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德州市部分农村社区体育设施调查与分析.doc
13页摘要 1关键词 11. 引言(或绪论) 1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2. 1研究对象 22. 2研究方法 23徳州市农村社区体育设施现状 23.1农村社区体育设施数量t青况 33.2体育设施的利用和维护f青况 43.3存在问题 44结论 65建议 7参考文献 8致谢 10附录调查问卷 11徳州市部分农村社区体育设施调查与分析王凯(德州学院体育学院,山东德州253023 )摘要:体冇设施作为人们进行身体锻炼、体冇竞赛和社会交往的载体,是体育运动的主 要物质保证体疔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不仅关系到一个地区群众活 动的普及稈度和竞技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和提高,更关系到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杏、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徳州市现有社区的体 育设施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杳分析,发现徳州市的社区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并且设施功能单一, 这成为制约徳州市社区体冇发展的根木性因素,文章分析了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 可行性的建议,以期为徳州市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帮助关键词:体育设施 现状对策 农村社区1引言: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已从县城逐步转移 到乡镇,现在已经具备延伸到农村的条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我国农村体育事业 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扶持力度,推动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半前农村体育事业乃至全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然而,通过对德州农村社区的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发现,各村庄在公共体育设施 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规划意识不强、缺少建设资金,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和维护、 体育设施的品质较低、体育设施种类单一,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农 村体育进一•步发展,需要迫切解决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村庄的公共体育设施都 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尤其健身路径的损坏比较普遍和严重人为故意破坏甚至偷 盗体育设施的现象较多的存在有的村庄室外厅乓球桌不到两天球网不见了, 重新安装后亦经常丢失而设施损坏后往往没有及吋修复.影响了使用功能综 丄所述,众多专家主要对经济发达地区、重点城市全民健身状况及影响因索、发 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偏远落后地区健身现状的研究 还不多为此 本文将通过对德州市农村社区体育设施的调查,探讨德州市全民 健身现状的情况,为本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与完善提供一些积极的建议自 1997年起,国家体育总局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的形式在我国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 建设以“健身路径”为标志的、面向大众、方便群众健身的“全民健身工程”这些 被群众称为“民心工程”的体育设施在很大程度丄增强了群众的体育意识,提高了 群众的身体素质。
因此,建立健全连接农村和城市的农村乡镇社区体育,大力发展 大众体育,推进体育的普及化、生活化、娱乐化和消费化,是各级党政领导必须重 视的农村社区体育及发展现状“农村社区体育”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就H前状况血 言,我们对“农村社区体育”的界定是:居民以自然行政村落为主要体育健身范围的 区域社会,是村落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自发的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体育健身娱乐 活动,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与民间色彩农村乡镇体育作为农村生活的基础内容 和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村群众体育意识和身体素质,促进农村经 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有识Z 士充分认识没有农民的强身健 体,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以徳州市各县进行随机抽取问卷调查,并亲自实地考察,从中了解体育设施 的实际情况2. 2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法发放县级体育局问卷8份,回收有效问卷8份,有效率达100% 2•数理统计法: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 3•文献调查法: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做出相应的分析3德州市农村社区体育设施的现状3.1体育设施数量情况2005年11月山东省体育局通知:“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大,加强 农村体育工作是发展我省体育事业、建设体育强省的重点和难点,建设好农民群 众身边的活动场地设施,是实现农村体育的前提和基础”,“山东省开展以体育 设施建设、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科普知识为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
省体育 局将以集中采购的方式,为农村建设配置小篮球板、室外牙乓球台、健身路径等 体育健身器材地方政府部门为满足农村体育发展的需求,将体育设施、项FI都 送到了农村儿年过去了,但依据初步调查,由于儿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和农村 经济的落后,使得农村体育活动的发展仍举步为艰,尽管有广播、有线电视等现 代传媒的冲击和外岀打工、上学新观念的引进,但农村体育活动在某些地域只是 昙花一现,根本没根植于农民的内心深处,没有成为他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 价值观念和情感状态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各村庄社区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以灯 光篮球场、乒乓球场(室)、健身路径和小型室内体育活动室为主,少部分村庄 有排球场地和台球室,具体情况见表1和表2表1调査对St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悄况统计一览表有无4& 7%51.3%表2场地设施的种类比例情况统计一览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健身路径室内活动室其他45. 6%30. 7%12. 7%10%村落的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基木物质条件表1显示,德州 市农村有48. 7%的农村有体育场地设施这与2005年由政府“体育三下乡”活动 和“亿成万农民健身工程”主导的建设工作是分不开的,截止2010年底,徳州市 大部分村庄投资建设了篮球场、乒乓球室和健身路径,但仍有51. 3%的农村还 没有体育场地设施,也就是说要满足农村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仍任重道 远。
表2显示,大部分场地实施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健身路径,室内活动室占 少数说明大部分体育运动的场地都是有农民健身工程带来的长期以来,由于 受资金和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受到抑 制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丄保障农村教育、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农民才有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时间、精力及专项经费,才具备开展体育活动的 基本条件3.2体育设施的利用和维护情况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和维护情况从侧面反映了农村体育经费的投入情况和 该体育项戸的能够持续开展状况离开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经费支持,农村体育的 建设和发展将举步维艰,具体情况见表3和表4表3场地设施的利用悄况统计一览表很频繁 比较频繁 偶尔利用 几乎不用12.5% 25% 50% 12.5% 表4场地设施的维护悄况统计一览表W 基本无人维护 己荒废12.5% 25% 37.5% 25%由表3显示,场地设施“偶尔利用”和“儿乎不用”的占62. 5%,利用率非常低, 表明几乎一半的场地设施没发挥功能或只建不用;由表4显示,场地设施“基本无人维 护”和“已荒废”的占62.5%,说明场地设施的保护率很低在较短的两年时间内, 一半多的场地设施基本无人维护和已荒废,说明建设的场地设施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没体现它的使用价值,因此农民也就不再维护使用。
但也显示,有37. 5%的场地设施 得到了利用,37.5%的场地设施得到了维护,表明城市体育项H在农村有了一定的基 础和开展,也说明山东省政府主导的“体育三下乡”活动和“亿万农民健身工程”发 挥了一定的作用,所建的近一半场地设施得到了利用3.3存在问题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德州市农 村体育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农村体育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有所 提高但与本市其他镇街道相比,由于农村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体育发展步子也较 为迟缓,体育设施相对缺乏从整体来看,体育场地设施主要集中在学校和村一级,机 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和对缺少3. 3.1农村部分人员体育意识淡薄,对兴建农村体育设施的认识不高体育是精神文明的产物,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大文化活动H前, 我市大部分镇、村干部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了搞好经济上,而对体育活动关注相对较少, 德州也不例外该市部分村对兴建农村体育设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兴建农村体育设 施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工作比较被动,往往是体育部门主动丄门提出兴建要求,才会 考虑体育设施建设的问题;农民对农村体育设施的认识也不够,不少农民白身也认为劳 动出汗本身就是体育锻炼,村民除了集体组织参加体育活动外,余暇时间基本上还是被 看电视、打扑克和打麻将等活动占据,自发参与体育锻炼健身所占的比例很小。
3. 3. 2村体育设施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在农业税税费改革后,镇财政可支配资金相应减少,村一级的资金更为紧张,资金 不足是困扰农村体育工作开展的关键问题H前,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投资体制比较单一, 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这一渠道,对财政资金投入有很大的依赖性,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 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极少,尚未实现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财政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 没有相对明确的政策支持,致使一些经济和对困难的村,没有能力去兴建或增加基础体 育设施由于缺乏维护经费,疏于管理,已建成的体育设施破旧损坏,更有甚者,为了 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将原有体育场地(原有校舍,教育网点调整后归村使用)岀租给企 业,造成了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流失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村之间体育设施建设也 不平衡事实证明,发展体育事业仅靠政府财政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在如何充分发挥民 营经济作用,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农村体育 设施还需要我们作出积极的探索3. 3. 3农村体育骨干队伍不健全,农村体育设施管理人才缺乏H前,我市新建的农村体育设施项H基本上都由各村村委会代管,管理水平Fl前仍 停留在较低层次丄,缺乏相对专业的管理人才。
农村里懂体育、会指导体育的人很少, 较为年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也集中在镇(街道)一级从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 和分布情况看,我市有7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70%为60岁以上老年人,60%以丄分 布在城区和各镇区,指导农村健身活动方面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3. 3.4新农村体育建设要注重整合当前,纵横联合、部门联合、行业联合己成为整合资源、拓展新领域的一个行之有 效的途径和重要举措发展农村体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突彼地区封锁、行业界 限和部门垄断,找准切入点,大力推进农村体育与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的结 合,把农村体育的场地、组织、活动、指导、科普、培训部分转移接到农村科教文卫旅 中将农村健身科普与农技科普相结合;将农民健身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 进城培训相结合;将农村日常健身活动与农村日常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场地等和结 合环断拓展“文冲有'咻”、“体叫|有“文”的广度和深度;将农村国民体质检测、监测站 建设与农村乡(镇)村卫生院、卫生室的建设相结合,予以共投、实现共亨,做到看病、体 检、体质检测、监测一条龙,医疗处方、健身处方一体化;将健身设施与农村其他公共设 施如文化、计生、小公园等相结合,尽最大限度实施资源共亨等。
3. 3. 5新农村体育建设方法要科学,形式要多元,要符合农情农村体育要本着“立足农情、以人为本、差异兼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灵活 多变”的工作原则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要采取国家引导、政府支持、社会协同、 农民参与的模式;在布局上必须贴近村民生活,便于村民参加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 在形式JL必须一场多用、小型实用;在投入上必须经济、耐用、长久,不超出农民的支付 能力;在运行上必须易于开放,便于管理和维护农村体育的组织建设要注重单项性、口 发性、民间性农村体育项H的研制开发要突出方便易行性、特色性、民族性、民风 性、民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