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乌兰不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化学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13页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乌兰不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化学期末试卷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 2013年3月我国科学家报道了如图所示的水溶液锂离子电池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为电池的正极B.电池充电反应为LiMn2O4═Li1﹣xMn2O4+xLiC.放电时,a极锂的化合价发生变化D.放电时,溶液中Li+从b向a迁移参考答案:C【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分析】锂离子电池中,b电极为Li,放电时,Li失电子为负极,LiMn2O4得电子为正极;充电时,Li+在阴极得电子,LiMn2O4在阳极失电子;据此分析.【解答】解:A、锂离子电池中,b电极为Li,放电时,Li失电子为负极,LiMn2O4得电子为正极,所以a为电池的正极,故A正确;B、充电时,Li+在阴极得电子,LiMn2O4在阳极失电子,电池充电反应为LiMn2O4=Li1﹣xMn2O4+xLi,故B正确;C、放电时,a为正极,正极上LiMn2O4中Mn元素得电子,所以锂的化合价不变,故C错误;D、放电时,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即溶液中Li+从b向a迁移,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锂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题目难度中等,本题注意把握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注意根据电池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正负极. 2. 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当溶液中c(H+)=10-1mol·L–1时,有气体产生;而当溶液中c(H+)=10–13mol·L-1时,又能生成沉淀。
则该组离子可能是:A.Na+、Cu2+、NO3-、CO32- B.Cu2+、K+、Cl-、HCO3- C.Fe2+、Na+、SO42-、NO3- D.Mg2+、NH4+、SO42-、Cl- 参考答案:C略3. (2007·山东卷)15.—定体积的KMnO4溶液恰好能氧化一定质量的KHC2O4·H2C2O4·2H2O若用0.1000mol·L-1的NaOH溶液中和相同质量的KHC2O4·H2C2O4·2H2O,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恰好为KMnO4溶液的3倍,则KMnO4溶液的浓度(mol·L-1)为: 提示:①H2C2O4是二元弱酸②10[KHC2O4·H2C2O4]+8KMnO4+17H2SO4=8MnSO4+9K2SO4+40CO2↑+32H2OA.0.008889 B.0.08000 C.0.1200 D.0.2400参考答案:D本题考查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由题给条件可推出关系式:KHC2O4·H2C2O4·2H2O~3NaOH~KMnO4;设KMn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 3NaOH ~ KMnO4 3 3×0.100 0 mol·L-1 xx=3×0.100 0 mol·L-1××=0.080 00 mol·L-1,B选项正确。
4. 取少量无机盐溶液试样对其中的离子进行检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加入NaOH溶液,微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试样中—定有NH4+B.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则试样中一定有C.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试样中一定有D.加入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则试样中一定有Ag+参考答案:A略5. NO2是导致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之一NO2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或在一定条件下用氨气(NH3)与其反应使之转化为无污染的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2NO2+2NaOH=M+NaNO3+H2O,8NH3+6NO2=7X+12H2O则M和X代表的物质的化学式是A.NaNO2、N2 B.HNO2、N2 C.NO、HNO3 D.Na3NO4、NO参考答案:A略6. 标准状况下,下列气体含有的分子数最多的是:A.36.5g HCl B.22.4L O2 C.4g H2 D.0.5mol SO2参考答案:C7. 广东北江曾发生严重的水体镉污染事件,专家确定用1200吨的聚合铁{简称PFS,化学式为:[Fe2(OH)n(SO4)(3-n)/2]m,n<5,m<10}分批加入,利用PFS在水体中形成絮状物,以吸附镉离子。
结合题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可通过FeSO4溶液水解制聚合铁PFS B.含镉废电池含镉量很少,需进行回收处理 C.PFS是铁显+2价的一种碱式硫酸盐聚合物 D.核素原子中的电子数为48,中子数为60参考答案:A8. 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T的氧化物是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B、Q与氢形成的化合物均含极性共价键C、R的最高正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弱电解质D、W的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Cl参考答案:B略9. 对如图两种化合物的结构或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A.不是同分异构体B.分子中共平面的碳原子数相同C.均能与溴水反应D.可用红外光谱区分,但不能用核磁共振氢谱区分参考答案:C解:A.二者分子式相同,都是C10H14O,且二者结构不同,所以是同分异构体,故A错误;B.分子中共平面的碳原子数可能相同,共平面的碳原子数可能是8,故B错误;C.左边物质含有酚羟基,能和溴水发生取代反应,右边物质中的双键能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醛基能和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羧基,故C正确;D.红外光谱区分化学键或原子团,核磁共振氢谱区分氢原子种类及不同种类氢原子个数,氢原子种类不同,所以可以用核磁共振氢谱区分,故D错误;故选C.10. 下列物质,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MgO NaCl KCl AlCl3 B.CF4 CCl4 CBr4 CI4C.金刚石 碳化硅 晶体硅 石墨 D.冰 冰醋酸 干冰 固体氩参考答案:B略11. 某温度时,Ag2SO4在水中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该温度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含有大量SO42-的溶液中肯定不存在Ag+ B.Ag2SO4的溶度积常数(Ksp)为1×10-3C.0.02mol/L的AgNO3溶液与0.2mol/L的Na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不会生成沉淀D.a点表示Ag2SO4的不饱和溶液,蒸发不可以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参考答案:CD略12. 在电解食盐水之前,需要提纯食盐水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过滤 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 ③加适量的盐酸 ④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⑤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A.①④②⑤③ B.④①②⑤③ C.②⑤④①③ D.⑤④②③①参考答案:C略13. 用4种溶液进行实验,下表中“操作及现象”与“溶液”对应关系正确的是选项操作及现象溶液A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入CO2至过量,沉淀不消失饱和Na2CO3溶液B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Na2SiO3溶液C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入CO2至过量,沉淀不消失。
再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Ca(ClO)2溶液D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又变浑浊Ca(OH)2溶液参考答案:AD14.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 少量Ba(OH)2溶液与NaHSO4溶液反应 Ba2++OH-+H++SO42-=BaSO4↓+H2O B.氯化亚铁酸性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Fe2++H2O2+2H+=Fe3++2H2OC.将过量SO2通入冷氨水中:SO2+NH3·H2O=HSO3-+NH4+D.Ca(ClO)2溶液通入SO2:Ca2++2ClO-+SO2+H2O=CaSO3↓+2HClO 参考答案:C略15. 由阿伏加德罗常数()和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克)、一个水分子的体积(升),不能确定的物理量有 A.1摩尔水的质量 B.1摩尔水蒸气的质量 C.1摩尔水的体积(忽略分子间的距离) D.1摩尔水蒸气的体积参考答案:D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 已知木炭在一定条件下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两种+4价的氧化物,为了探究一氧化氮(NO)能否与过氧化钠反应,以及反应后的产物中是否有亚硝酸钠(NaNO2),某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和连接用的胶管已经省略)。
l)为了完成该实验,虚线框内还需要连接B~E四套装置,按气流方向连接的顺序为a →( )( )→ ( )( )→ ( ) ( )→ ( )( )(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连接好仪器,检查气密性,装入药品后,要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再滴加浓硝酸,点燃酒精灯,通入氮气的主要目的是 2)装置E中观察到的主要实验现象有 3)装置C的作用是 4)某同学经查阅资料后发现亚硝酸是弱酸,性质不稳定,室温下易分解成一氧化氮装置D中充分反应后,设计实验证明D中是否有亚硝酸钠生成: (写出检验步骤及现象)5)亚硝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可将I—氧化为I2,该反应常用于亚硝酸钠含量的测定,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参考答案:(l)hi→de→bc→fg(或gf);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防止一氧化氮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二氧化氮(2)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有无色气体逸出(3)除去一氧化氮中的二氧化碳(4)取少量D中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若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且在试管液面上方变成红棕色气体,则D中有亚硝酸钠生成(或其他合理答案)(5)2NO2+2 I—+4H+=2NO+I2 +2H2O 略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17. (15分)有机物E与铜(Ⅱ)的配合物是一种可发光的发光材料,在发光器材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其合成E的路线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B生C的反应类型有 2)A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符合以下条件的共有 种①分子中含有吡啶环( )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