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七课时跳绳.pdf
5页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七课时跳绳【教学内容】跳绳【教学目的】1. 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2. 能根据提供的信息 , 列出不同的算式3. 会正确计算 8 和 9 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重点: 会正确计算 8 和 9 的加减法难点: 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 , 你们喜欢跳绳吗 ?知道跳绳有什么好处吗?老师也喜欢跳绳, 跳绳是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 也是小朋友们课间活动的娱乐方式之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跟跳绳有关的照片 课件出示 ) 师: 看, 他们跳得多开心哪 ! 仔细观察这幅图 , 你发现了什么 ? 学生可能会发现 : 有 2 个小朋友在摇绳 , 有 6 个小朋友在排队跳绳有 3 个小朋友穿裙子 , 有 5 个小朋友穿裤子有 4 个女同学 ,有 4 个男同学有 1 个小朋友戴帽子 , 有 7 个小朋友没有戴帽子设计意图 : 跳绳是儿童喜爱的活动之一,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 引出活动主题 , 同时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二、探究新知 1. 计算 8 的加减法大家观察得真仔细 ,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 一共有多少人 ?你会列式计算吗 ?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我看许多同学都写好了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 : 有 2 个小朋友在摇绳 ,有 6 个小朋友在排队跳绳 , 列式为 6+2=8或 2+6=8有 3 个小朋友穿裙子 , 有 5 个小朋友穿裤子 , 列式为 3+5=8 或5+3=8有 4 个男同学和 4 个女同学 , 列式为 4+4=8有 1 个小朋友戴帽子 ,有 7 个小朋友没有戴帽子 , 列式为 1+7=8或 7+1=8只要学生说得合理 ,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图中的不少信息,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 ,然后同桌讨论一下谁来给大家提一个问题? ( 如果学生提不出 , 教师先提 ) 正在跳绳的有几人 ?8-2=6 还可以提出其他问题 : 正在摇绳的有几人 ?8-6=2 有几个穿裤子的小朋友 ?8-3=5 有几个穿裙子的小朋友 ?8-5=3 有几个男同学 ?8-4=4 2. 分一分, 填一填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下面同学们打开教材第38 页看“分一分 ,填一填” , 自己动手用花片代替桃子, 帮小猴子把 8 个桃子分一分 , 然后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记录分的过程, 并填在表格里学生动手操作 ,填写表格 ; 教师巡视指导 ,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现在我们把9 个花片分成两部分 , 可以怎样分 ?记录在教材第39页的表格中学生动手操作 , 摆花片 , 填写表格 ; 教师巡视指导 ,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最后组织交流设计意图 : 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 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过程中, 学习 8 和 9 的加减法3. 说一说谁能说说“ 3+5=8”还可以表示什么 ? 可以是 3 顶帽子与 5 顶帽子, 合起来就是 8 顶帽子可以是 3 只小绵羊与 5 只小山羊 , 合起来就是 8 只小羊4. 巩固练习1) 出示课件 ( 教材第 39 页“试一试”第 1 小题) 师: 图中有 9 个方格, 如果我们只涂其中1 格, 可以用算式 1+8=9或 9-1=8 表示如果我们涂其中的2 格呢?谁会列式 ? (2+7=9 或 9-2=7) 涂其中的 3 格呢?4 格呢?一直涂下去 , 用我们学过的列算式的方法表示出来学生列式后组织交流2) 出示课件 ( 教材第 39 页“试一试”第 3 小题) 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做习题,然后交流订正设计意图 : 在教学过程中 ,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举一反三 , 由扶到放 , 步步深入 ,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学习、 自主探究 ,最终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 ,能够自己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研究8 和 9的加减法 , 并且完成了记录过程 , 很了不起今后大家要继续努力, 争取更好板书设计】 8和 9 的加减法8 0 1 2 3 4 5 6 7 8 8 7 6 5 4 3 2 1 0 9 0 1 2 3 4 5 6 7 8 9 9 8 7 6 5 4 3 2 1 0 【教学反思】借助跳绳的情境图教学8 的加减法 , 提醒学生图中的数量信息是多方面的 : 有 4 个男生,4 个女生 ; 有 1 个戴帽子的 ,7 个不戴帽子的 ;等等只有发现图中蕴涵的数学信息, 才能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 进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 学生已经掌握了借助摆花片来计算加减法、探究数的组成在本节课上只要加以合理的引导, 学生就能举一反三 , 自主探究 8 和 9 的加减法计算 ,既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和自主探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