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石碑凹行政村.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537959511
  • 上传时间:2023-10-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概况】 石碑凹行政村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位于常袋东南部4公里处,东邻朝阳镇魏家坡村,西邻赵凹村、小崔沟村,南邻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沟上村,北邻朝阳镇官庄村、常袋乡拐坪村,三面环沟,村域总面积6600亩,其中林地面积495亩,耕地面积5485亩,村庄占地面积620亩,石碑凹村林地面积165亩,耕地面积1800亩,村庄占地400亩,南凹村林地面积150亩,耕地面积1600亩,村庄占地150亩,行政村下辖3个自然村,13个生产组,共512户.2183口人石碑凹村原名宣武村,据传说是唐武则天的花园,后来宋代开国元勋石守信埋在这里,逐渐成了石守信家族陵墓,陵前立起高大石碑多幢,因碑高大而多,改名为石碑凹村石碑凹村现有张姓253户,房姓1户,王姓1户,张姓系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清嘉庆年迁至石碑凹村,现已近300年历史,村内有古寨一座,古寨周围是寨墙,有炮楼3处,古寨内有地道有暗井,有3孔窑洞,抗日战争时期,洛阳北关寇家兄弟(合盛栈创始人)100多口人曾在此避难符家沟村位于石碑凹行政村东,距村委会1.5公里,符氏原籍为山东省兖州府曲阜县,宋时定居洛阳,现洛阳市工农乡符家屯村,清嘉庆年间从洛阳迁移于此,符家沟因村中有沟沿沟而居,且以符姓居多,故以取名符家沟。

      距今已近300年历史,全村共有五姓,符姓96户,张姓10户,杨姓4户,李姓3户,薛姓1户,张、李、薛为老户人,杨姓民国时期从常袋乡杨沟村移民,张姓舅家经济产业】石碑凹村人均耕地1.5亩,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建国初期亩产只有50公斤左右,无水浇地70年代通过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及化肥的推广使用,村打3米井5眼,使粮食单产达800斤左右,灌溉面积2500亩1962年政府号召发展林果业,全村13个生产组发展苹果树210余亩,苹果部分分给农民,绝大部分出售给市场及公社供销社,90年代初期政府又一次号召种植苹果树,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近800亩,后因技术缺乏,管理不善,加之市场诸多因素,现存不足30亩70至80年代,户户养猪、养鸡,一部分农户养牛养羊,90年代中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养殖现象已不复存在,养殖专业户伴随着市场经济而诞生,现有养猪专业户15户,年出栏800头,奶牛养殖户3户,奶牛存栏70余头,养鸡、养兔、养肉鸽等年收人近20万元解放前村内只有木匠、铁匠、染坊、修订小手工业1965年以符玉丰为首组建村副业,以洋镐、螺拴、煤电钻杆加工为主,销售收入7万元,村集体购置40型拖拉机1台,75型拖拉机1台,集体经济有了较大发展,1983年受现代制造业的冲击,村办副业停产。

      1968年前村民照明以洋油为主,1969年洛阳地区出资,原地委书记、27军军长赵玉轩亲自指导在符家沟库区建引水灌溉工程,辅设管道,架设电线,灌溉数百亩土地,从此石碑凹村人也告别了洋油时代,2002年10月国家投资村民集资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同网同价,村民用了上安全可靠的放心电石碑凹村三面环沟,因出行难给祖祖辈辈带来极大困难2001年该村在洛工作人员张祥瑞、张成山通过各种渠道拨付资金13万元,张天木通过孟津县水利局小流域治理项目在村南建大坝一座,修通了通往洛阳的南大门道路并进行硬化850米,2004年在洛阳市工作的符新和,通过关系拨付5万元水泥130吨,硬化了符家沟村至石碑凹村650米道路,2005年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洛阳大唐电厂占地赔款一部分硬化道路5.2千米,2006年硬化道路2.7千米社会事业】解放前全村有私塾学校3个,校舍是祠堂窑洞和简易民房,解放后,l一4年级小学,直到1969年村才发展到1—6年级,1970年后村里有了初中学校,2003年孟津县实施合点并校初中合并到常袋初中,小学由分散的三所合并至村中心小学辖小崔沟、赵凹幼儿园二园,共有教师14名,学历全部合格2002年以前村里一直没有正规校舍,教学在村民家里,露天地里。

      为培养人才,发展教育,共投资45万余元,建现代化教学楼一栋,其中个人捐资25万元,村民集资5万元,国家拨款9万元,现在校学生320人,历年来共有80多名学生进入大专院校学习解放前村里没有医生,人均寿命不足50周岁,1963年后村里有初级合作医疗室,2007年1月1日村正式挂牌成立石碑凹村新型农民合作医疗所,参保人数90%以上,村民就医看病得到较好的保障石碑凹村三面环沟,70年代前沟内河水四季流淌,鱼、虾、蟹、善鱼、甲鱼随处可见,北面沟内,杏树、梨树、芦苇近百亩,参天杨树遮地,数十种鸟类栖息于此,后因1958年大炼钢铁树木伐光,70年代末水位下降,河流干涸名胜古迹】在石碑凹村西北约1公里的圹原上,保存着两通极为高大的石碑其中一通屹立于圹原的农田当中,连碑带座高达5米多,经过上千年的风吹日晒,碑上的文字已经漫漶不清经过专家考证,这通巨碑为石保兴墓神道碑 在上述石碑东北方向约百米的一条土沟旁,另有一通巨碑靠沟壁而立,已断为四截,底座已被黄土掩埋,碑额刻有“大宋西平石公神道碑”9个篆书大字,碑身上的文字残缺不全,也基本上看不清楚了据村中的几位老先生介绍,此碑为石保吉墓神道碑,原本位于石保兴墓神道碑东侧偏南约160米处的一堆杂坟旁,清朝末年,当地张姓人氏嫌其压了他们家祖坟的风水,就将其拉倒摔成了四截。

      秀才梅世玉撞见,直言相劝,张姓人才将断碑运到附近的土沟旁,依沟壁拼接立起来石碑凹村的南边,紧挨着村民现在的聚居区,有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寨这座古寨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是依托当地的有利地形,向下深挖黄土而建的地扎窑式村寨四周原有高高的寨墙,墙上又垒寨垛,用来防御外部侵袭它的寨门设置得十分特别,在东寨墙根,向下挖出一条马道坡,再用砖石砌成门墙,安上厚重的木门,寨门一闭,固若金汤古寨还有一条深洞,全长60多米,由寨内直通南部的一道深沟,南端洞口恰恰开在深沟的半腰处村民讲,这条深洞俗称“跑反洞”,可容200余人,是旧社会人们为了躲避战争和匪乱,在寨一旦被攻破的危急时刻用来藏身逃命的 寨内的主体建筑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明清宅院,共有十几座居民院落构成砖木结构的各式建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随便走进一座院子,从前到后,可以看到临街大门、过厅、厢房、上房、砖砌窑洞等,层次分明院内还多植梧桐、石榴等树木花卉,显得清幽典雅由于古寨的居民大多搬出来生活,里面显得空荡荡的风雨侵蚀,再加上缺乏维修保护,许多建筑已经倒塌损坏相传与考证,村东有庙宇一座,始建于明末,当时香火较盛,后诸多原因消失,在村北建庙宇——佛爷台,解放前有戏楼雕龙绘凤,殿宇金壁辉煌,苍松翠柏,每年正月二十三日,说书、唱戏、高跷、社火、卖吃的、用的、牲畜交易杂货一应俱全,热闹非凡,方圆数十里赶庙会的人数有数千人之多,世事变迁,时间推移,昔日的辉煌,解放时只留废墟一片。

      80年代至今有香客逐年捐资修复,庙台现盖厦房对称大问,窑洞三孔佛像座落其中,庙门落成,古庙会恢复,每年正月二十三日方圆数里,排鼓队、秧歌队、说书、唱戏齐聚庙前,以比高下,以助佛光四射,升平盛世,百姓开心之极基层组织】石碑凹村,符家沟村属洛阳县翠峰乡,解放初期为洛阳县第二区沟上乡,1952—1953年组织初级社,1956年政府又搞区制,沟上村划到洛阳市石碑凹村,符家沟村划归孟津县海资乡人物】何玉珍:女,1918年生,红军西路军区女兵团战士刘齐章:1921年生,原任盂津县林业局局长张之军:1930年生,原任山西省垣曲县剧团团长张勤:1931年生,原任西安铁路局段长张成周:1932年生,曾任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党委宣传部长张元修:1946年生,原任沈阳军区某部政治部主任张克勋:1948年生,原任洛阳市建材机械厂办公室主任张成山:洛阳市盐业局局长、总经理符新和:1951年生,曾任洛阳市市纪委纠风办主任张祥瑞:1953年生,洛阳原丰加油站经理张银祥:1954年生,洛阳市拆迁局局长张元文:1954年生,孟津县县志办主任符克信:现任洛阳市消防支队后勤科科长薛生荣:烈士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中牺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