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之驴柳宗元原文赏析及翻译.doc
29页黔之驴柳宗元原文赏析及翻译黔之驴柳宗元原文赏析及翻译1唐代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那么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假设是焉,悲夫!译文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快乐,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分开。
唉!外形庞大好似有德行,声音洪亮好似有能耐,(老虎〕当初〔假如说〕看不出驴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注释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那么:表转折,却之:代词,代驴庞然大物:〔虎觉得驴是〕宏大的动物庞然,宏大的样子然,......的样子以为:把……当作蔽:躲避,躲藏窥:偷看稍:逐渐地,渐渐地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慭慭〔yìnyìn〕然:小心慎重的样子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相:一方对另一方,偏指另一方他日:之后的一天大骇:非常害怕大:很,非常骇,害怕远遁:跑得远远的遁:跑,逃跑以为:认为且:将要甚:很,非常恐:害怕然:表转折,然而,但是视:观察觉无异能:〔虎〕觉得〔驴〕没有特别的本领异: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能:本领,才能者:语气词,文中表示揣度语气,似的益:渐渐地习:熟悉终:始终搏:搏击,搏斗稍:渐渐地近:靠近益:更加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荡,碰撞倚,倚靠冲,冲撞冒,冒犯不胜〔shēng〕怒:非常愤怒蹄:名词作动词,踢因:因此计之:盘算这件事。
计,盘算技止此耳:〔驴〕的本领只不过这样罢了技,本领止,同“只”,只不过,仅仅此,这样耳,罢了因:于是,就跳踉〔tiàoliáng〕:跳跃尽:〔吃〕完鉴赏《黔之驴》是我国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开头是这样写的:“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那么无可用,放之山下作者首先从故事发生的地区环境写起黔”,是唐代当时一个行政区的名称,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四川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贵州北部一带这一带有什么特点呢?“无驴”,从来没有过驴子这一特点很重要,因为假如没有这一特点,就不会出现后面老虎被驴一时迷惑的情节,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后面这样的故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有一个没事找事的人用船运去了一头驴这一句紧紧承接着“黔无驴”三个字而来,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驴的来历——原来它是一个外来户至那么无可用,放之山下”,运到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养到山脚下这两句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说运驴的人是一个“好事者”,而且也很巧妙地把这个“好事者”一笔撇开——因为他同后面的情节没有关系——从而为下文集中描写寓言中的主要角色准备了方便条件随着驴被“放山下”,到了一个详细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的出场就很自然了: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这一段主要写虎见到驴以后的心理状态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老虎看到这个又高又大的家伙,以为是什么神物这是虎对驴的最初印象和认识由于寓言一开头就交代了“黔无驴”,谁也没有见过,因此老虎少见多怪,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很自然的于是,“蔽林间窥之”,它就躲藏到树林里,偷偷地盯着驴子这里,一个“蔽”字,充分写出了老虎在“以为神”的认识根底上所产生的害怕心理;而一个“窥”字,又说明了作为兽中之王的老虎虽怕但并不甘心、亟想摸清对方内幕的心理活动,从而孕育了后面情节的必然开展稍出近之”,后来老虎又渐渐走出来向驴靠近些这是对老虎并不甘心、打算摸底的心理的进一步提醒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两句,不仅写出了老虎行动的连续和开展——由迅速分开驴子的“蔽”,到立定脚跟的“窥”,再到走出树林、走向驴子的“近”——而且初步地提醒了老虎一心要认识这个“庞然大物”的决心不过这里的“近”,并不是说同驴已经靠得很近了,只是指略微缩短了一点同驴的间隔 罢了;因为这时老虎对驴还是“慭慭然莫相知”,小心慎重,不知道它是个什么怪物慭慭然”,慎重害怕的样子由于“莫相知”,自然“慭慭然”;而由于“慭慭然”,当然也就只能“稍出近之”了。
这里“莫相知”三字,既有承上的作用,说明老虎产生“慭慭然”不安心理和采取“稍出近之”慎重行动的原因;又有启下的作用,交代了后面情节演进的根据他日”,有一天这是寄全于一的笔法,说明老虎为了改变自己“莫相知”的状况,对驴观察已经不止一天了由此也可见其决心然而认识并未获得进展,仍然停留在“以为神”的阶段所以“驴一鸣”,驴子吼叫一声,“虎大骇,远遁”,老虎大吃一惊,逃得远远的为什么要“远遁”呢?“以为且噬己也”,因为老虎认为驴子要吃掉自己,所以“甚恐”,非常恐惧以为且噬己也”,点明了“甚恐”的本质;而“甚恐”,又为老虎后来识破驴子的真面目得出“不过如此”的结论进展了铺垫这一节写老虎的心理活动虽然只是一个“怕”字,但时起时伏,非常生动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畏惧之心突然而起;“蔽林间”,可见害怕得还很厉害,纵是兽中之王,也不敢露面;“窥之”,虽害怕得很,但惊魂初定;“稍出近之”,说明畏惧心理已经明显减少,尽管仍然小心翼翼;“驴一鸣,虎大骇,远遁”,“甚恐”,畏惧之心又一下子到达了高潮而所有这些变化又无不围绕着“以为神”的思想认识然而老虎“远遁”,会不会一走了之呢?假如这样,情节又将如何开展呢?我们不用担忧,因为从虎一开场所表现出来的虽怕驴但并不甘心的心理活动来看,它是不会一走了之的。
事实正是这样,虎不但没有逃之夭夭,而且很快就看穿了驴子的假象;不仅逐渐消除了畏驴之心,甚至渐渐产生了吃驴之意: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这一节主要写虎对驴认识的深化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通过来回观察,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这是虎对驴“神”的形象疑心的开场这里的一个“然”字,非常有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不仅是语气的转折,而且也是虎由怕驴到逐渐认清驴的本质并最后把驴吃掉的整个情节的转折往来”,说明老虎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和频繁因此“觉无异能者”,并进而“益习其声”,对驴的吼叫声也逐渐习惯了心理上的这一变化,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更加大胆,于是,“又近出前后”,进一步到驴子的身前身后转来转去注意,这里的“近”,比“稍出近之”的“近”,又进了一步,是逼近的意思,充分反映了老虎“觉无异能者”的心理那么,既然认为驴子没有什么了不起,又为什么“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上去抓取它呢?这是因为老虎对驴的内幕尚未彻底摸清的缘故——虽然“觉无异能者”,但驴子的“无异能”,只不过是自己的主观感觉罢了,实际情况如何,谁又知道!一个“终”字,把老虎慎重对敌、不敢贸然行事的思想提醒得淋漓尽致;而一个“搏”字,又把老虎围绕驴子煞费苦心的全部目的披露无遗,从而为后面的吃驴情节作了伏笔。
这一节写虎“觉无异能者”的心理活动,尽管归结为“终不敢搏”,仍有怕的意味,但与开场的怕不仅有着程度上的不同,而且有着性质上的区别:以前的怕,是担忧自己被对手吃掉的恐惧;怕,只不过是担忧自己不能顺利吃掉对方的顾虑而已所以,“终不敢搏”,既说明了老虎对驴的认识由“以为神”到“觉无异能者”的宏大进步,同时也说明了它对驴的彻底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那么后来,虎是怎样获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的呢?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这一节写虎对驴认识的最后完成为了彻底摸清驴的内幕,改变自己“终不敢搏”的心理,虎进展了一系列的试探活动首先,“稍近”,渐渐靠拢驴子注意,这里的“近”,比“近出前后”的“近”,又进了一步,说明虎已经非常贴近驴子了稍近”之后,“益狎”,越来越轻佻起来——这是对驴进展戏弄;进而又“荡倚冲冒”,摇摇它,靠着它,撞击它,甚至扒着它的脊背(“冒”,古代同衣帽的“帽”,覆盖的意思)——这是对驴进展挑逗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虎一系列的挑衅性的行动,而且通过它得寸进尺、逐步开展的行动,还可以察知它大胆而慎重、既藐视对方又重视敌手的思想由“近出前后”的观察到“稍近”的试探,已经大胆了,但这毕竟只是间隔 的逼近;见对方没有反响,才进而由“稍近”的试探到“益狎”的戏弄,但这毕竟只是态度上的不恭;见对方仍然没有反响,最后才由态度上的“益狎”到动作上的“荡倚冲冒”。
看到虎越来越无理和放肆,“驴不胜怒,蹄之”,驴再也压抑不住愤怒了,就踢了虎这一下驴在虎的面前终于暴露了自己的全部机密所以,“虎因喜”,老虎因此非常快乐显然,它是在为自己终于摸清了对手的老底——最大能耐不过一“蹄”而已——而在窃窃自喜然而尽管如此,虎在下最后结论之前,还得要“计之”,在心里掂掇掂掇掂掇什么呢?是不是对方还有更厉害的招儿没有使出来呢?想了想,不可能;因为自己对它“荡倚冲冒”,已经使它到了“不胜怒”的程度了,盛怒之下,不顾一切,哪里还能保存一手呢?一个“计”字,又一次有力地说明了虎对生疏之敌的格外重视经过审慎地“计之”以后,才“曰:‘技止此耳’”,说:它的本领也不过这么一点点罢了到这里,虎已经把驴的本质彻底揭穿了随着它对驴的认识的最后完成,“终不敢搏”的心理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于是虎大吼一声,腾空扑去,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心满意足而去这一小节写驴终于葬身虎腹的下场,尽管情节非常简单,只有“吃驴”两字,但作者写起来并没有简单化吃驴之前,先写虎“跳踉大”,大发威风,用足令百兽魂飞魄散的一吼一纵震摄住对方,让它乖乖就范;吃驴时,也不是一下子就“尽其肉”,而是先“断其喉”,击其要害,使其毙命,然后大嚼大吃,一啖而光。
这样描写,既生动而详细,又说明了慎重对敌的老虎是多么机敏和精明以上,是寓言的故事情节介绍到这里,你有什么感想呢?你是否觉得黔驴可悲呢?然而它又可悲在什么地方呢?人们从这里应该获得什么教训呢?这些问题,也许你还将来得及考虑那么,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作者的议论和感慨吧: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假设是焉,悲夫!这一节正面写作者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唉!形体庞大好似很有风度和德性,声音洪亮好似很有本领和能耐这里,言外之意是说,形虽庞而无德,声虽宏而无能,徒有其表,名不副实,这是第一可悲之处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当初假如不拿出那么一点可怜的本领,虎虽然凶猛,但因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