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示内容文字版及扩充.doc
13页怎 样 看 待 近 代 西 方孙中111章太炎等革命党人2 20 01 14 40 31 45 48 5张于炽远航1.概述近代中国,国家孱弱,由于清土朝的固步自封,国家的生产力和国民素 质都与世界严重脱节而这吋的西方文明却早就有能力发起跨洋作战于是 西方列强带着枪炮,准备敲开中国一一这个丿力來富庶,但是政府软弱的国家 的大门,来大肆掠夺但与列强们以往所到过的地方不同中国,作为一个 文明从未小断过的国家,它在危难关头所爆发出的能量是惊人的饱读圣贤 书的文人墨客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想法奔走于市力所能及的帮 助这个国家但甫于思想,背景,立场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注定,这些力量 不可能汇聚成一个洪流,将列强们的枪炮冲的粉碎而事实上,这些不同的 声音也有相左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爱国志士的心是值得称道的 尽管由于时代的限制,有些人的眼光在现在看来还不够开阔,但述是诞生出 了一些伟大的先驱者孙中山和章太炎就是这些先驱者者中名气较大、影响 较广的两位本文通过分析以孙中山和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对于近代西方 的看法,结合个人革命道路,并加以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的对比,从 个人的角度呈现当时的社会思潮与对待西方文明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倾 向,有利于我们更为全面、客观、独特地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面貌。
2. 孙中山的革命道路简记及其对近代西方的看法2.1少年孙中山尽管孙中山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但是真正的孙中山的思想与经历却很少有人 了解如果不是遇到了这个展示课题,我想我对于孙中山的卬彖也只停留在“国 父”,“先驱”,“革命家”这儿个字眼上他的努力,他的理想,我都一无所知 但在准备展示的过程小,我对于这位伟人的认识变得不再浮于表而我,是真的 有些佩服这位伟人了孙中山,原名孙文我们都知道,他一生致力的都是怎样将国家变得更好, 或者说怎样才能让百姓过得更好因为在那个吋代,国家的孱弱才让百姓的生活 变得艰难所以孙中山真正想要改变的是百姓的生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 使国家变得强大这个想法很简单,很现实孙中山产生这个想法的原因是他本 身就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了他的出身注定了他与统治者的思想和目的是不一样 的穷人岀身的孙中山小时贫穷,连一双鞋都穿不上他充分认识到了百姓的生 活是有多苦,但当时的他满脑袋里想的是怎样让自己,让自己的家人不再受苦, 国事,对于少年孙中山还是一个根本就想不到的话题在孙中山十儿岁的时候, 他的人生来到了一个转折点他的在夏威夷打工的哥哥来接他到夏威夷那边读书 外面的世界对于一个刚刚走出贫困生活的孩了來说,是丰富多彩的。
而比这更有 冲击性的是来自于思想上的冲击孙中山就读的是一所教会学校那里充满的是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自由和 I■専爱一个从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中能够走出的青年很容易就被这些所吸引 而基督教也是孙中山一生信仰的宗教但是在夏威夷的日子好景不长19世纪 末美国兼并夏威夷在夏威夷的孙中山目睹了夏威夷人民被侵略的遭遇,不禁想 起了自己国家的人民也同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吋的孙中山已经冇了医生的 身份,医生,即使是现在在西方社会也是中高收入群体所以那时的孙中山其实 已经完全可以舒舒服服的生活,不再过苦日子了但是,想起了国家此时的境遇, 他述是毅然决然的要投身到拯救国家的行动中去这种想法在现在看来或许很不 切实际,一个人,他怎么可能改变一个国家呢?但是在当时怀有这种情结的人不 在少数,也止是这些人才让中国的改变快速且真实的发生着2.2孙中山的尝试与教训然而作为一个在封建社会成长并且生活的人,思想上的桎梏是不容易打破的 所以孙中山一开始采用的办法很老套,那就是——上书第一次,孙中山是给自 己所在地区的县官上书,为他提供了一些管理县城的意见与方法,但是无果第 二次,孙中山给一名退休赋闲的郑姓朝廷大员上书,还是无果。
第三次,孙中山 下了决心,通过郑姓大员的关系给当时的朝廷重臣李鸿章上书尽管孙中山在书信中的言辞已经很恳切,对于国家的问题也很委婉的提了出 来但是最终这位封建王朝的权臣对丁孙中山的上书还是不予重视的这吋的孙 中山幡然醍悟封建王朝也许不适合这个时代了,它已经腐朽了这时他的目光 聚焦到了西方的休制上来并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休兴中会当时 的口号是驱除戦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其后,孙中山在广州发动起义, 失败,遂开启了长达十数年的海外流亡生涯在这过程中,孙中山曾到过英国, 加拿大,日本在这期间对于西方体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他上海故居的外文 藏书目录中,19□年前的501种书籍中竞分属于美英法德日等20多个国家其 中仅美英两国的帖籍就多达331种孙中山在这时对于西方的制度大体持认可态 度当然在这期间,孙中山也建立了自己的报纸并且与保皇派进行了犀利的论 战交锋,并发展革命团体,积极筹集资金等1905年8月在FI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制订“驱除軸 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办《民报》,提 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这时的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基本有了初步的 轮廓。
民族当然就是指恢复汉族,不再使汉人受到满人欺压这里面的冲突很剧烈 因为一直以來满清的统治者对于汉人的态度很矛盾,既害怕汉人获得权力揭竿而 起威胁到其统治地位,但又需要汉人来帮助英完成国家的治理而这种孑盾的心 理就导致满汉的才盾越來越剧烈经过几百年的酝酿,满汉孑盾早已深深存在在 每个人的心中而民权就是赋予民众应该冇的参与到国家事务中的权力最后民 生就涉及到了民众最根本的生活问题在研究了历朝历代的分地方法后,孙中山采用了平均地权的方式来解决民生 问题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増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 得暴利的可能性所拟办法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国家按价征税,以后 涨高的地价归公,同时保留由国家照呈报地价收买的权利,以防地主少报地价 1924年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进一步提岀”农民之缺乏出地沦为 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可以看出这时的孙中山对 于民族这一认识还不够深刻一心想要改变汉人遭受奴役状况的他现在还没有想 到中华民族耍怎样去面对”外族“,也就是西方列强他还没有意识到体制相同 不意味着就是”朋友”2.3革命成功,却陷入新的困境由于革命的渐渐推行,孙中山对于一个新的国家的思考也口益变得深刻,在 这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西方制度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他认为美国官员的制度是 很不合理的:选举,往往使那些有些口才的政客得以欺骗选民;任命,乂使官员 随任命者进退,每次更换总统都耍冇由内阁至邮政局长不下六七万人,同时俱换, 导致了政治的腐败散漫孙中山看出酋方体制的监察弹劾制度的不合理和薄弱, 认为“裁判人民的机关已经独立,裁判官吏的机关却仍在别的机关之下,这样, 行政权难以独立并接受人民的监督据此他设计出了另一种体制,五权宪法和 人民自治体系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封建王朝覆灭,而这一好消息不像是表而上看起来那么好 各方势力喑流涌动,清王朝的覆灭只不过是各方博弈的一个结果孙中山如愿的 组成了国民政府但是这个政府却只有孙中山这样一个大总统在办公这个政府 所拥冇的八大将军都在自己所控制的地方进行军阀割据,对于大总统的话是阳奉 阴违孙中山想要通过西方势力的介入来改变这一局面西方列强也答应的好好 的但殊不知这种局面正是西方各个势力造成的中国现在的乱象正是他们希果 看到的,一个分裂的中国才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孙中山理想中的强大的国 家才是列强们所不愿看到的于是在利益冲突中始终以家国利益为首的孙中山渐 渐无人支持虽然一腔抱负,但却渐渐产生了无力感曾被外媒讽为中国第一乐 天派的孙中山也产生了知易行难的感叹。
2.4 一代先驱,开创新的道路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他看到了一种新的力量,他从没冇注意到的力量 以往的孙中山注意到的是精英阶层的力量而他一直不在意的民众居然有如此强 大的力量而俄国在革命成功之后无偿的废除了以询的不平等条约这种事情在 注重利益,掠夺资木的西方列强那里根木不可能发生孙中山开始思考一种新的 出路,并且也对此进行了积极地尝试,先是对于十刀革命的胜利表示的祝贺,并 积极同苏联方而进行联系但很可惜这时的孙中山己经老矣没冇办法再在这条 新的道路上一直前行卜•去了但在晚年时期,孙中山所做的从向帝国主义求援转 向亲俄的这个决定还是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今后几十年的格局他将中国革命党改 组为在近代历史上声明显赫的国民党从而让影响了中国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政 党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其晚年重新定义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此时的他也 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民族主义中的軸虏的概念的狭隘,也认清了四方列强丑恶的嘴 脸,并不再将其当做可以信任的伙伴其后创立了为抗日战争输送了大量优秀将领的黄埔军校并且在其生命的最 后一刻,他仍然惦记着革命事业,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 40年的革命经验, 得岀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并” 发岀了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2.5总结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改变国家的孱弱现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对于国家 改革的探索可谓是开创先河,并且其宝贵的经验也为Z后的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 借鉴其对于近代西方的看法也随着对于国民革命的不断深入而发生改变,总的 来讲,孙中山在对西方制度的了解基础上提出了质疑,并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做出 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3. 章太炎对近代西方的看法与态度3.1人物介绍章太炎(1869 — 1936),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也是先进的民主主义革命者章太炎一生致力于救亡 图存的民族解放事业,对传统文化、帝国主义、国家发展等都提出了口己独到的 见解章太炎的个人经历丰富,其思想也在个人遭遇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其思想 变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87——1900 1900——1913 1913——1936其关于近代西方的看法主要形成并集中于前两个时期,本部分就前两个时期 章太炎对近代西方的看法进行研究3.2章太炎思想形成背景章太炎所处的时期止处于中国惨遭帝国主义侵略的黑喑时期在这样的外部 环境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政治上维新派试图通过变法变革封建制度, 随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并形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思想上中国传统思 潮受到西方思想的强烈冲击,进化论等近代西方科学的传入对中国学者产生了一 定影响章太炎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发展了自己独到的思想见解3.3章太炎对待西方主要思想3.3.1 “反帝爱国”思想反帝爱国思想是章太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其了对近代西方列强的 反抗与抨击,在当时对团结国内力量、坚定反抗信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八国联军侵华、义和|才|运动的失败,章太炎逐渐认识到诣国主义的侵略 本质,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巨大破坏和深重灾难章太炎认为,反 抗帝国主义列强必须同中国的完全独立联系起來,必须同整个亚洲的民族解放联 系起來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大背景下,章太炎对西方列强的态度由“以夷制夷”变 为彻底抵抗同时,他对于西方列强的看法也更加深入和尖锐始创自由、平 等于己国之人,即实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国之人”章太炎认为,西方列强在自 己的国家鼓吹民主平等,而在殖民地却完全不讲人权,揭露了帝国主义标榜文明 的丑恶嘴脸33.2国家政体思想章太炎推崇以人为核心,同时承认阶级统治的国家观。
