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洮地区葬礼的解析.docx
9页仪式与意识——对临洮地区葬礼的解析摘 要:丧葬习俗的发展历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人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丧葬形式,反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丧葬习俗本文以临洮的 葬俗为研究对象,从葬前礼俗、葬礼、葬后服丧礼三方面的研究中得出临洮葬俗所 反映的灵魂意识、宗教意识、恐惧意识和“荫护”子孙意识,探讨了丧葬习俗与群 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并对临洮的葬俗形成的原因作了探讨关键词:临洮;葬俗;调查临洮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是省会兰州的南大门素有“文化县”之 称,是著名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的发现命名地,文化底蕴深厚,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丧葬习俗有其独特的风格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人生的荣耀和羞辱在转瞬间如过眼云烟,只剩下一具 尸体而已,然而“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 而把它看成是人生旅途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到了‘阴世'(冥界),因此从人死 的这一刻起,也就意味着踏上了新旅途,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从死亡到下葬的礼 仪,看作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的必经手续”⑴对于丧葬习俗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21世纪,有众多学者为民俗学 的研究做了重要贡献。
研究从单篇论文到多篇专著研究;从以介绍为主到对特殊葬 式的研究,以及对某一地区,某一民族葬俗的研究,研究一步步走向完善和深入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杨宽先生的《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的问世,催 生了关于丧葬文化的研究这是一本制度史方面的研究著作,只对古代帝王之家的 陵寝制度进行了研究1991年徐吉军、贺云翱的《中国丧葬礼俗》⑵和周苏平的《中 国古代丧葬习俗》⑶徐、贺的著作,是一本比较系统地对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丧葬礼 俗进行研究的著作而周苏平的《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是一本对丧葬习俗中的丧俗 丧制以及葬式进行叙述的著作陈明芳的《中国悬棺葬》M]对特殊的葬式悬棺葬进行 了研究霍巍、黄伟的《四川丧葬文化》⑸是一本研究地方性丧葬文化的著作然而,对于丧葬文化的研究除以上成果外,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编辑性的 著作占相当数量,真正有份量开拓性的研究少;第二,我们知道地方性的丧葬文化 在民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对于地方性丧葬文化的研究还很欠缺;第三;历史层 面的丧葬文化相对比较集中,而对现实层面的尤其是建立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的 研究,缺乏对现实的关注所以本文以研究地方性丧葬习俗为重点,对临洮地区的 丧葬习俗做出一些解析。
―、葬前的礼俗“人生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要进行一系列仪式来使自己所在得到族 群的认可,方可享受其他人享受的权利,同时也就可以履行一定的义务正如维克 多•特纳所说:“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之时,一个群体会出现某些变化,而随变 化的就是仪式” [6]葬前礼俗就是人死后第一天要做的一些事情临洮葬俗具体事项 如下:1穿寿衣:寿衣俗称老衣,穿寿衣也叫小殓老衣要在死者断气之前穿好,因 为在人们看来,死者即便在死后穿上衣服,死者在“冥界”还是光着身子,或者穿 的很破烂,对死者来说是不好的当老者即将咽气或咽气后,亲属要先为其净身,而后才开始穿衣老衣一般是 由子女事先做好的颜色以黑色为主,一般情况下四季的衣服都有穿衣的数量为 单数,五件或七件,家庭条件好的可以多穿无领,不用扣子而用布带,布料为绸 子因为在中国,人们对谐音很重视,因为“领子”谐音带走子女,使死者的子女缺 乏,“扣子”谐音是把子孙扣下,“缎子”谐音“断子”,“断子缺后”是一个农耕宗 族社会的人认为是很悲哀的事用绸子做寿衣,象征着多子多孙,后辈无穷尽2•停尸报丧:老衣穿好后就要停尸,从家中找一块木板放到正屋,俗称“厅房” 木板不能直接放到地上,要用两条木凳架起来,按当地习俗,摆有遗体的木板或者 棺木都不能直接接触地面,只有下葬时才能挨地,即入土。
尸体头朝东,脚朝西, 意为西去西天之意两脚用麻绳绑住,并且在死者脸上盖上两三层麻纸,俗称“遮 脸纸”如果死者是年轻人则停在偏房遗体要用一块布从前方隔起来将死者断气 时准备好的碗放到灵前供桌上,上面插三根筷子,叫“倒头饭”之后,子女们集中 在院子里烧纸,并放声大哭,叫做“倒头纸”一切完毕后,丧家请当地有名望的人 做主事,俗称总理,带领亡者的长子到每家每户报丧,孝子穿上孝衣,戴上孝帽, 拿着哭丧棒跪在邻居家门口,总理口中喊到“某某请了”然后两人离开之后贴丧 联,置纸盒,做孝帽,孝衫等,并派人通知丧家的好友,请他们前来吊唁7](在当地 人们称为“烧纸”或者“吃斋”)3 •择日及挖坟:人死之后,丧家要请阴阳先生选个黄道吉日,葬日的凶吉会影 响到后人的安危,因而特别重视一般人死后三天就下葬,但有时为了等待黄道吉 日的到来,要停尸数日当地大多数人都实行土葬,而且重视归葬,即所谓的叶落 归根,魂归故里风水学说认为人们死后归葬故乡,可以沾家乡的灵气,荫育后代 无论亡者死亡时离家多远,都要不远千里拉回家安葬墓地对于死者及其亲属来说 是最重要的,因为墓地的好坏不仅能使死者入土为安,而且关系到“荫护”子孙后 代的发达。
墓地的形状为长方形,长约2.5米一3米,宽约1.5米,深约2.5米一3米 跟棺材的大小相当丧家请阴阳来“相阴宅”,阴阳先生用罗盘测定墓地方位后,首 先进行破土,破土时阴阳先生要读祭文告慰土神,丧家人要准备一些水酒祭神,这 样方能使死者安稳,家人兴旺发达人们认为墓地上草木茂盛的话,后辈子孙定能 兴旺发达4•坐夜:坐夜俗称晚殿死者在人世间的最后一个晚上,亲属要彻夜守灵,天 擦黑,村中的人们纷纷来到丧家,在灵前烧香酹酒祭奠,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和惜别 之情这时丧家请的“吹相”即吹奏乐器的人,也来到丧家,他们便是这晚的主角 吹相一般是6个或8个人,当然家庭富裕的可以请十三、四个过去吹相只带几把 长号,短笛、钹和唢呐等吹打器,但现在都用西洋号,有萨克斯,各种号、唢呐以 及架子鼓等,主要吹奏《孟姜女哭长城》、《长亭送别》《苏武牧羊》《世上只有妈 妈好》等哀乐从五点钟开始吹奏,十二点结束用音乐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和依 依惜别之情二、葬礼这是丧葬过程中最为隆重的仪式,从葬礼的一系列仪式我们可以看出该地不同 于其他地方的一些丧葬习俗及特点,是最能体现地方习俗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包 括告别祭典,出殡(送葬)及下葬等环节。
1告别祭典出纸、监幡、挂榜:第三天天还未亮时,吹相,孝子等都集中在大门外,准备 “出纸”,出纸时阴阳先生要挂“倒头幡”,幡的圈数与死者年龄相仿,一般十岁围 一圈,如果死者是六十岁,便是六圈吹相吹着声音浑厚的大号、唢呐,孝子们大 声痛哭,绕着倒头幡先向左转三圈,再向右转三圈,并在幡上挂上面条之类的食品, 意即给亡人吃喝因为在人们的意识里,死者虽然过世了,但他的灵魂还在,之前 死者还不知他已过世,出纸的目的就是告诉他,他已经离开了人世到了冥界之后 阴阳先生就开始出丧牌,也叫挂榜,榜文表明亡者的生卒年月、名讳、家族大小及 送葬时间家族大小也就是“五服”所谓“五服”就是死者家属在居丧期间穿的五 种衣服,《仪礼•丧服》⑻中把他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五服制 是亲属关系远近的标志一般情况下,把男方的亲属叫“宗亲”女方的叫“外亲” 宗亲的亲等五代之内都要穿丧服,儿子、孙子、侄子、外甥都穿孝衫,孝帽用白布 在头上圈一圈,头发露出来;女儿、儿媳等只戴孝帽,头发不能露出来,但在鞋上 要缝一块白布吊丧:第三天中午时分,吊丧即烧纸的人络绎不绝,带着蒸好的馍馍、纸活、 冥钱等前来吊丧吊丧时与死者关系远近不同,吊丧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党家、 庄员来时送“酥盘”在当地叫“大馍馍” 一般只送九个而在吊丧期间最具代表性 的就是亡者儿媳的娘家人、女儿女婿以及孝子的外家人和死者的娘家人若亡者是 女性则其娘家人重要,若是男性,则孝子的外家人重要)其儿媳的娘家人来时要请 女儿和吹相到门外迎接,这个场面很隆重他们带来的毛毯之类的东西全部要搭在 女儿及其外孙的肩上,一切准备好之后随着号声的响起,死者儿媳大哭着进丧房, 如果不哭表明对死者不尊敬女儿女婿外甥吊丧时必须有三牲祭,即猪头、整鸡、 整羊,各种各样的“纸活”三牲祭是死牲祭,像河西便是活的,叫“领羊”意即 让先人领取他们的祭品,而在临洮没有这一仪式女儿女婿来时丧家帮忙的人要抬 个大桌子迎接,把女儿女婿拿的东西全放在桌子上,四个人抬女婿要在每一个桌 子脚放若干硬币或者人民币,总之要让抬桌之人满意就行,吹相吹着长号走前面, 女儿大声痛哭紧随其后,最后是桌子,浩浩荡荡进入丧房亡者外家人来时,所有 孝子都要到大门外迎接并且每个人手中都要拿一炷香,分两排跪在大门外,等待外 家人外家人挨个收取香,一切完毕后外家人就要吃斋临洮的习俗是外家人必须 吃骨头,其他人就没有这种待遇了让外家人吃骨头也是为了讨好他们,因为外家 人在葬礼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要进行“问话”在当地叫“摆歪”这是他们的特 权,外家人吃完后,孝子们就要跪在外家人吃斋的地方等待他们的问话摆歪”字 面意思是找茬、刁难等,事实上并非如此,只是对死者的儿子儿媳对老人的照顾做 个评价,以及对举办的葬礼的满意程度不过也有极少数对孝子不满的,会说些不 好听的话教训孝子问话期间孝子必须俯首倾听,不能心不在焉,如果惹恼外家人 葬礼就不能正常进行了转三献:三献,即献茶、献面、献吃喝转三献仪式主要由吹相、司仪(当地 叫礼宾)和孝子等共同完成这时孝子们在院子中分男女两排跪着,手拿一炷香 之前礼宾要读一段祭文,当地叫“下文书”祭文的内容大致为:死者生卒年月、生 前的所有功绩等读完祭文,礼宾曰:“叩首”众孝子一起磕头,连续三次礼宾曰: “兴”众孝子皆起立三献仪式分初献、亚献、终献三步,一献八个物品,共二十 四个礼宾曰:“孝男献茶”死者长子由执事领着走到三连卓[9前长子用头顶着托盘 手持哭丧棒进入丧房,跪在灵前供桌前,礼宾曰:“皆跪”众孝子跪在厅房门前 礼宾曰:“上香”执事者燃香一把插入炉中,长子拱手还礼,礼宾喊礼“作乐”吹 相便吹奏哀乐配合,礼宾曰:“献面”长子出丧房到三连桌前,拿托盘装面,然后 用头顶着进入丧房。
礼宾曰:“奠酒掌号”执事者取酒三杯洒与灵前,吹相奏乐配 合礼宾“烧帛化彩”而后曰:“叩首”长子磕头,礼宾曰:“皆叩首”众孝子一 起磕头,共三次礼宾曰:“兴”长子起身作揖,其他孝子亦起身作揖,初献结束亚献由长孙完成,其余程序同初献终献由死者重孙完成,供品为吃食外,其 程序与初献相同以上就是转三献,三献在当地也是比较隆重的,准备的祭品各种各样,显示了 对老人的一片孝心,同时也是家庭条件的一种映射,家庭条件好的可以有很多贵重 的祭品三献完之后,众神灵和亡人都享用了为他们供奉的祭品,随着礼宾“孝子 孝孙撤斋”孙子们一起进到丧房里抢祭品,出来时每个孙子的手里都拿了好多祭品, 他们很开心这时的他们是开心的,因为他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授盖:也叫大殓或者入棺,这是亡人和亲人的最后一次见面,此后亲人就会被 送人墓地,“入土为安”棺材是事先做好的,一般是用松木做成的,家庭好一点的 就用柏木棺材上要写寿字或福字,男的棺材上一般是寿字,女的是福字授盖前 阴阳先生要诵经超度,叫“授盖经”所谓超度,就是通过一定的法事和仪式,以便 使死者超越苦难,甚至飞入仙境而不是下地狱,不受阴间任何折磨道教在这一地 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超度的最主要的一项活动就是诵经,“在象征意义上,结构化 的社会秩序中把各个类别和各个群体区分开的所有特征,都在这里达成一致,新成 员只不过是转换过程中的实体,没有地位,没有身份10]所以人们认为死者在走入 另一个世界后要受到歧视于是人们想方设法举行仪式,以免死者在另一个世界受 折磨,尽快适应生活诵经时阴阳穿一身黑长衫,手摇铃铛进行诵经,经文充分反 映了道家的思想另外还有四、五个配合的,他们有吹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