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的模糊性与古汉语语法研究.pdf
12页思维的模糊性 与古汉语语法研究 模 糊 理 论 的 创 始 人 查 德 说 过 : “ 人 类 智 力 同 机 器 智 能 之 间 存在着根本的差别,这种差别表现在人的大脑能够用不精确的、非定量的、模糊的方法进行思维和推理,……正是这种能力使人能辨认潦草的笔迹,理解失真的言语,将注意力集中在同判断一件事情有关的信息上 ” 我 国 模 糊 语 言 学 的 开 创 者 伍 铁 平 先 生 说 : “ … … 人 拥 有 一 种根据不完整的信息造成完整的形象的能力……” 人类思维的过程、方式、工具到底是怎样的,这个问题虽然还是个未能揭开的神秘世界,但是,人具有模糊思辨的能力,人类的思维是模糊的,语言并不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而只能算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工具之一,对于这些观点,我认为是无可置疑的对于思维和语言的模糊性的研究, 很可能具有为许多人还意识不到的重大意义在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上,人们在过去是走过不少弯路的,比如为了让学生接受“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这样一个非科学的观点,教科书和教师都作过不少徒劳的努力而运用对待精密的全息语言的心理来研究人类的自然语言的方法,更使汉语语法的研究日益支离破碎,走上了畸形的发展道路。
究其原因,就是由于人们对人类思维的模糊性,对言语形式的模糊性,对语言对于思维的依附性、客体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了研究方法的非科学化,使汉语语法的研究步入了岐途 人们总是力图建立一个象西洋语法那样的汉 语 语法体 系 ,希望 能 总结归 纳 出一套 法 则来全 面 地解释汉语, 而实践却严肃地提醒人们, 目前还没有一套体系为汉语所接受,大量的语法规则都逃脱不了“例外”的挑战到底是汉语语法难研究,还是研究者自己钻了死胡同?这个问题值得人们去思考 西方语言是形态语,借助了形态,它可以划分出词类,并从而划分出句子成份,建立自己的一套语法体系而汉语是单音节孤立语,方块汉字所表示的汉语词没有形态标志,企图模仿西方语言的语法体系模式来建立汉语的语法体系, 这一做法本身就违反了汉语的本来规律尽管人们都在说模仿的路走不通,要从汉语的实际出发,发现汉语的本来规律,但一接触实际工作,大家却又不约而同地为汉语划分起词类和句子成份来了, 好象不先划出词类和句子成份,就不是研究语法,甚至企图完全抛弃词的意义类别,寻求从形式上为汉语划分所谓语法上的词类的标准, 这不能说不是步入了一个误区 马建忠作为为汉语系统划分词类的始作俑者,却也明确地知道: “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之文义何如耳。
”这句话本来说的是铁一般的语言事实,而今人却大都不以为然,仍然在为汉语的词勉强作语法上的分类西方有人说汉语是单音节孤立语,这本来也是事实,而我国的一些语言学家却在努力为汉语寻找多音节单纯词和形态,到头来往往是似是而非语言事实已经证明了在汉语中不存在西方语言的那类语法体系, 现在完全有必要重新认识、解释汉语 西方的个别汉学家曾经就汉语的性质——单音节孤立语,从而推论汉语是属于原始状态的落后的语言,这无疑是一种曲解,没有必要为之而义愤填膺, 更没有要勉强为汉语寻找什么多音节单纯词和所谓的形态标志词头词尾道理很简单,蛇没有腿,不见得就比蜈蚣走得慢,没必要画蛇添足汉语作为单音节孤立语,与西方的屈折语言虽然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但却无优劣的区别,它们都只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工具人的思维是模糊的,其过程甚至是不可描述的,但是思维的成果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 却必然转换加工成相对明确的言语信息 思维本身的模糊特点,决定了表达思维的语言形式也带有相对的模糊性,体现在语法上,就表现为词语组织的片断、跳跃、不完整性,例如《左传·隐公元年》 : “请京,使居之 ”这句话也可以说成“庄公之母姜氏复为其少子段请京于庄公,庄公使段居于京。
”同样的意思,两种说法,后一种可谓语法成份更完整,表意更明朗,但它却丝毫没有比前一种运载出更多必要的信息,两种说法虽不同,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们所起的交际作用却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人拥有一种根据不完整的信息造成完整的形象的能力” ,即人脑的模糊思辨能力借助了语境的限定性,人们可以把片断的、形式上相对不完整的言语信息复原成为这些信息所表达的思维成果而予以接受这就说明,单就语言的外部形式形态的有无来评判其优劣,实在是可笑的个别外国人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蔑视汉语没有形态, 汉人是不是也可以根据自 己 的语言 习 惯讥笑 外 语拖泥 带 水呢? 任 何外语 都 可以用汉语准确译述,同样,汉语也可以译为任何语种的语言,这一事实就足以证明两种语言无优劣的区别对汉语或贬低,或粉饰,都是由于没有 认 识到人 类 在用语 言 进行交 际 的全过 程 中对于 模 糊思辨能力的依赖,没有认识到言语的交际功能的优劣,不在于它自身形式的完整与否, 而在于它是否运载出了必须具备的信息和使词语的排列符合自己民族的语言习惯词语的排列习惯属于语法的范畴,外语借助形态作为组织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汉语没有形态,但它却有另外的手段,到底汉语使用了哪些手段, 这正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攻方向, 不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却仍在西方语言的语法框架中兜圈子,无异于南辕北辙。
人类用语言交际的全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甲方用模糊思维形成思维成果;将思维成果转换成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乙方将甲方表达的言语形式利用模糊思辨能力复原成甲方的思维成果而接收这三个环节,无不体现出思维的模糊特点人类自然语言的组织形式与所使用的言语成份是随机灵活的, 而人造机器语言则必须具有相对规则、完整、全息的性质书面语是口语的理性化加工, 而机器语言则更是必须比书面语更加精密、 工细口语可以“言简意赅” ,而机器语言则必须“言全”方能“意赅” ,运用对待精密的机器语言的心理来研究人类的自然语言, 必然会产生支离破碎的弊病,人为地制造出许多所谓的“规则” 这种撇开思维的模糊性, 不顾语言的模糊特点去孤立地进行纯语法的研究的方法,是很值得怀疑的我觉得认识语言的模糊性在语法方面的表现,有时甚至比认识词义的模糊性的表现更具有迫切性 人类的自然语言的组织形式与使用成份具有随机的灵活性,但并不至于影响它的交际功能, 因为它可以借助听话人的模糊思辨能力,准确地使自己所运载的意得到复原这一特点在古代汉语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例如: 第一类句子: 1、 《尚书·舜典》 : “黜陟幽明 ”这种句子过去被解释为一种名为“并提”的修辞格。
其实从语言形式的模糊性的角度来看,它只不过是与“黜幽陟明”异曲同工的另一种语序组织习惯罢了这种句子在修辞上虽也有研究的意义,但它在最初恐怕只是天籁,而非人工同类的例子还有: 2、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 “重耳、夷吾主蒲与屈 ”可以改装为“重耳主蒲,夷吾主屈 ” 3、 《国语·楚语下》 : “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 ”可以改装为“子常为政,而无礼甚于成,不顾甚于灵 ” 4、 《孟子·公孙丑上》 : “兵甲非不坚利也 ”可以改装为“兵非不利也,甲非不坚也 ” 又可以改装为 “甲非不坚也, 兵非不利也 ”再说成“甲兵非不坚利也”或“兵甲非不利坚也” ,意思还是无丝毫改变 5、 《新序·杂事》 : “夫腹下之毳,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 ”表达同样的意思, 《韩诗外传》则云: “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飞不为加高,损一把飞不为加下 ” 第二类句子: 1、 《左传·庄公十年》 : “吾视其辙乱 ”这种类型的句子,过去还没有人讨论过就以《左传》这句话而论,对它的理解应该是:“吾视其辙,其辙乱 ”而“吾视其辙,其辙乱” ,前半句话的尾部与后半句话的首部有完全相同的成份“其辙” ,人们就可以把它组装成“吾视其辙乱”这样的句子,不但句子形式特殊,而且句子成份之间在字面上的逻辑关系也不能按常规分析, 今人恐怕要把这样的句子当作病句来看待的, 要不就勉强把它的标点改为 “吾视其辙,乱。
” 这实际上是用看待精密句式的心理来分析古语中的模糊句型同类的例证还有: 2、 《左传·宣公十二年》 : “无及于郑而勦民,焉用之! ”可以改装为: “无及于郑而勦民,及于郑而勦民,焉用之! ” 3、 《说苑·奉使》 : “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可以改装为: “……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 4、 《汉书·贾山传》 : “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者,臣山是也 ”可改装为: “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尽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者,臣山是也 ” 5、欧阳修《醉翁亭记》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 ” 可改装为: “渐闻水声潺潺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 ”下文“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可以改装为: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第三类句子: 1、 《左传·庄公十年》 : “夫战,勇气也 ”这个句子被人理解为判断句,是从句子语气的角度着眼的, 但它的意义则必须理解为“夫战,赖勇气也 ”这种句子正充分体现了言语形式在表意上云龙雾豹的模糊特点,只能依靠人的模糊思辨能力予以处理,而不能用严密完整的逻辑规则进行挑剔。
同类的例证还有: 2、 《荀子·王制》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这里用了暗喻的手法,可译为“君主是舟,庶人是水” ,而其丰富的意义含蕴,则有待于人们的模糊思辨能力去复原 3、 《战国策·赵策》 : “不若长安君之甚 ”它所表达的完整的意思是: “吾爱燕后不若爱长安君之甚 ” 4、 《礼记·檀弓上》 : “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应当理解为: “死而不朽,不如死而速朽之愈也 ”同理,下文“丧不如速贫之愈也” ,应当理解为: “丧而不贫,不如丧而速贫之愈也 ” 5、 《三国志·蜀志·张飞传》 : “斫头便斫头 ”这个句子意为:“汝欲斫吾头,汝便斫吾头 ”人们常谈论汉语句子成份省略的问题,从而规定出许多的条例,其实,就语言事实而言,在语境限定的前提下,汉语句子的任何可用成份都无不有被“省略的情形,要规定条例的话,恐怕是用力再多也难以彻底的 ”句子成份的省略之所以能够为语言所接受, 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语句形式允许有相对的模糊性省略的限度是由人的模糊思辨能力来决定的 6、欧阳修《醉翁亭记》 :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答非所问,这是典型的所谓“失真的言语” 但人们照样能够准确理解其含义: “名之者谁?太守也。
醉翁者,太守自谓也 ”有趣的是人们不但能将种失真的言语复原理解, 而且近千年来竟没有人觉察出它的不合逻辑这种前言不搭后语的大跨度跳越句式,也只有在醉趣洋溢的《醉翁亭记》的语境中才能发挥它“醉语”的神效,否则,它就会成为败笔,被人讥责 第四类句子: 1、 《庄子·齐物论》 :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刀刀乎?”它可以改装为“而独不见之调调,见之刀刀乎?”这种句式在古籍中也不经见,没有形成什么规范,在现代汉语中更是不允许的,但人们照样能准确理解同类的例子还有: 2、 《论语·泰伯》 :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可以改装为: “如有周公之才,周公之美 ” 3、 《史记·齐太公世家》 : “若为己死己亡” ,可以改装为: “若为己死,为己亡 ” 4、 《汉书·谷永杜邺传》 : “世所希见所希闻也 ”可以改装为:“世所希见,世所希闻也 ” 5、 《 尚 书 ·牧 誓 》 : “ 乃 惟 四 方 之 多 罪 逋 逃 是 崇 是 长 是 信 是使 ”可以改装为: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长,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信,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使 ”象这样逸出常规的句子形式,人们皆见怪而不怪,正是因为它们不妨碍理解,依靠模糊思辨能力足以处理,准确复原为作者的思维成果的缘故。
第五类句子: 1、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