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小时计时法.doc
4页关于“24时计时法”一课的评析“24时记时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层次清楚通过形象化的选材,启发性的联想,开放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本领下面谈谈本课中的几个亮点:一、选材生活化,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本来就是来自于实际生活,如何把生活中的内容融入数学的知识呢?我们都知道,一天有24小时,那么一天的24小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学生还在互相猜测的时候,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 (视频1:零点钟声) 视频中播放的是中央电视台迎新联欢会上零点钟声敲响的片段,老师就是利用学生看到过的,经历过的过程,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感受零时就是新一天的开始学生对24小时是否真正感知呢?其实未必,对学生而言,白天的这段时间他们经历过,所以很熟悉,但是其他时间段,他们感性认识不是很充分老师不紧不慢:“让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随着钟面上指针的转动,一起回忆一下24小时是怎么走过来的。
视频2:一天24小时的片段):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指针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更深地了解普通记时法,并为后面让学生更好地区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作了铺垫 在时间词的引入方面,也是非常自然当学生要区分什么时候的7时,就自然而然用到了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午7时,下午7时”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的词吗?凌晨、早上、上午、下午、晚上、夜里……这些平时被大家经常用到的时间词由此迸发出来,又一次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巩固新知的练习中,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题型,例如观察新华书店和银行营业时间中不同的记时方法、进行课表上的作息时间的转化、生活场景与时间的搭配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真正体验有用的数学二、过程清晰化,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在这节课中,老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了解24时记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这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
一)新授条理化一天为何是24小时?教材中提到的“钟面上时针转两圈,是24小时”,这只是一种直观的推算,而科学依据是地球自转本课教学通过“一天有24小时”、“为什么是24小时”、“如何记录24小时”来层层推进,优化教学结构,简化教学程序,让课堂简洁、清晰、流畅、生动 “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作为两种记时法,如何来“定义”?理论上来讲,这两种说法都是习惯称呼,属于张奠宙教授所提到的“不需要定义”的概念但是,作为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学习内容,作为具有不同特征的两种记时法,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且使用频率很高的名词术语,我们还是要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起“24时记时法”这一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强化和对比“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使用数字、记写形式上的不同,来帮助学生完善清晰的认知结构视频3:比较两种记时法的异同)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方式,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异同,这比老师反复地强调,效果要好得多二)练习层次化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第一层次:观察、辨别通过出示新华书店的营业时间和节目预告表,让学生观察(找出表示时间的信息)——“辨别”(辨别出是12时计时法,还是24时计时法),具有很现实的意义第二层次:思考、改写在师生共同配合下,将银行营业时间上的24时记时法改成普通记时法接着学生独立练习,将上课时间由普通记时法改成24时记时法,同时,老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互相说说改写的秘诀是什么,再一次帮助他们巩固两种记时法互相转化的方法第三层次:交流,碰撞在“对对碰”的游戏中,根据“朝阳初升”、“烈日当空”、“夕阳西下”、“繁星满天”这四张图片,让学生把相应的时间移到对应的图片上老师给出的具体时间共有6个,有的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也有的用24时计时法表示题中表示朝阳初升的时间有两个(6时和早上7时),表示夕阳西下的时间也有两个(17时10分和下午5时)这样一对二的练习设计,让学生摆脱常规解题思路,要全方面考虑第四层次:掌握,延伸课的最后,截取“生命的节奏”这本书中一部分,介绍一天24小时的节律,感受时间与我们生长过程中神秘的联系贴近生活,既对学生进行了促进生长方面的教育,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三、语言艺术化,帮助学生感悟时间的宝贵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简洁、形象、生动、富于儿童化的语言,不仅能给学生以美感,还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的一开始,教师的导入语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视频:4:课堂导入)从流淌的河水的小河,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身边的一条看不见的河流,一去不复返,那就是时间,暗示时间的宝贵课的最后,老师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人的一生每天都经历着朝阳初升到繁星满天,周而复始,时间的长河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一直向前淌着,同时让学生想象把钟面设计成圆形,在指针的转动中一天一天就这样流淌着,为学生搭建想象的平台,化不可感知为可以感知,让课堂充满了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语言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像“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说的真有道理”、“亮出你的观点”、“大家写得特别认真”,这些话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纵观本节课,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收效明显不过有些地方还是有点小小的建议1、两种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合理运用在课堂上,老师教会学生将两种记时法进行相互转换,学生学得非常扎实其实,在生活中,两种记时法运用的场合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平时生活交流中,我们习惯上用12时记时法,大家都能听的明白,比较口语化;但是在正式场合,例如在机场上表示飞机起飞时间、电视台节目预报、电影票上的放映时间等,都是采用24时记时法,让人感觉简洁、明了。
如果能在课堂上交流一下,还调动学生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2、对多选题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在游戏对对碰中,表示朝阳初升的时间有两个(6时和早上7时),一个学生把“6时”移到图片下面,在老师的提示下,另一个同学把“早上7时”也移了过来但是我想,有的同学可能产生疑问,为什么早上7时也可以表示朝阳初升呢,我们知道,夏天太阳升起的时间比较早,冬天太阳升起的时间比较晚,而且不同地点太阳初升懂得时刻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两个答案都可以选在分析时,如果老师能把选择的原因讲的明白些,相信学生更能接受 “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命题本节课选材生活化,过程条理化、练习层次化、语言艺术化,信息技术与知识整合的恰到好处,使学生乐于学习,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真正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首先是生活的需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