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自然观.ppt
152页第一篇 自然观引论 自然界 自然观 自然观的历史演化 自然界最广义的自然界,就是指自身表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就是我们这个宇宙的总和包括人和社会狭义的自然界即与社会相对立的自然界,是自然环境的同义语我们课程在此意义上使用该词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是世界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自然观的主要内容:自然界的本体论构成自然界的结构与秩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及原因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图景演化图景自然图景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1、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原始社会科学技术的萌芽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起自然知识,这些以经验形式存在累起自然知识,这些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古代自于技术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古代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
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科学科学” ”这个词出现很这个词出现很晚 从发生学角度来说,技术的萌芽先于科学的起源 原始技术的萌芽主要表现为:工具的发明和演进;火的利用与取火方法的发明;原始种植技术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 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知识也不断增加:天文知识;数学知识;医学知识 原始社会形成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最初以神话和原始宗教的形式存在,逐渐形成人类早期关于自然的观念1)主张自然界与超自然界之间存在二域世界的观念2)主张自然界中存在着秩序,而这种秩序是超自然的“实体”干预的结果3)主张人能够凭借精神的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2、奴隶社会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公元前公元前8 8世纪以后,古代科学是以自然世纪以后,古代科学是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没有形成独哲学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一立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一切有关自然的知识几乎都包含在自然哲切有关自然的知识几乎都包含在自然哲学中 古希腊: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用 中国:技术性、经验性、实用性(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 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直观性 猜测性 思辨性(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中国古代哲学家更关注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但对自然界的本原、变化规律等问题也提出了各种学说如八卦说;五行说;元气说等等 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道、五行、元气、太极等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的发展遵循相辅相成、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则;宇宙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一;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代表相生- 代表相克(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2、古代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比较关注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形成了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是拉丁文Philosophia Naturalis的意译,是关于自然界及其内在本性的哲学研究,在古代指的是自然知识的总汇和统称,其目的是获得自然界的完整图象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认为万物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古希腊自然哲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把自然看作一个独立于人的对象加以整体地看待;把自然界看作有规律且可以认识的对象;创造了一套哲学的或数学的语言力图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古希腊自然哲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亚里斯多德关于哲学与科学诞生的三个条件:惊异、闲暇、自由提供希腊人以闲暇的是奴隶制,提供希腊人自由的是城邦民主制1)米利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斯(Thales) “万物源于水”这里的意义不在于这句话是否正确,而在于其说话的方式,科学与哲学思维的原则: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的原理,再从原理说明更多的现象 其他代表人物: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无限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se) 气(2)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学派 万物皆数用客观的精神实体来解释世界的起源问题 一为点、二为线、三为面、四为立方体,由此而生成万物 宇宙和谐 宇宙是一种几何结构 毕达哥拉斯主义我们的经验世界的可理解性就是作为其基础的数学的可理解性3)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36-470) 辩证法思想的奠基人 世界是不堆永恒的活火,火代表了万物流动变化的本质。
万物皆流、无物常驻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对立产生结合,从一致的音调里产生出完美的和谐一切事物都是通过斗争产生的应该领悟:战争是普遍的,斗争就是正义,一切事物都是由斗争产生的战争是一切之父,它使一些人成为神,另一些人成为奴隶,另一些人成为自由人4)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520-445)和爱利亚学派存在论:变化只是假相,不变才是本真存在者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能消灭存在者是连续不可分的“一”存在者是不动的芝诺(Zenon):1、反对多的论证2、反对运动的论证移动位置的东西在达到目的地之前必须达到途程的一半阿基里追不上龟飞矢不动运动场(5)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约公元前495-435)四“根”说:火(照耀万物的宙斯) 气(哺育万物的赫拉)土(地狱神埃多涅乌Aidoneus)水(西西里水神涅司蒂Nestis) 他们通过“爱”的结合生成万物,通过“争”的分解使得事物消亡宇宙之初,爱的力量融合一切,出现混沌之球(sphere)后来争的力量崛起,从混沌中分离出以太(天空),接着是火(太阳),是土,土中有水,水和土一起形成大地,水被火蒸化产生气,火和气又形成星辰,宇宙万物由此化生。
永恒不变的月上世界:由完美的“以太”构成;形状是完美的球形,运动是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 有生有灭的月下世界由水(湿冷)、火(干热)、土(干冷)、气(湿热)四种元素组成 (6)苏格拉底(Sokrates,约公元前469-399)与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347) 苏格拉底:哲学的转型,将哲学从自然拉回到人间 柏拉图:理念论与宇宙论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能谈哲学者才可治国理念(forms)是同个别事物分离的永恒不变地独立存在的一种本体,而流动变易的自然事物只是对理念的摹仿与分有 在宇宙论中,作为创造者的神以混沌为质料,使之与空间结合,并以理念为范型,创造出整个宇宙系统和自然界7)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 四因说质料因:事物由什么东西形成;形式因:事物根据什么形成动力因:事物形成的动力是什么目的因:指事物为什么而形成 事物形成的两种方式:自然与人工(8)留基伯(Leukippos,约公元前500-440)与德谟克利特(Demoncritus,约公元前460-370) “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原子论原子和虚空作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构造自然万物的本原。
原子是构造万物的基本粒子,虚空为原子提供位移运动的场所 特点与意义用抽象的物质实体解释世界;从统一性出发具体解释世界的多样性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者”是万物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气”是万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数即万物”; 赫拉克利特:万物由火生成; 柏拉图:万物的本原是“理念”; 恩培多克勒:天体由以太构成、而地上物体由水、火、土、气四种(四根)元素构成;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 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对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评价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恩格斯(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3、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在认识自然界的本原方面,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 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都主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 在认识宇宙方面,中国侧重研究宇宙的时间和空间等问题,希腊侧重研究宇宙的演化等问题; 中国的“元气说”和希腊的“原子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杰出代表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古代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蕴涵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2、它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1、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希腊人的自然观虽然在总体上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但其中已经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2、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希腊人只是从总体上解释了自然界而不能在细节方面科学地、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朴素)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四)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1、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2、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等人的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观点,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等人的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观点哲学背景:培根与笛卡尔 1)培根:英国经验主义代表人物;大法官;提倡获得知识的实验的、定性的和归纳的方法 2)笛卡尔 大陆理性代表人物; 法国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 强调演绎法可得到可靠的科学知识;(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618世纪上半叶,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自然科学的主要工作是搜集、积累资料,经典力学发展成熟,在自然科学中占据中心地位。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牛顿对近代科学的贡献 牛顿:超一流的科学家 研究范围:力学、光学、数学、化学和神学; 牛顿的工作是科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牛顿的贡献: 1)1686年底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2)彗星沿抛物线轨道运动,地球的潮汐现象; 3)万有引力定律,力学体系; 4)确定了质量、惯性和力等基本概念,以及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 5)提出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力学的基础,也是机械论自然观的基础 牛顿力学解释机械运动获得巨大成功,使人们用力学观点说明一切自然现象,把一切现象、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牛顿力学通过几次重大检验,充分显示了它令人信服的价值和魅力 关于地球形状的测定 哈雷彗星回归周期的测定 海王星的发现牛顿的墓志铭 Nature and natures law lay hid in night;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