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首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以防止其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其次,是对职业性病损的受罹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促使其尽早康复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发展史 公元前460-377年: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告戒他的同事“注意观察环境,以了解病人的根源。
意大利的拉马兹尼(Ramazzini,1633-1714年)于1700年出版了《论手工业者疾病》,该书描述了50多种职业病,被誉为职业医学之父 美国的汉密尔顿(Hamilton)-第一位从事职业医学的美国医生于1925年出版了《美国的工业中毒》 英国的亨特(Hunter,1889-1976年,是对职业病倾注无尽心血的通科医生)所著《Diseases of Occupation》在该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后期: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卫生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使一些古老传统的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我国职业医学概况 宋朝孔平仲(公元10世纪) “采石人,石末伤肺,肺焦多死” 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1593年)中明确提到铅矿工人的铅中毒宋应星在天工开物(1637年)中述及“煤矿井下简易通风方法 从1954年起,我国开始建立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的防治机构杰出的内科专家吴执中教授是我国职业医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在实践的基础上主编了〈职业病〉一书,为我国的职业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80年代初开始,在各省市、自治区及部分地区或省辖市及某些工业部门所属机构先后建立了防治机构为一体的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机构200多所,另外在全国2000多个防疫站都设有劳动卫生科。
自2001年以来,国家对卫生防疫机构进行调整,职业病防治工作隶属于疾病控制中心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人类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的疾病多数由环境有害因素所致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职业性有害因素 (occupational hazards) 劳动条件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生产性有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条件包括: 生产工艺过程 劳动过程 生产环境,环境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 职业卫生服务的质量,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金属及类金属、有机溶剂、 有害气体、农药 生产性粉尘:有机粉尘、无机粉尘、 混合性粉尘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 异常气压: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生物因素 炭疽杆菌、 森林脑炎病毒 布氏杆菌,,社会经济因素 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 职业卫生服务的质量,二、职业性病损 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统称为职业性病损,它可以是轻微的健康影响,也可以是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的伤残或死亡职业性病损 包括工伤(occupational injuries) 和职业性疾患(occupational disorders) 职业性疾患 包括职业病 和工作有关疾病两大类。
WHO1996年统计,全球每年约发生职业性外伤1.25亿例,死亡约20万人,每年新出现职业病患者1.6亿例,其中约110万被工伤和职业病夺取了生命据卫生部的调查,83%的乡镇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其中60%的企业没有配备任何防护措施,90%以上的粉尘作业场所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近30%的乡镇企业职工接触尘、毒等职业危害,几种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人检出率高达15.8%目前职业危害的人群覆盖面已经远远超出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事故职业病防治法45页),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s) 职业病防治法中的定义:“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范围: 广义讲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统称为职业病,但在立法意义上,指的是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有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对患职业病的工人给予经济上的补偿,故也称赔偿性疾病(compensational disease)。
1987年11月修订颁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列为法定职业病名单有9类99种2002年又修订为10类115种职业中毒:(56项) 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已基铅) 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 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 5铍病 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 7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8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9砷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砷化氢) 10砷化氢中毒 11氯气中毒 12二氧化硫中毒 13光气中毒 14氨中毒 15氮氧化合物中毒 16一氧化碳中毒 17二硫化碳中毒 18硫化氢中毒 19磷化氢、磷化氢、磷化铝中毒 20工业性氟病 21氰及请类化合物中毒 22四乙基铅中毒 23有机锡中毒 24羰基镍中毒 25苯中毒 26甲苯中毒 27二甲苯中毒 28正乙烷中毒 29汽油中毒 30二氯乙烷中毒,31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热裂解物中毒 32四氯化碳中毒 33氯乙烯中毒 34三氯乙烯中毒 35氯丙烯中毒 36氯丁二烯中毒 37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中毒 38三硝基甲苯中毒 39甲醇中毒 40酚中毒 41五氯酚中毒 42甲醛中毒 43硫酸二甲酯中毒 44丙烯酰氨中毒 45有机磷农药中毒 46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 47杀虫脒中毒 48溴甲烷中毒 49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尘肺:(12种) 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6项、12种) 中暑、减压病、高原病、航空病、局部振动病、放射性疾病(急性外照射放射病、慢性外照射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烧伤),职业性传染病:(3种) 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 职业性皮肤病:(7项) 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黑变病、痤疮、溃疡、根据《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可以诊断的其它职业性皮肤病 职业性眼病:(3种) 化学性眼部烧伤、电光性炎眼、职业性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 职业性耳鼻喉疾病:(2种) 噪声聋、铬鼻病,职业性肿瘤:(8种) 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工人肺癌、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 其它职业病:(7种) 化学灼伤、金属烟热、职业性哮喘、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棉尘病、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牙酸蚀病,发生职业病的条件 劳动者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不一定会发生职业性疾患、伤残或死亡,形成这种结局必须具有一定的致病条件,即个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三个因素联系在一起,才能对人体发生职业性损害。
有害因素的性质 作用于人体的量 人体的健康状况,个体易感性主要取决下列因素: ⑴遗传因素: ⑵年龄和性别 ⑶个体健康状况 ⑷生活方式及个人习惯 以上因素称个体危险因素,具有这些危险因素者对职业性有害因素较敏感故称易感者或高危人群 High risk groups: 某些人在接触某些职业性有害因素时,由于本身内在或外在因素的作用出现的反应比一般人群强,这些敏感性强的人成为高危人群职业病的特点 1.病因有特异性 患者均有明确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史,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以消除或减少发病 2.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3.在不同的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丛(cluster) 4.如能早期诊断、处理,预后较好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职业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故必须强调“预防为主”工作有关疾病 (work-related diseases) 是一组与职业有关的非特异性疾病,广义地说,职业病也属于工作有关疾病,但有所区别职业病是指某一特异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疾病,而工作有关疾病则指多因素相关的疾病,与工作有联系,但也见于非职业人群中.,特点是: ⑴与职业因素有关,但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即职业因素不是唯一的病因。
⑵职业因素可以促使潜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剧恶化,如一氧化碳可使动脉壁胆固醇沉积增加,可诱发和加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紧张作业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⑶调离该职业或改善环境可使疾病缓解或停止发生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准则 三级预防原则,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病因预防 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这包括:改善劳动条件使有害因素控制在安全卫生标准范围以内;检出高危人群避免其从事有害作业 原始级预防(primordial prevention),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早期发现病损,采取补救措施,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对已患病者做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防止病情恶化和并发症,促进康复四、职业卫生服务 1.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及健康监护(health surveillance) 2.职业流行病学 3.为制订有关政策法令提供科学依据 4.卫生监督 5.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