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生活为视角生成的《水的净化》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docx
9页以生活为视角生成的《水的净化》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节水能力,有助于提高民族的素质,走持续绿色化学的发展之道,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开展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是初中阶段化学教育者需要慎重面对的问题本次教学活动立足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以生活为视角,从课外实践活动自然延伸至课堂教学实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努力做到让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关键词:化学与生活; 水; 实践操作1. 活动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维度要求学生了解纯净水和天然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降、过滤等净水常用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要求学生通过过滤,学习分离混合物的基本实验技能;通过试验活性炭,探究水的净化,体验探究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维度希望学生能通过过滤、组装净水装置等操作,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感受化学的“实验美”2. 活动对象本次活动学生来自顺德凤城实验学校初三7班,年龄为14~15岁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物质分类思想,初步形成转化观,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但缺乏混合物分离除杂的思想,科学探究能力也有待提升。
虽说在生活中接触过过滤小常识,如用茶壶冲茶等,但暂时还不能用化学的视角看待世界,缺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3. 活动时间:初三第一学期第7—8周4. 活动方案设计1. 实践体验阶段1. 课前准备:资料查阅、收集,数据分析学生通过到当地某小河进行取样,了解该河水的现状借助顺德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国家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自来水的生产流程及原理组队到学校附近污水处理厂、净水装置制造厂实地考察,了解当地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净化处理的方法,向工厂的职工请教污水处理的实际流程2. 制作简易净水装置将班级成员分成4到5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常见材料或废弃材料,制作简易净水装置,其净水效果在课堂上展示检验设计目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方案,根据实际操作性等因素,确定实验装置,激发学生寻找实验室中净化水的装置的代用品,让学生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1],既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又掌握了知识,体现了以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为视角,生成深层主题的教学实践3. 教师的课前准备(1)熟读《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大纲》、《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制定课堂的活动计划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主角展示一杯浑浊的河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变澄清回顾当地某河流的取样,走访咨询和图书馆借阅资料,思考,回答。
问题探究式导入新课,为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做铺垫环节2:学案引导,思考浑水如何变澄清如何对混合物“浑浊的河水”进行分离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发言回答本组调查后得到的净水方法,并一一解答原理通过充分交流,学会客观认识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环节3: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会过滤(1)介绍过滤操作的仪器小组合作,完成实验4-2并对出现的不同现象进行分析突破重点:过滤培养学生严谨地对待化学实验,尊重化学事实2)演示过滤对比实验:品红溶液、加活性炭的品红溶液观看实验现象,对现象做对比和分析结合活性炭的吸附性,做对比实验,把学生思维提升到新的高度环节4:知识小结完成学案“知识小结”建构知识框架环节5:实验探究1. 妙手回“清”(2)实践出真知(1)验证提前自制的净水器效果2)小组为单位,组装自制简易净水器充分体现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查与反馈布置反馈任务完成5道选择题,并进行打分,满分100分省时、效果明显2)跟进学生活动计划3)网购明矾、竹炭粉、活性炭包、煲汤袋、水槽过滤网、保温杯过滤网、夏季薄款棉袜、女士短丝袜、厨房纸巾、毛巾、医用纱布、洗碗海绵百洁布、丝瓜络、鱼缸玻璃砂、玩具玻璃水晶珠、一次性塑料杯、非透明塑料袋等。
4)考虑明矾的净水效果等待时间过长,提前录制好明矾净水效果视频5. 主要活动过程分享环节是本次课程的精彩之处教师营造轻松自由、平等互敬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发言,当学生发言时,用心倾听,尊重发言人,在收获知识、化学作品、共享活动成果的同时,收获快乐和满足1.以下是部分学生小组在课前自制的净水装置图并在课堂上分享设计的过程、所用材料、净水效果、收获和感悟废弃的笔盖上打孔,扎入瓶盖上细沙来源于学生自家小区花圃中材料分层排放于饮料瓶、一次性杯中,使每一层都能单独取出,随时更换材料打针筒”的方式,将液体快速压入,通过细沙、活性炭,最后从小孔中流出材料分层放置于塑料瓶中,借助新购医用软导管和玻璃胶将各处粘结,承接容器由2个切割好的塑料瓶组成,一个塞入蓬松棉,防止活性炭粉末随着液体流出,一个承接液体在使用时,借助水压、势能,让液体顺利经过砂层、活性炭层,流入容器中,最终得到无色透明的液体组装者原话:缺点:需要水压才能把水压出来,过滤速度很慢2.以下是部分学生小组在课堂上,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组装的简易净水装置图并在课堂上分享设计的过程、所用材料、净水效果、收获和感悟毛巾作为过滤不溶性杂质的工具,经过一系列除杂,最终将加入红墨水的浑浊的河水B净化成无色透明的液体。
学生利用棉袜作为过滤不溶性杂质的工具经过该组检验,效果不如女丝袜效果好该组代表为同学介绍组装简易净水装置所用材料以及遇到的问题,通过及时改进,最终得到无色透明的液体利用海绵过滤不溶性杂质,发现海绵吸水能力太强,需要通过人为挤压(如玻璃棒),才能让清水顺利流下用厨房纸巾取代蓬松棉,先用蒸馏水润湿,加快流速,铺在出水口处用毛巾阻隔不溶性杂质,如杂草等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是化学教学课程的重要环节小组展示课前组装的净水装置和课上组装的净水装置的净水效果,各小组之间点评交流,发现问题并纠正,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补充关键点和进行总结,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学生的学科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也体验到科学探究带来的满满成就感6. 活动反思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化学认知过程中发展并表现出来的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从化学角度认知客观事物的方式与结果的水平[2]本次教学案例是笔者考虑到水作为地球生物的繁衍的必要宝贵资源,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强烈的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而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自然学科,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基于“水的净化”的为主题的有效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不仅可以拓展和延伸化学学科教学,活化知识结构,满足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通过将生产生活实际与化学知识融为一体,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学习到了隐藏于课本知识背后的科学知识,教师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设计活动环节,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努力让化学教学走向更加开放,更加具有深度的方向,充分体现化学教学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1]黄凌玲:基于化学元素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策略[J].广西教育,2016,(3):85-86.[2]邵倩: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外实践活动——以“研究太湖水污染情况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为例[J].黑龙江教育,2018,(5):26-27.4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