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保存较好的十大古镇.doc

24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6166419
  • 上传时间:2017-09-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42.50K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保存较好的十大古镇No.1 和平——最具特色的千年城堡式古镇【古镇历史】和平镇位于闽西北邵武南部,是一座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和平古称“禾坪” ,是一座古城堡和平镇建置始于唐朝,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宁、建宁、汀洲的咽喉要道,而且福建出省三道之一的隘道“愁思岭”就在和平境内,因而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唐时称“昼锦” ,宋为“昼锦乡和平里” 元承宋制明为“三十三都” ,万历年间和平开始修宝塔、建城堡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设和平分县明万历二十年(1592 年) ,一些大户人家时常遭山贼土匪强扰和掠夺,在黄氏族裔黄显岐、黄若岐首倡下,修建和平城堡城堡周长 360 丈,占地 0.43平方公里和平城堡全部用河卵石砌成,别具匠心城堡辟有四大门、四小门,并在门上建谯楼,用于瞭望和平古镇不乏豪门巨宅和有价值的建筑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是国家级的旅游资源古镇古迹】1、古街巷和平古镇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城堡内有两条分别连接东西城门和南北城门的街,街道两侧纵横交错的大小巷道都是中间铺青石板,两边铺鹅卵石,有的全部铺河卵石贯穿古镇南北的旧市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 。

      古街全长600 余米,宽 6-8 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铺筑,因北高南低的地形关系,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 ,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古街两旁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状的古建卵石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高墙窄巷,古朴幽远古民居鳞次栉比,既有中原古风,又具地方特色,堪称古民居的瑰宝2、县丞署和平历史以来就是邵武南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在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设和平分县,置“分县署”和“把总署” ,驻兵防守,隶属邵武府治县丞署位于古镇区东南隅的谢傅巷,坐西朝东,现有面积约 500 余平方米,两进厅,五开间,构架以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用材硕大,四根纵梁与横梁形成一个井字顶,使公堂显得更加威武壮观整幢建筑保留了明代建筑遗风地面上还有两排半圆小坑,为当时升堂时衙役口念“威武” ,手拄水火棒所留大门外有一块专给犯人枷号示众时站立的方石,称罚站石,一对脚印清晰可见署衙前右侧原有关押人犯的平房(俗称“班房” ) 署衙前一片空旷的坪地,为驻防官兵训练、演武场所,称为“校场” 民国四年(1915 年) ,县丞署由官产处拍卖给基督教作教堂――福音堂民国九年(1920 年) ,基督教会在此办起一所初级女子小学,1940 年辍。

      和平县丞署是全国保留最完好的分县衙门3、和平书院从开科取仕以来,和平出了 137 名进士,有进士之乡的美誉,这与已有千年历史的和平书院密切相关和平书院始创于后唐,创始人黄峭(871 年-953年) 唐时,黄峭之父从河南到邵武做官时,发现和平水向西流,非同一般,因此把家安置在和平其子果真应证了和平风水好,十八岁考上进士,官至五代后唐工部侍郎在朝做官时,黄峭最大的抱负就是“复唐” ,在感到复唐无望时就弃官归隐到和平,并创办了和平书院和平书院的北向大门的设计非常讲究,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反映了旧社会读书为做官,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三扇门形成了一个“品”字,意味着要当有品级的高官进入书院大厅,必须登十三级台阶,前六级为努力读书,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大门上方的木雕月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 和平书院初创时是一座黄氏宗族自办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开创了和平宗族办学的先河自宋以后,和平书院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历史上著名人物到书院讲学,如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过据说现存和平书院的东面门上“和平书院”四字就是朱熹题写的和平历史上文化教育的发达,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

      如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都是从和平书院走出来的4、谯楼和平古镇现存东北两座谯楼东门谯楼是三重檐歇山式,而其他三座谯均是两重檐的东门谯楼,门洞用石条砌成,墙体用大块的卵石筑成城墙脚下的这块“禁止搬运、保固地方”的石头,是和平“旧市三禁碑”之一,为清代设立北门谯楼,当地人称“武阳楼” ,因它对面的山叫武阳山,清同治年间翻修过风雨谯楼,见证百年夕阳烟雨;古朴城门,迎送多少古镇喜忧谯楼走过的是悠悠岁月,形容虽然残破斑驳,留下的却是耐人寻味的古镇历史5、古建筑——粮仓谢氏粮仓位于南门的“谢氏粮仓” ,为清中期建筑,外观为斗砖封火墙封闭的四合院式,风火墙有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占地面积约 2000 余平方米粮仓木制,仓底板距地面 20-30 公分以防潮粮仓大部分保存完好,是一处罕见的古代庄园主粮仓旧市义仓位于古镇东早在明代,和平即已建有义仓义仓主要用于救助孤寡贫病和灾荒之年赈济灾民现存的义仓,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占地近 400平方米建筑外观为斗墙封火墙四合院式,内设仓房 4 间,可储谷 1000 余石No.2 黄姚——梦境家园的小桂林,一本千年的诗集【古镇历史】黄姚古镇,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东北部,县城东北部 40 公里。

      始建于北宋开宝元年(968 年) ,发祥于宋朝年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于镇上方圆几十里最初只有两户居民,一户姓黄,一户姓姚,繁衍至元末,此地已有黄、姚、邹、莫、曾、邓、吴、古八姓,所有姓氏中以黄和姚最多,故名“黄姚” ,是一个有九百多年历史文化的明清古镇,还是一个有 9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并以“梦境家园”的“小桂林”之称而享誉区内外古镇相当精致,精致得宛如江南小镇般典雅清幽,古朴挚淳三条溪河蜿蜒穿行在古镇之中,古民居的静态于流水的动态自然的结合,共同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绝世美景,其独特的景致与江南众多水乡不尽相同,古屋,古榕,奇石和小桥流水交相辉映镇内山水岩洞多,亭台楼阁多,寺观多,祠堂多,古树多,楹联匾额多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古镇独特的风景所有古街道全部用青色石板镶嵌而成,路面平滑如镜镇内的建筑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属岭南风格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体,被称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 ,是一个天然的山水园林古镇古镇古迹】1、完整的桂东居民文化史整座黄姚古镇,房屋多为两层的砖瓦结构,虽没有都市大户人家那种恢宏气魄,但建筑精美、砖雕、石雕、木雕都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古建筑的梁柱、斗拱、檩椽、墙面、天花都雕梁画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石板街路面铺接技术精湛,街道空间尺度宜人,建筑有退有进古镇整体风貌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感觉古镇完整保存着 8 条石板街,全长 10 多公里明清古建筑保存有 300 多幢景观建筑有亭台楼阁 10 多处,寺观庙祠 20 多座,特色桥梁 11 座,楹联匾额上百副著名的兴宁庙匾额“且唑口契茶”被文化部列为“中华名匾”之一 “黄姚八景”:古戏台、兴宁庙、文明阁、宝珠观、天然桥、聚仙岩、带龙桥、孔明岩等区级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旧貌仍存2、古戏台古戏台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 年) 它属单檐歇山木石砖瓦结构,整座戏台平面呈“凸”字形,是一座八柱式,带后台、厢台、边栏的亭阁式戏台至今已有 400 多年清乾隆、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1983 年昭平县人民政府再次重修每逢节庆,当地的民间艺人会在台上演出助兴,这一习俗延续至今被列为广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东门楼建于清朝初年,为单座城门楼,砖瓦结构清朝时黄姚是湘西、桂北出海通道的名镇,门楼上的对联体现了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姚江水经过桂江、西江直到珠江、南海,是连接外面世界的桥梁通道;把东门楼比喻为京城的五凤楼,还有螺峰、文峡作屏障,是雄镇南关的古镇。

      4、安乐寺建于明朝万历 26 年(1573 年) ,至今已有 430 多年了为了感激平定叛乱之有功官兵,黄姚民众集资建了这个寺,起名“安乐寺” ,立寺公神像(李道清)永远纪念No.3 同里--东方小威尼斯【古镇历史】同里位于江苏省吴江市,在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四面临水,被八湖环抱(同里、九里、澄湖、沐庄、白砚、叶泽、南星、庞山湖) 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 1000 多年历史,同里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特色闻名于海内外,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她是江苏省最早(1982 年) ,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1995 年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目前正积极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同里,旧时亦称“富土” ,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 宋代,又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 ,沿用至今同里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 15 条河流纵横分割为 7 个小岛,由 49 座桥连接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同里的特点在于明清建筑多,水乡小桥多,名人志士多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 38 处,寺观祠宇 47 座,有士绅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400 多年来的文化遗址、遗物、遗迹、遗风犹存,随处可见深宅大院、园林小筑。

      古镇原有“前八景” 、 “后八景” 、 “续四景”等二十多处自然景观,今尚存“东溪望月” 、 “南市晓烟” 、 “北山春眺” 、 “水村渔笛” 、 “长山岚翠”诸景因水成园,家家连水,户户通船,构成层次错落有致的优美画卷自古以来,诗人墨客对此赞美不绝古镇古迹】1、园林和古建筑同里的特点在于明清建筑多,水乡小桥多,名人志士多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 38 处,寺观祠宇 47 座,有士绅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400 多年来的文化遗址、遗物、遗迹、遗风犹存,随处可见深宅大院、园林小筑现存著名的有退思园、耕乐堂、环翠山庄、三谢堂、侍御第、卧云庵、城隍庙、尚义堂、嘉荫堂、崇本堂等园林和古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退思园,因亭台楼阁及山石均紧贴水面,如出水上,所以又有贴水园之称,在建筑史上堪称一绝进思尽忠,退思补过——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是古镇同里最有名的私家园林退思园是清光绪年间(1885 年)任兰生解任候处分,部议革职位,落职回乡,花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名“退思” 园名取《左传》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退思园占地面积仅有 9 亩 8 分,主体建筑宅第分东西两侧,西侧建有轿厅、茶厅、正厅三进,为婚丧嫁聚及迎送宾客之用,也就是日常生活所用。

      东侧内宅,建有南北两幢各五楼五底的“畹香楼” ,楼与楼之间由东西双重廊与之贯通,俗称“走马楼” ,为江南之冠整座园子以水为中心,亭台楼阁均缘水而建,美丽而神奇退思园小巧精致,别具匠心,是江南园林的典范,任兰生之弟任艾生有诗“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木漫同看”之句,即写到了此园崇本堂、嘉荫堂木雕艺术十分精美耕乐堂庭院以田园风光见胜南园茶楼是同里的一大建筑特色,如今还用当地特有老虎灶烧水古街坊、古街道粉墙黛瓦,俄脊高挑,水、声、空气都融有古远的韵味2、古桥同里因水多,故桥也多,镇内共有大小桥梁 40 多座,大多建于宋以后各时代著名的有建于南宋宝年间(1253 年)的思本桥,桥龄最长的、也是最古老的桥,距今已有 700 多年,虽经风雨侵袭,饱经风霜,至今仍岿然不动,跨越在川清水秀的桥港上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 年)的富观桥,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古桥,在此桥的龙门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石”的石雕而同里最小的桥该是坐落在环翠山庄荷花池上的独步桥此桥桥面总长不满五尺,宽不过三尺,两人相遇需侧身而过,单孔拱桥,小巧玲珑,堪称一绝中元桥(1755 年) ,又称赌气桥,是一座梁式三孔石桥乌金桥(1811 年) ,坐落在镇西北郊,是当年苏州到同里的必经之路,也是古镇的重要入口。

      镇西北角还有一座如青龙跃起、气势不凡的古桥叫渡船桥桥的南侧刻有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