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12页江西省景德镇市第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 (08皖南8校联考)据新华社2008年2月19日报导,科学家近日合成了一种新型超导材料,它由绝缘的氧化镧层和导电的砷铁层交错层叠而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O、As均是主族元素,而Fe、La是副族元素 B.As与P同族,不如稳定 C.O、As、Fe和La分别处于元素周期表的四个周期D.镧系中15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它们互为同位素参考答案:2. 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都正确的是A.向碘水中滴加,振荡静置后分层,层呈紫红色,说明可用从碘水中萃取B.向水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难溶于盐酸C.向0.1mol·L-1溶液中滴加少量酸性溶液,溶液褪色,说明具有氧化性D. 向2.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混合溶液中滴加1~2滴0.01mol·L-1 溶液,振荡,沉淀呈黄色,说明的比的大参考答案:AD【解析】A项,是高中化学必修1一个很重要的实验---萃取实验;B项的叙述是错误的,在该实验中根本得不到白色沉淀,因为亚硫酸不可能制取盐酸;C项只能说明具有还原性,因为具有强氧化性,常做氧化剂。
D项,沉淀呈黄色,说明沉淀是,也就意味着的比的大 3. 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B. 用激光笔验证淀粉溶液的丁达尔现象C. 用稀硫酸洗涤并灼烧铂丝后,再进行焰色反应D.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碳酸钾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可观察到明亮的紫色火焰参考答案:B略4. 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A.NO2通入FeSO4溶液中 B.SO2通入CaCl2溶液中 C.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 D.H2S通入FeCl3溶液中 参考答案:B略5. 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 A.NO2通入FeSO4溶液中B.CO2通入CaCl2溶液中 C.NH3通入AlCl3溶液中D.SO2通入已酸化的Ba(NO3)2溶液中参考答案: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专题:实验题;元素及其化合物.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发生的化学反应,若化学反应中有气体、沉淀、颜色变化等明显现象,则不符合该题的题意.解答:解:A、NO2通入后和水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硝酸,将亚铁盐氧化为铁盐,溶液颜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现象明显,故A不选;B、因CO2和CaCl2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故B选;C、NH3通入溶液中转化为氨水,与AlCl3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现象明显,故C不选;D、SO2通入酸化的硝酸钡中,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则亚硫酸根离子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该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现象明显,故D不选;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的现象,熟悉常见元素化合物知识即可解答;解答此题的易错点是:不能正确理解CO2和CaCl2能否反应,由于盐酸是强酸,碳酸是弱酸,故将CO2通入CaCl2溶液中时,因碳酸钙沉淀能溶于盐酸则CO2和CaCl2不反应. 6. 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CHO),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生成光亮的银。
有机物C8H5O3Br的同分异构体中,苯环上含有3个取代基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结构共有( )(不考虑立体异构体)A.8种 B.10种 C.11种 D.13种参考答案:B依题意,苯环上三个取代基分别为-COOH,-CHO,-Br,先写2个取代基的同分异构体有邻、间、对三种,它们的苯环上再取代一个溴原子,分别得到4、4、2种结构,共有10种结构7. 下列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参考答案:C略8. (2009·宁夏、辽宁卷)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下列各组实验中最先出现浑浊的是( )实验反应温度/℃Na2S2O3溶液稀H2SO4H2OV/mLc/(mol·L-1)V/mLc/(mol·L1-)V/mLA2550.1100.15B2550.250.210C3550.1100.15D3550.250.210参考答案:D 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温度越高、溶液的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即出现浑浊所需时间越短综合分析4种情况下的温度和浓度,D中温度最高,溶液浓度最大所以本题选D 9. 学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Ⅰ图中:如果MnO2过量,浓盐酸就可全部消耗完B.Ⅱ图中:生成蓝色的烟 C.Ⅲ图中:量筒中发生了加成反应D.Ⅳ 图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能褪色,将浓硫酸溶液滴入烧杯中,至溶液显酸性,结果有Cl2生成参考答案:D略10.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C2H2(g)+O2(g)=2CO2(g)+H2O(g);△H=-1256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炔的燃烧热为1256kJ/molB.若转移10mol电子,则消耗2.5mol O2C.若生成2mol液态水,则△H=-2512kJ/molD.若形成4mol碳氧共用电子对,则放出的热量为2512kJ参考答案:略11.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M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Y和W的原子序数相差8,W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Y、Z、W三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X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W)>r(Z)>r(Y)B.元素Z、M的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C.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M的差D.元素X和Y形成的化合物只有一种参考答案:CY、W同主族,设Z最外层电子数为a,则Y、W最外层电子数为2a,有5a=15,a=3,Z为铝,Y为O、W为S,X为碳,M为ClA项,原子半径:Al>S>O,错误;B项,Al3+、Cl-电子层结构不同,错误;C项,S的非金属性比Cl弱,所以稳定性H2S 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由“速率数值之比等于物质系数之比”得:,B正确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气体物质的量减少,而气体总质量不变,根据,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大,C错误增加X平衡正向移动,Y的转化率升高,D错误 14. 以下实验原理或操作中,正确的是A.装置①量取15.00 mLNaOH溶液;B.装置②既可用于乙醇制乙烯的发生装置,又可用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互溶液体混合物;C.室温下,含有CoCl2的干燥变色硅胶呈蓝色,在潮湿的空气中变粉红色,放在干燥的空气中又恢复为蓝色;D.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实验中,展开剂的成份为蒸馏水与丙酮;参考答案:A略15. 亚氨基锂(Li2NH)是一种储氢容量器,安全性好的固体储氢材料,其储氢原理可表示为Li2NH+H2=LiNH2+LiH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Li2NH中N的化合价是-1 B.该反应中H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Li+和H+的离子半径相等 D.此法储氢和钢瓶储氢的原理相同参考答案:略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 甲、乙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氨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实验中,先用制得的氨气排尽洗气瓶前所有装置中的空气,再连接洗气瓶和气体收集装 置,立即加热氧化铜。 反应完成后,黑色氧化铜转化为红色的铜下图A、B、C为甲、乙两小组制取氨气时可能用到的装置,D为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甲小组测得: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m1 g、氧化铜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m2g、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1L乙小组测得:洗气前装置D的质量m3g、洗气后装置D的质量为m4g、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2L请回答下列问题:(1)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室检验氨气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制取氨气,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和制备制备原理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4)甲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5)乙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之比明显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为此,乙小组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装有某药晶的实验仪器,重新实验。 根据实验前后该药品的质量变化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出了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药品的名称是________参考答案: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17. (12分)(1)已知草酸(H2C2O4)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H2C2O4CO↑+ CO2↑+ H2O,下列装置中,可用作草酸分解制取气体的是 (填序号)(2)某实验小组为测定铁锈样品的组成(假定铁锈中只有Fe2O3·nH2O和Fe两种成份),利用草酸分解产生的CO和铁锈反应,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① 为得到干燥、纯净的CO气,洗气瓶A、B中盛放的试剂分别是 、 ② 在点燃C处酒精灯之前,应先持续通入一段。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