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方文献与古书画鉴藏研究札记.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40091504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43M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地方文献与古书画鉴藏研究札记 作者:王照宇 来源:《中国美术》2021 年第 06 期 [摘要] 书画鉴定的实质是在书画史中为被鉴作品寻找准确的时空坐标开展这种定位性质 的研究,有赖于图像和文献两方面的结合由于地方文献在解决主流学术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 作用,本文将借助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近年来陆续出版的地方文献"华氏文库"系列影印家谱丛 书,对明代中期吴地书画鉴藏家华夏的家系与生卒年进行钩沉,探讨地方文献与艺术史研究相 关问题 [关键词]书画鉴定 地方文献 家谱 华夏 对古代传世书画作品展开研究,无非要依凭图像和文献作为美术史研究的基础学科,古 书画鉴定研究重在关注作品图像本身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基本上都 是从研究现象开始入手,在对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才会逐步深入拓展总而言之, 任何一门学科,其"根本意义和作用在于探索主导领域中种种复杂现象运转和变化的本质与规 律,以增强人对自身以及自然界的认识,这才是一门学科的真谛"[1]具体到书画鉴定而言, 囿于书画史研究的材料所限,研究者一向比较关注书画作品本身,包括"(一)写作中的基本 组织;(二)书法中的文字考订;(三)绘画中的建筑物和服用品形制。

      这是最基本的鉴别对 象"[2]当然,研究者也会对与书画作品相关的文献材料详加考证,将之作为研究书画本身的 辅助资料在书画鉴定的实践中,鉴定家们以"辨真假,明是非"为最终研究目的,[3]力图揭示 书画作品在书画史中的位置,并尽可能地反映书画创制的相关背景和合理动机,进而以此梳理 出准确的书画史脉络20 世纪 40 年代末期,大批尖端科学技术被应用到基础研究和民用领 域,"碳-14 年代测定法"便是在这一时期被考古专家所吸纳,在考古学领域掀起了革命性变 革科技手段能被应用到考古研究當中,书画鉴定界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其实,任何学科在严格意义上都存在着互融与重组的现象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具有特殊的 属性,从诗书画印到材质、笔墨,各种元素互融、重组,呈现出迥异于西方绘画的特质体现 在鉴定与作伪方面,各种因素的真假互融形成了许多"重组"现象,譬如真迹匹配作伪题跋、原 装裱匹配伪作等,几乎所有的因素都可以自然巧妙地形成多种"组合",进而形成一件"新"的图 像作品不过,就图像研究而言,即使其中的诸多组合存在着"真假互配"的关系,实际上也并 不会对研究产生太大影响,因为图像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字阐释尤其在当前的艺术史 研究语境下,学科交叉愈发深入,文字阐释愈发丰富多彩,即使被阐释作品的真假组合十分严 重,也不会对文字阐释本身产生太大影响。

      前几年关于宋人《功甫帖》与《溪岸图》的真假鉴 定即是比较著名的例子《功甫帖》的实际字数虽然少,但其装裱、著录、印鉴等十分复杂, 寥寥几字与这些复杂的外围因素互相组合,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理论阐释空间书画作品的互融 与重组对艺术史研究而言永远利大于弊,因为它为艺术史的阐述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可依 凭的丰富材料不过对鉴定而言,其意义似乎小了很多,因为真假掺半的材料越多,鉴定的复 杂程度越高 图像与文献相结合,既是艺术史研究的基点,也是古书画鉴定研究的基点古书画鉴定研 究过程中遇到的"图像重组"绝大部分情况是"真赝杂糅",最终指向牟利与艺术史中其他研究 方向不同的是,古书画鉴定研究对文献的处理相对复杂得多整体而言,它要求研究者熟稔画 史、画理、画法、画论,此外还要掌握文字避讳、各种字体(譬如行草书、篆书、金文等)、 治印、名物制度、书画家的笔墨习惯、书画材质、文史知识等毋庸置疑,对这些知识掌握越 多,鉴定家的水平就越高,研究成果也就越值得信服,反之亦然同时,就古书画鉴定研究领 域某个具体的研究对象而言,如果研究者不能亲自对其进行实地考察,深入到具体的研究语境 中去,得到的研究成果也难免会与实际情况南辕北辙。

      笔者由于工作、生活在无锡一隅,故以 明代中期无锡东亭镇号称"江东巨眼"的古物大收藏家、鉴定家华夏为研究个案,依托地方家谱 文献、名人诗集、墓志铭等非美术类文献,尝试推动一直未取得学术突破的华夏及其家族的古 书画鉴藏研究关于华夏的许多基本信息其实迄今尚未厘清明代嘉靖时期江南地区著名的古 物鉴藏家华夏出身于江南望族——无锡东亭华氏明末清初时,华氏族人华渚编纂了一本《华 氏本书》[4],该书是目前保存下来最早的一部无锡华氏总谱,综合了之前编修的族谱中的诸 多内容,尤以人物传记和祠墓记载最为详细他对"华"这一姓氏的来源叙述如下: 华之先,与宋同姓,微子之后也微子国于宋,传十世,是为戴公戴公仲子考父说,食 采于华,别于大宗,因氏焉自考父以来,绪系可考,然自元见于春秋,数传而邑绝汉兴, 华氏彻侯者仅四世汉魏之际,复为著姓,或在高唐,或在江都,或在晋陵居高唐者曰歆, 居江都者曰融,居晋陵者曰覆江南之华由晋陵[ 5 ]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